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自内心,抵达内心鉴碟

王纪宴

虽然在现场音乐会上难得有机会听到贝多芬的《庄严弥撒》,但这部壮丽的杰作拥有的唱片和DVD版本却相当丰富。我最初接触和熟悉这部作品的版本是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与维也纳歌唱协会的录音,学生时代的无数遍聆听,让我对几乎每一句都熟稔于心。那时听的是EMI公司的双盒磁带,后来有了这个版本的CD才了解到,这是年9月在柏林的录音。让我吃惊的是,包括这个版本在内,卡拉扬从年在意大利罗马,到年在萨尔茨堡,留下的录音共有12个之多。

卡拉扬的年录音至今仍是我最钟爱的《庄严弥撒》版本之一,但在风格上差别很大的古乐演绎,也有不可替代的魅力,尤其是总是以对作品深思熟虑和敢作敢为的处理带来新颖甚至震撼感受的尼克劳斯·哈农库特。这位古乐大师在年萨尔茨堡音乐节上首次指挥《庄严弥撒》的Teldec录音(欧洲室内乐团与阿诺德·勋伯格合唱团),清晰而有力。他后来指挥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与荷兰广播合唱团的现场演出,再次刷新了对贝多芬这部经典之作的阐释高度和深度。年7月3日和5日,这位85岁高龄的指挥家在格拉茨斯蒂芬妮音乐厅指挥由他创建的古乐团——维也纳音乐和声——与阿诺德·勋伯格合唱团演出的《庄严弥撒》,成为指挥大师的最后录音。

哈农库特指挥《庄严弥撒》的3个版本,演出地点都不是在教堂,而是在音乐厅。哈农库特认为,虽然贝多芬的这部杰作当初确实是为宗教仪式而写,在贝多芬的时代,礼拜日弥撒的仪式感植根于每一位职业音乐家内心,但在今天,情况已不同,《庄严弥撒》更应该被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写照和表达,贝多芬通过宗教唱词表达的意蕴远远超越了宗教。

泰戈尔以诗人的天才洞察力指出,虽然贝多芬旋律中蕴藏的极至真谛并非总能为每一位听者所理解,“但我们深深意识到,它的真正价值就是那触动我们人格深处的力”。我在听哈农库特指挥《庄严弥撒》的最后录音时,强烈感觉到的正是音乐传达出的“触动我们人格深处的力”。哈农库特的古乐团古乐固然没有柏林爱乐或维也纳爱乐60位弦乐演奏家奏出的那种饱满的弦乐线条,有些时候,如《荣耀经》的高潮和赋格,我情不自禁地想念卡拉扬或克莱姆佩勒指挥下的庞大阵容爆发出的澎湃之音。但哈农库特的自然铜管乐器与定音鼓融合形成的声音,有其自身独特的、难以言喻的感染力,尤其是自然小号赋予合唱与管弦乐织体的那种熠熠生辉的璀璨感,在哈农库特指挥下绽放出夺目光彩。索尼的录音师没有放过铜管乐器的每一抹亮色,而且,在合唱、独唱、管弦乐和管风琴之间取得了几乎完美的平衡。4位独唱配合默契,美国女高音劳拉·艾金嗓音清澈,远离那种容易为《庄严弥撒》的风格带来不利影响的歌剧化处理。次女高音贝尔纳达·芬克以她独特的优美声乐线条赋予独唱与重唱乐句以丰富表现力。

音乐学家保罗·亨利·朗描述为“如泣如诉、悲哀动人、直上云霄,激励和安慰我们”的《降福经》中的小提琴大段独奏,唱片的封底和小书中均未标出独奏者姓名,但根据小书第24页提供的合唱团与乐团详细名录,独奏者应该是乐团首席埃里希·赫巴特,他的乐器是一把年瓜奈利小提琴,虽然并不响亮,却有着独特的温暖和堪称完美的音准,在揉弦方面确实采取的是古乐弦乐演奏典型的尽量少用甚至干脆不用的方式,因而为贝多芬的感人旋律带来一种更率真和朴素的表情。这样的时刻,比任何时候都让我更真切地理解贝多芬在《庄严弥撒》总谱上写下的那行著名文字的含义——“发自内心,也愿它抵达内心”。

有音乐的地方就有音乐周报

投稿邮箱:yyzb

.







































白癜风是怎样引起的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公益抗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eliul.com/ztgj/23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