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专家 http://m.39.net/pf/a_4640696.html
中医药文化进课堂是中医复兴的重要抓手
摘要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和同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是我国具有独特理论和技术方法的体系。要实现中医的复兴、传统文化的复兴,根基在孩子。让中医药文化知识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而“中医药文化进课堂”这一载体是中医复兴的重要抓手。既彰显了教育理念的理性回归,又阐释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路径,也是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进一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医国粹,从学生抓起,把中医药文化融入到生命成长过程的教育体系中。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从娃娃抓起,才能起到固本强基,从根本上解决中医的危机、也就是解决传统文化的危机,树牢国人的信仰。通过“中医药文化进课堂”这一载体,以春风化雨式的引导和教育,植入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基因,打好中国底色,使孩子们成为拥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身心健康的新时代合格人才。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中医教育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它饱含着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强,则国运兴、民族强。而文化强,强在继承和发扬。文化的传承,根本在引导,根基在孩子。
新时代的教育教学思想,正在进入全方位的传统国学复兴时代。中医药文化不仅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传统文化的名片。“中医药文化进课堂”符合新时代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宏观要求,也是国学精粹的重要内容。在现有的学校教育内容中,增添中医药文化知识,既是宏扬中华传统文化国学精华的要求,也是中医复兴的要求。
1中医药文化现状
一百多年以来,中医的发展之路崎岖坎坷,数次遭遇显些被取缔的厄运。从根本而言,中医的危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也是国人文化自信不足、信仰危机的体现。中医的现状岌岌可危。分析其原因,笔者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国人对中医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有些是因为疗效,多数中医用中医方法治疗疾病没疗效或疗效不佳,患者对中医很失望。这些不中不西的治疗方法对患者伤害很大。而有些则是在接触了大量西方自然科学之后,对东方传统文化的一种排斥和否定甚至抛弃。西学东渐,西医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入中国,把一大部分国人的生活方式乃至思想观念重新带入了“八股文”式的路径思维模式。作为传统文化名片的中医药学,首当其冲,不可避免遭到前所未有的盲目批判和否定。
西学思维进入体制并控制体制思维。一些西医学者假借“科学”的名义,中医学的哲学辨证思维反而被错误的“循证”思维、“标准化”思维所打压,其在中国的医学主导地位也受到冲击。西医思维控制中医教育模式,培养了大批不中不西的假中医。
有些人假借中医的名义传播假知识、伪科学,败坏了中医的名声。
中医自身努力不够。中国历代都有大家,都有创新性的中医学术思维。而这些大家当中,并非人人都有几百年的家传经验。这说明,中医是在继承当中学出来的,用出来的。前人的智慧是经过千百次的锤练思索而获得,我们学习时也要经过千百次的锤练思维,才能沉淀生根。当前中医没地位,不被群众信任,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中医开出来的处方不治病。疗效是硬道理。这个问题不能完全去怪罪中药质量不行。只要药不假,三付药不见效,基本上可以说你的处方是不准确或不完全准确的,或者说你的方子也对但用量是有不足之处的,或服药方法也有不足等。现在我们中医人盲目自信的多,反思的少;一味大张旗鼓强调与“黑中医”言论作斗争,听不进去一点对中医的批评意见。我们可以扪心自问,我们对疑难病回访没有,对疗效满意不满意,对治疗措施反思总结了没有,下功夫做学问、解决问题没有。一个中医,在任何一个领域做足学问,下足功夫,都能成为专家。我们不能一味埋怨自己没病号是因为这不好那不好,而不敢承认自己技术上的不足。现在很多病人一身病,这样的疑难病人你一个钟头时间你能把他的多种疾病看透并正确处方不能?有人总埋怨领导和政府对中医不支持,领导找你看病都看不好,你说怎么支持你?所以,我们要有反思进步的思想。
中医药文化复兴对从小培养中医文化信仰重建重视不够。我们长期丢失了青少年中医药文化教育课堂这个重大阵地。
2发展中医药文化的思考
中医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开路先锋,是当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中国传统科学。中医药学本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它与西医学最大的不同是,西医学属于自然科学,中医学既属于自然科学,也属于社会科学,是一个包含多学科极其复杂的混合体。“秀才学医,笼中抓鸡”,因为中医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儒学、道学、易经八卦、阴阳五行、武术茶道、琴棋书画均有关联,具有传统文化知识背景的人学习中医相对容易,同时也说明了中医与传统文化同根同源,本为一体的密切关系。
如今,中医院校培养出来的中医药专业人员,仅掌握中医诊断、方剂、药性等专业知识,传统文化功底十分薄弱,很难再现一代儒医名家的风范。如果脱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这一根基,中医学的基本框架将不复存在。即使再茂盛的一棵大树,当它根基下的土壤营养不足时,终难为续,会慢慢衰败凋敝。离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医理论也难以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
建国70年来。党和政府不断强化中医的地位和作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成就是前所未有的。但我们又不能不审视和强化我们中医复兴的抓手和方向。
播什么种子,就会结出什么果实。大到培养祖国未来发展的接班人,小到万事万物的繁荣发展,都在于其相应文化层面的信仰的培养和建立。
纵观近几十年来的小学、初中、高中教育教学内容,我们会发现,不同层面的文化,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进入了我们的教科书。一个历史时期的教科书,会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文化观念理念、人生价值观,乃至人生的信仰。文化传承的根基和希望在教育,在孩子,所以,中医复兴的方向,应该是从娃娃的启蒙教育抓起,培养对中医的兴趣、爱好并且不断进行强化,在他们的内心播下中医药文化的种子,在其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过程中“生根发芽”,转化为对中医文化的信仰,并最终转化为中医复兴的血脉和旗帜、堡垒,组成强大的中医力量。
3中医药文化进课堂概况
北京市人民政府早在年1月15日出台《关于促进首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中医药知识要在中小学进教材、进课堂,提高对中医药文化的普遍认同”。时任北京市中管局科教处的屠志涛处长立即落实。北京人大附中、东城区中小学、幼儿园等40多家单位相继开展中医药创新活动课程。
年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在上海启动,年上海中医药大学承担中医药知识进校园项目。随后多个省市相继启动,成都、重庆、浙江、广东、甘肃等。年,浙江省开始着手编撰小学教材,年秋季正式投入试点使用。年12月全国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首站活动仪式在成都召开。年我省(河南)相关的项目资金已拨付到位。
浙江省金华市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故里,也积极行动,迅速组织专家团队编写小学版中医药文化启蒙教育校本教材(试行本3—6年级)。并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医药实践活动。
浙江省兰溪市还编写了《兰溪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自编教材》除中医药知识外,还包含了11个与兰溪市中医药历史相关的小故事。培养孩子们的地域自豪感,爱家乡,爱祖国,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今年浙江省从秋季起小学五年级将陆续开设中医课,成为率先将中医药教材纳入全省小学课程的省份。
通过中医药文化的教育,幼儿园的孩子养成不偏食、不挑食的好习惯,中小学生掌握理疗手法及制作课程传递爱心、孝心,学习八段锦、养生操、穴位眼保健操等动静结合、修身养性、培养注意力、缓解焦虑。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体验、思考,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对大自然的探究欲望,感受祖国文化山川之美,对中医药文化充满自豪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践行者。
4中医药文化进课堂的必要性
中医药学兼具文化、医学等多重属性。她来自生活,自古至今,护佑着国人的生命健康,在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上发挥优势。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进一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医国粹,从学生抓起,把中医药文化融入到生命成长过程的教育体系中。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从娃娃抓起,才能起到固本强基,从根本上解决中医的危机、也就是解决传统文化的危机,树牢国人的信仰。因此,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势在必行。通过春风化雨式的引导和教育,植入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基因,打好中国底色,使孩子们成为拥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身心健康的新时代合格人才。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重在进课堂。不仅仅是掌握中医药知识,是育人教育。更多是学习前辈的优良品德,长大成人。使其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达到立德树人、以德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
在中小学课堂推行中医药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式的文化推广,让孩子们从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亲近中医。通过孩子,影响家庭,影响社会。从根本上纠正国人对中医的认知偏差。纠正这种认知偏差,就需要从娃娃抓起,越小记忆越深刻,中医药的传承更要从小打下基础,练就功底,让中医药在孩子心中扎下根,才能薪火相传。这是中医药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传统文化是中医药的根,文言文的中医药经典,都是中医药人的启蒙读物,如药性赋、汤头歌诀、医学三字经,经络循行歌诀等,从小耳濡目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古代的中医药名家张仲景博览群书,孙思邈弱冠善读庄老及百家之书。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他们达到了中医药的顶峰。童子功要从小练就,更需要坚持练,才能根深蒂固在身上留下中医药的烙印。思维、态度、心性的培养是“童子功”的重点。幼时的传承,在记忆深处的观察能力,在日后实践中的总结能力,“悟”道的方式在改变,精神却在一代代中传承。为中医发展储备人才,这对中医的发扬光大,无疑大有裨益。
中医药文化不仅能促进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也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以文化引领产业,由文化入手,引导民众产生正确的需求,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进步。
如绵延千余年至今而不衰的新安医学,上古名医岐伯故里的庆阳医学,在中医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孟河医学,具有南国特色的岭南医学等,都已经成为地方经济文化和产业发展的标志性符号。
张仲景医药文化是中医药文化的旗帜,承载着丰富的产业内涵。南阳作为医圣故里,文化与产业需要深度融合。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是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优秀平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