中药煎煮服用的方法是否适当,关系到其药效。为了大家能正确煎药,正确服药,下面给大家介绍中药煎煮的一些注意事项:
7
特殊中药:煎煮方法
因为汤剂都由复方煎制而成。其药物成份相当复杂,为了提高汤剂的质量,确保疗效,应视各种药物的不同性质,在入煎时要分别对待。
先煎:先煎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的毒性,充分发挥疗效。
①矿石类、贝壳类、角甲类、因质地坚硬,有效成份不易煎出,可先煎30分钟左右,再加入其他浸泡药物共煎至需要时间。
如生石膏、寒水石、赤石脂、灵磁石、紫石英、白石英、代赭石、海洋石、鹅菅石、青礞石、花蕊石、自然铜,牡蛎、石决明、珍珠母、海哈壳、瓦楞子,龟板、鳖甲、穿山甲、龙骨、龙齿、豹骨、虎骨、水牛角等。
②有毒的药物,为减低其毒物,宜文火久煎,一般煮沸60分左右,再加入已浸泡的药物同煎。
如生半夏、生附子、生乌头、生南星、雪上一支蒿、落地金钱、商陆等。
后下:气味芳香的药物是借其挥发油来取效的,为了减少挥发油的损耗或受热时间长。有效成份容易分解破坏故要后下。
①气味芳香,含挥发油多的药物,宜在一般药物将要煎好前5~10分钟放入,以防有效成份蒸发走散。
如薄荷、藿香、木香、豆蔻、砂仁,红豆蔻、草豆蔻、檀香、降香、沉香、青蒿、玫瑰花、细辛、肉桂皮等。
②不宜久煎的药物应后下,宜在一般药物将要煎好前10—15分钟放入。
如钩藤,杏仁,大黄、番泻叶、紫苏和荆芥等。
包煎:为了防止煎后药汁混浊及减少对消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如旋复花、蒲萸、灶心土、滑石粉等需要用纱布袋将药包好,再与一般药物同煎。
还有一些细小的植物种子,如车前子、苏子、莱菔子、苈葶子、菟丝子、六一散,黛哈散等等均需包煎,使之不与水充分接触而浮于药汁面,以方便饮用。
另煎兑入:此类药品用量少,价格贵,质地坚韧,若放置在一般药物一起煎煮,部分煎出液渗入其它药材组织,常被吸附不易沪出影响疗效。
因此,需采用另煎兑入方法,如人参、西洋参、鹿茸等切片,放入加盖盅内,隔水文火炖二、三小时后单独饮服或兑入已经煎好的药汁饮服。
而坚韧难出味的羚羊角,犀牛角则切薄片,文火另煎二三小时,或锉成细粉调服更好。
溶化(烊化):此类药物粘性大,如与一般药物同煎易粘锅煮焦,也影响其它药物有效成份的溶出率,如饴糖(麦芽糖)蜂蜜等应将其放入碗内,将煮好的药汁冲入碗内,然后搅拌数下,待溶化后服用。
胶质类药物如阿胶,龟板胶、鹿角胶、龟鹿二仙胶、鸡血藤胶等加毫升冷水文火煎煮,边煮边搅拌等完全烊化后,再把胶汁掺入煎好的药汁调匀服用。
泡服:此法一般根据药性及病情需要用,往往单味药物放入杯内用沸水浸泡,加盖10~45分钟,待温后代茶服之。
如胖大海、菊花、番泻叶、藏红花、枸杞子、参须麦冬等。
胖大海用于开音不宜煎煮,泡沸代茶效果更佳,番泻叶泡服能通大便,煮后减弱或失去通便作用。
冲服:对于一些难溶于水的贵重、量少的药物、如牛黄、三七、麝香、羚羊角、犀角、川贝、珍珠、河车、朱砂等,亦研粉与汤剂同饮服下。
生汁兑入:能保存某些具有清热作用药材固有的性能。
如鲜生地汁、生藕汁、梨汁、韭菜汁、姜汁、白茅根汁、竹沥等,不宜入煎可兑入煮好的汤剂中服用。
8
中药服法:有讲究
服药时间:煎好的汤剂一般宜在饭前一小时服,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在饭后服,滋补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在睡前服,慢性病宜定时服。
服药量:一般一剂分2~3服,一日一剂,如遇特殊情况,可以一日连服两剂,以增强疗效。
药液温度: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煮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晾至30℃~40℃时再喝。特别是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如瓜蒌仁、乳香等,温服和胃益脾,能减轻刺激。丸、散类的中成药应该以温开水送服,这也是温服的一种。
发散风寒的中药,如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等,应该“热服”,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热稀饭、热水,以助药力。
解毒、清热的药,尤其是夏天解暑的中药,则“冷服”效果更好。这是为什么呢?
对于清热类中成药片剂或胶囊剂,用温水或凉开水送服比较好,水温太热,会导致药物中的挥发性成分挥发掉。而对于感冒清热颗粒等颗粒状清热类中成药,通常会含有一些清温解表的成分,水温过热也会影响药效。因此,对于这类颗粒状中成药,应当用60℃~70℃的水冲开,等水温降至40℃左右时再服用。
▌口感太差,可以加糖吗?
中药汤剂效果很好,但是比较苦,不用说孩子,就是大人喝着都困难。于是有人想,为掩盖难以下咽的苦味,可不可以在汤药里加点糖呢?这种只顾爽口的做法不宜提倡,否则轻者降低疗效,重者还会产生副作用。
在每个方剂中,组成的药物皆有“酸、苦、甘、辛、咸”的不同,药性也有“寒、热、温、凉”的差异。而糖类也具有一定的药性及疗效,例如,糖具有润肺和中、补脾缓肝的功效,可用来治疗肺燥咳嗽、口干舌燥、中焦虚、胃痛的病证,因此中医也把糖类作为一味中药。不过,它在临床使用中也有所禁忌。
首先,多食会助热,如果病人具有腹胀中满、湿热停滞体内、痰积聚在体内、舌苔厚腻等情况时,一般严禁加糖,以避免不良反应。有痰者也不宜服用。
其次,白糖性凉、红糖性温,如果把白糖加入温热药剂中,或把红糖加入寒凉药剂中,都会减弱药性,阻碍药效的充分吸收,影响疗效。
再次,中药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糖类特别是红糖,含有较多的铁、钙等元素,中药中的蛋白质和鞣质等成分可与之结合,发生化学反应,使药液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凝固变性,继而产生浑浊、沉淀,不仅影响药效,而且危害健康。
最后,有些药通过利用苦味来刺激消化腺分泌,从而更好地发挥疗效。例如黄连,就是通过味觉分析器的兴奋,进而提高食欲中枢的兴奋,反射性地引起胃液分泌增加,从而发挥健胃的作用。如果加糖,就会失去这种作用,也就达不到治疗的效果了。
8
中药服法:有禁忌
中药历来就有“十八反”、“十九畏”的说法,因此绝不能盲目使用民间偏方、秘方,切莫自当“郎中”酿“苦酒”。
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配方抓药。以妊娠为例,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儿甚至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视为妊娠禁忌物。
如巴豆、牵牛、大戟、斑蝥、麝香、三棱、莪术、水蛭等。孕期应慎用的有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桂等。
9
服药时:“忌口”问题
在服用中药时,往往要求忌口。如忌食辛辣、刺激、生冷或油腻食物等。那么忌口是在服药期间还是吃中药的前后多少天?还是今后一直都要忌口?
其实,中医之所以讲究忌口,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医看病是讲究辨证的,二是中药具有四气五味,而食物同样也具有四气五味。
疾病有寒热虚实,即使同一种病,也会因病人的体质不同而有寒热虚实的差异。因此,中医不但在治疗上用药物以补偏救弊,在饮食上也要结合病情而进行忌食或“偏食”,以增强药物的治疗作用,或降低其副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讲,“忌口”,实际上也是中医治疗的一部分。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食物也有类似药物的四气五味,为了避免食物对药物产生不良影响,于是就产生了中医“忌口”一说。
▌忌口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是根据疾病的性质而忌口,属于病性忌口。如各种热证、上火的人及外感病,应忌食辛辣、肥甘、油腻、煎炸食物;而寒凉病证者,则应忌食生冷或性质寒凉的食物;哮喘发作期间,忌食蛋、奶、鱼、虾等高蛋白食物;痔疮、皮肤病者,忌食海鲜、羊肉、狗肉等发物;水肿病患者,忌食盐;肝炎病人,忌食辛、辣、油腻等。
二是根据所服药物的特性和配伍禁忌而忌口,属于药性忌口。如服人参时,忌萝卜;服鳖甲时,忌苋菜、薄荷;服茯苓时,忌醋等。此外,服任何中药时都不要喝浓茶,因浓茶中含鞣酸很多,与中药同服会降低疗效,应以喝白开水为主。
1
END
1
精彩推荐
干货
你真的会煎药服药么?(上)
声明:
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匣课堂积极保护原创者版权,文中观点、文字图片多取材于网络,无法核实出处,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支付稿酬或删除。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