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带饰发展与演变

随着民间古玉收藏的兴盛,原本极兴牌佩雕件的市场,也渐渐嗅到了“蟒袍玉带”的富贵之气。那作为我国古代高级职官身份的标志的玉带饰,现代收藏热门之一的玉带饰,在那特定的一千多年的阶级社会中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一、玉带饰的起源:

1、据记载,蹀躞(“蹀躞”(diéxiè)一词,其本意是小步疾走的意思,图一)带自魏晋时由胡人骑士传入中原(很多文献也有记载为战国时期,为赵武灵王推广胡服骑射,而间接引入胡服及玉带,但未找到实例,固以魏晋时期为准)。胡人的腰带是很有特色的,装饰部位主要在腹前正中腰带两端的连接处,而腰带上附加有带环,用作佩挂各种随身应用的物件,如带弓、剑、帉帨、算囊、刀、砺石之类。其制本采自马上秋根(即秋轴,马具),为适应马上需要。当时的腰带使用带扣加以束缚,腰带又以皮革制成,这种带式为后来腰带的制式树立基本形态,图二。直至南北朝以后演变为革鞓上缀方型带銙的玉带。

图一:佩戴蹀躞带的高昌回纥贵族

图二:西晋银质蹀躞带饰

二、玉带饰的演变:

1、北周时期(年—年):鞓带以玉为饰,历来典籍记载最早出现在唐代,自然而然认为唐代时最早出现反映当时舆服制度的玉带饰。而实际上玉带饰在北周时已趋于成熟,并对其后的玉带饰的形制,銙数,作用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例:年5月陕西咸阳发掘的北周骠骑大将军若干云墓葬,出土了一副完整的玉带饰,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时代最早、制式最完整的、保存最完好的玉质蹀躞带。图三)

图三:北周若干云墓出土的八环蹀躞玉带

2、隋时期(年-年):北周政权虽然国运短祚,但其灭了北齐,统一中国北方为隋代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再此基础上丝绸之路的重新开通,为玉源的流通开辟的道路,而在玉带的发展上也是紧承北周制式。史书记载,南北朝至隋代,天子革带附十三环。(实例:迄今,a.在西安郊区发现的龙泉、敦煌二郡太守继威墓中出土的一副有残失的玉带;b.年扬州曹庄隋炀帝墓中出土一套十三环金玉蹀躞带,也是古代带饰系统最高等级的实物,图四。通过与北周玉带相比较,隋代两幅玉带的玉带扣,马蹄形孔环,柿型圆銙几乎完全相同,可见隋代玉带与北周制式市一脉相承。)

图四:隋炀帝墓出土的十三环金玉蹀躞带

三、玉带板的定制:

盛唐时期(年—年):

1、从隋朝始,玉带被定制为官服专用,唐初沿用了隋代天子为十三环玉带的制度。(《新唐书·李靖传》:“靖破萧铣时,所赐于阗玉带十三銙,七方六刓,銙各附环,以金固之,所以佩物者。又有火鉴、大觽、算囊等物,常佩于带者。从记载中可知唐初李靖赐玉带十三銙各附环)。而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卷上):“唐革隋政,天子用九环带(实例:年在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九环蹀躞玉带,图五),百官士庶皆同”。可见唐代沿用隋十三环玉带后不久,有改隋制将九环带确定为其制度。

图五:唐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九环蹀躞玉带

2、在唐代,蹀躞带曾一度被定为文武官员必佩之物,以悬挂算袋、刀子、砺石、契苾(bi)真、哕厥(yuejué)、针筒、火石袋等七件物品,俗称“蹀躞七事”。开元(公元年12月)以后,朝廷颁布新制,官吏不再佩挂“七事”,改成了狭窄的皮条,玉带大多是双鞓、双扣、双铊尾的,仅存等级象征和装饰意义,已无实用价值(宋沈括《梦溪笔谈·故事一》:“自后虽去蹀躞,而犹存其环,环所以衔蹀躞,如马之鞦根,即今之带銙也。”),(实例:年陕西长安县出土唐上柱国左卫府中郎将窦皦墓出土的金玉宝钿蹀躞带,从中可对比北周及隋朝制,蹀躞带已无附悬圆玉环,图六)。唐代曾有朝廷定制,规定有"大带制度",以玉带上的装饰品质地和数量区别官品等级。

a.颜色上: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

b.质地上:文武三品官以上佩金玉带,四、五品官佩金带,六、七官佩银带,八、九佩鍮(tou)石带(一种黄色有光泽的矿石,即黄铜矿或自然铜,似金而非金),庶人佩铜铁带;

c.数量上:从目前出土唐代玉带较为典型的西安何家村窖藏(九副)以及丈八沟窖藏(三副)(实例:年陕西西安市西郊丈八沟唐代窖藏,图7)的情况上看,在盛唐时期,玉带的数量有十二銙,十三銙,十四銙和十五銙等多种规格。说明了在唐代玉带数量制度的确立上几经变更。

到了晚唐时期,玉带銙的形制变大,銙数也变少,如五代王建墓中带銙数为七枚,但形制较大,而五代时期(年—年)的玉带也是上承晚唐制度(实例:年成都王建墓出土,图八)。

从蹀躞带至带銙(带板),玉带饰才真正确立了在古代官员舆服中的作用与地位。

图六:唐窦皦墓出土的金玉宝钿蹀躞带(《玉梁金筐真珠蹀躞带》以玉为缘,内嵌珍珠及红、绿、蓝三色宝石,下衬金板,金板之下为铜板,三者以金铆钉铆合,造型精巧,装饰豪华,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图七:唐代陕西西安市西郊丈八沟窖藏-胡人奏排箫纹方銙

图八:五代十国时期(─年)前蜀国开国皇帝王建(─年)的陵墓出土

四、玉带板的混乱与更替

通过文献记载,并结合契丹、女真、蒙古民族的手工业发展等概况得知,少数民族本是无用玉的传统,但其在民族发展壮大并不断地对外扩张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与儒家礼制文化的接触过程中,逐步接受、认同了玉文化,并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玉文化。而这一时期,由民族扩张带来的战争动荡,以及文化的深层次碰撞,导致在一些社会体制,礼仪制度,舆服制度上的分立,混乱与重组,也是这阶段最大特点。这一时期包括两个阶段:

一是辽-北宋-金-南宋时期:

1.辽代(年-年):

背景:由于辽与北宋分立,辽国常在宋辽交界处抢劫杀掠,并最终演变成大规模侵宋战争,两国相互对立与战争,也带来了文化的融合与并通,而反映在制度上也是相互学习和借鉴,而辽的辖地本是唐代河北藩镇割据旧地,自中唐起保留较多的旧风和地方特色,故辽前期艺术质朴豪放,比宋更接近唐风,而出土的相关玉带形制也承接唐代并蓄宋风。而在风格也上亦融合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射猎生活题材,但多以静态的基调设计玉器(实例:陈国公主墓出土的交颈鹅、朝阳北塔的玉雁、玉孔雀、巴林右旗白音汉窖藏出土玉熊,皆以静态的画面出现,凶猛动感的刻画基本不复存在,图九,摘自于东宝注《辽金元玉器研究》)。

图九:陈国公主墓出土的交颈鹅、朝阳北塔的玉雁、玉孔雀、巴林右旗白音汉窖藏出土玉熊,皆以静态的画面出现,凶猛动感的刻画基本不复存在,摘自于东宝注《辽金元玉器研究》

玉带制度:辽代的玉带制度是中国玉带发展史上最特别的,辽代因俗而治,在政治上“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而在舆服上,《辽史.仪卫志》服饰制度称:“北班国制,南班汉制,各从其便焉。”,所以在官员所用腰带也因官之南北不同,而有明显区别,大体可以根据有无蹀躞分为蹀躞(腰)带和无蹀躞(腰)。辽制:“会同中,太后、北面臣僚国服,皇帝、南面臣僚汉服。乾亨以后,大礼虽北面三品以下亦用汉服。重熙以后,大礼并汉服矣常朝仍遵会同之制。”辽朝的汉服(实例:宣化辽墓壁画,南面官所着汉服及带銙,摘自《辽代玉蹀躞带的特征分析及其文化探源》,图十),不仅南面官穿,皇帝也穿。乾亨之后,在举行大典时连北面官也穿。这种礼制直至辽亡。(实例:辽代遗址中出土的玉带饰,其中可看出制式比较混乱,有承唐制的蹀躞带制式,有唐带銙制式,有辽束带制式,有宋带銙制式等,图十一)

  但对辽代蹂蹬带的形制,宋人多语焉不详。元人撰修《辽史》时,更是无从详征,只得摘取典籍上的片断记述,并加以臆断。《仪卫志》虽分别列出契丹服和汉服两种服饰制度,但内容混淆,谬误甚多。如契丹服的朝服,转引自《契丹国志》,并改写为臣僚“服紫窄袍,系勒料带…谓之‘盘紫’。太宗更以锦袍、金带。会同元年,群臣高年有爵秩者皆赐之”。所以辽时期的带饰制度在古时也仅能从典籍上揣测,作为当代的研究者难度可想而知,望能在新出土的一些实物及文献中得以补齐。

图十:1.韩师训墓室壁画,绘于墓后室西北(局部)。2.张匡正墓室壁画,绘于墓后室南壁拱门的东西两侧(局部)。

图十一:辽代遗址中出土的玉带饰,其中可看出制式比较混乱,有承唐制的蹀躞带制式,有唐带銙制式,有辽束带制式,有宋带銙制式等

2.宋代(北宋:年-年,南宋:年-年):

背景:宋代经济发达,城市繁荣,但是军事羸弱,不能统一版图,与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地方长期共存,即相互挞伐,又互通有无。正是辽宋金间频繁交往,致使中原流行的服饰以及制度,自然会很快传入辽金之地。因此辽代汉服的腰带,金代的玉带基本上应与宋制相同。在宋朝,佩系物品的蹀躞带已经消失,腰带带铃上的“古眼”和下垂的小带早已不存,只有带铃作为装饰缀在带下。

玉带制度:北宋建立后,确立了新的官员服带制度。宋史记载,偏带“有玉、有金、有银、有犀,其下铜、铁、角、石、墨玉之类,各有等差”(偏带:分两节,为宋期间革带的通常形制。革带运用之时把没有銙的一节两头,穿在有銙的一节两头的金属扣中,用带扣上的销贯入带上的小孔中,认为穿系。唐宋时之玉带为实系,遵循踥蹀带之形制,故有单铊尾的形制。实例:南熏殿南宋高宗像局部图,图十二1.2.3)。

宋时带具主要由官家的“御药院腰带作”,文思院制造金属带,后苑作琢玉带。太平兴国三年(),宋太宗设立了专门制造内用及赏赐用带服的文思院。随后,命翰林学士承旨李昉制定了宋代特有的官员带等级制度,以金代玉,将金带定为最高级官员的主要服带,并大力优宠文臣(实例:北宋郭知章墓出土的“金御仙花带板”即“荔枝纹带板”,图十三)。此后真宗、仁宗各朝又对此制度加以补充,至宋神宗元丰改制之前,服带制度已十分详细、严格。不同级别和类型的官员,带的质地、纹饰和重量都有所区别,带已经有了后代补服的功能。北宋金带,不但以带质地和数量区别官阶,而且以带的纹饰、重量和附设(鱼袋)相区别。如《宋会要辑稿·舆服五》记载:“凡新除恩庆,宰臣、枢密使、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等一品朝官“赐金笏头二十五两带,副以鱼袋。武臣御花仙带,无鱼袋”资政殿大学士、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等朝官,“并赐金御仙花二十两带”。“文臣换武臣并赐涂金银宝瓶十五两带供奉官至殿直荔枝十两,奉职、借职双鹿八两。堂后官新除赐涂金银宝瓶十五两带。”

由于宋代的金带制度,故玉带的使用上就非常稀少,现有的出土数量也是寥寥无几,故而宋代的玉带銙就显得格外的弥足珍贵。目前较为完整的只有江西上饶出土的一套玉带銙,共7件,有缺失。(实例:a、北宋青玉云雁纹砣尾,图十四。B、江西上饶南宋赵仲湮墓出土人物带板,图十五及图十六)。

图十二:1.宋代偏带的系法

图十二:2.宋代官员着官府偏带的画像3.南宋南熏殿南宋高宗像局部图

图十三:北宋郭知章墓出土的“金御仙花带板”

图十四:北宋青玉云雁纹砣尾图带板”

图十五:南宋江西上饶赵仲湮墓出土人物带板

图十六:南宋江西上饶赵仲湮墓出土人物带板复原临摹图

3.金代(年-年):

a.背景:金代是女真族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在灭辽以及对北宋的战争中,攻城掠地,同时也将庶民,百工迁徙金地,引进宋人的文化与技术。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中原先进精湛的碾玉技艺,同时从女真族的生活习惯及喜好中吸取创作素材,结合金人本土玉匠技法创造出独特的金代玉器,从而使包括玉带在内的玉器富有浓厚的少数民族气息,比较为众人所熟悉的就是春水秋山题材的玉器。据史书载,金代皇帝服玉束带,琢“春水”“秋山”之饰,但是出土或者传世的完整玉带几乎没有,仅见的只有吉林扶余金墓出土的单砣尾金扣素面玉带,附单鱼袋(图十七)。《仪卫志二》金代的朝廷玉器有少府监制作。

$$$"""!!?系统最高等级的实物,图四。通过与北周玉带相比较,隋代两幅玉带的玉带扣,马蹄形孔环,柿型圆銙几乎完全相同,可见隋代玉带与北周制式市一脉相承。)

图十七:金吉林扶余金墓出土的单砣尾金扣素面玉带

b.玉带制度:金代对玉器的使用有严格的定制:带饰有束带和玉带之分。束带:如《金史.舆服志》:“吐鹘(束带),玉为上,金次之,犀角骨角又次之…,其刻琢多如春水、秋山之饰”,而且只有皇帝、皇太子、亲王、一品官员可佩戴玉束带,一品以下皆不许用玉束带。玉带:《金史》:“皇太子玉带,佩双鱼袋(左、右两侧的第二条小带下各系一件余花银囊,中空无物,应是为仿金鱼袋而作)。亲王玉带,佩玉鱼。一品玉带,佩金鱼。二品笏头球纹金带,佩金鱼。三四品荔枝纹金带,佩金鱼…”另据《宋史.舆服志》载,金哀宗服八銙透碾云龙纹玉带。

二、元代时期(年—年):

a.背景: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漠北建立蒙古帝国后开始对外扩张,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东夏、金等国,年(至元十六年),元军在崖山海战消灭南宋,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局面。元代是少数民族政权,在政治生活领域打下较深的民族烙印。虽然元代大一统到灭亡不到年,但是一定时间的稳定与和平,也在相当的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和贸易繁荣,从而使文化上绽放出独特的历史风格。而反应在玉器风格和制式的变化上,在中国的悠久玉器史上也是占有一席之地的。杨伯达先生认为,元代在礼制上近取金宋,远法汉唐。在冠服(实例:元代帽顶图十八-1-2-3),车舆等制度上广泛的使用玉器,比宋金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图十八:元代1、金镶玉凤纹帽顶2、镶金座黄玉俏雕鸳鸯戏莲纹帽顶3、双螭宝石帽顶

b.玉带制度:按《元史.舆服志》载:“元初立国,庶事草创,官服车舆,并从旧俗。世祖(忽必烈)混一天下近取金宋,远法汉唐。”元初礼仪装束多承宋制。元玉带作为朝廷用玉之一已归作院玉局制作。形制较之前也有变化,其带饰较厚。元代对玉带佩戴者的身份也有明文规定:如《元史.舆服志百官公服》所记:“偏带,正从一品以玉,或花,或素。二品以花犀。三品、四品以黄金为荔枝。五品以下为乌犀。并八籍,程用珠革。”(实例:年安徽省安庆市元代范文虎与陈氏夫妇合葬墓出土玉带,八銙,一砣尾,一扣舌,图十九)

图十九:元代范文虎与陈氏夫妇合葬墓出土玉带(八銙,一砣尾,一扣舌)

  到元代中后期,单砣尾带具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无论是方团带或是排方偏带(实例:南宋《八高僧图卷》局部,着偏带高士,图二十)的使用戛然而止,历年的考古发现证明了这一点。元晚期改宋式“偏带”为“束带”,进而演化出一类装饰性较强的虚束官服革带。苏州元至正二十五年张士诚父亲的棺内出土一套白玉带具(实例:元张士诚之父墓出土玉束带,图二十一)。分前后两片:前片玉銙,以中间“三台板轴对称,两侧分别有扣舌一件、桃形銙三件、穿带两件;后片为扁长方形“排方”八方絝,并以金片固定。张士诚安葬父母时已于苏州称帝,墓葬依据帝陵规格修筑,这套玉带具代表的礼制规格应该很高。从构件形制与组合规律来看,它固然是摒弃了宋制集实用与装饰为一体的双鈇带单砣尾排方模式,取用前后两段双砣尾、多桃形絝的带具形式(实例:元代胡人戏狮双砣尾带板,图二十二。从蹀躞样式到单砣尾的偏带,各时代的带饰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中,相互影响和借鉴,最终演化成以中心三片玉饰为核心的带具样式,为明一代“三台”样式的官带起了开端。

图二十:南宋《八高僧图卷》局部,着偏带高士

        

图二十一:元 张士诚之父墓出土玉束带

图二十二:元代胡人戏狮双砣尾带板

五、玉带板的鼎盛与消亡

大明时期(年-年):

背景:

明代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手工业的繁荣,进一步的提高了生产力水平,而制作工艺的简单化与程式化使明代工匠的生产力大大提高,加之玉带在明代成为舆服制度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受到了皇室、贵族及上层官僚的极大重视,故而玉带由此大量出现。作为琢玉最为繁荣的时代之一,数量繁多,纹饰多样,工艺复杂的玉带板更是明代玉器史上的一座丰碑。因此对明代玉带的研究,不仅仅只是玉器制造工艺的研究,同时也是对明代政治生活和等级等规制的反映。

玉带制度:

1.材质上:明初,朱元璋着力恢复汉人旧制,舆服制度上废弃元制,并完全的标志化,装饰化。洪武元年开始制定明代的舆服制度,迅速制定一系列的维护封建政权的典章制度,对礼仪制度的制定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舆服制度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明史.舆服志》中记载:洪武三年公服其带“一品玉,二品花犀,三品金花,四品素金,五品银花,六、七品素银,八、九品乌角”。并在其后不断补充,洪武二十四年定:“公、候、伯、驸马束带与一品同”。洪武二十六年,规定文武官员公服“一品玉或花素,二品犀,三品、四品金荔枝,五品以下乌角”。朝服“一品玉,二品犀,三、四品金,五、六、七品银,八、九品乌角”。此规制对原有的官服制度作了较大的调整,诸多服饰制度都是这次确立的,使帝王官僚、百姓庶民的穿着佩戴都受到威严的登记制度约束,受封建专制制度的规范。如皇帝的冕服、通天冠服、朝服、常服上都配有玉带。皇后,皇妃、皇嫔以及内命妇、皇太子,亲王、亲王妃、亲王世子、世子妃、郡王、郡王妃等诸皇室、王室在常服等服饰上也有玉带。一品文武官的朝服、公服、常服上也有玉带,而公、候、伯、驸马束带与一品同。此次更定的冠服制度后,在明代两三百年中对冠服制度也有过修订,惟玉带悉如旧制,不作更改。现今所发现的明代玉带板,多出土在王侯、一品官员的墓葬中,与史实记载相一致。

2.数量上:从目前出土明代余条玉带的带板数量不一而足,但可明显看出以20块带板数量为规制的数量为最多,也达到半数以上。带板数量从13枚(北京定陵孝靖皇后棺椁出土4条13枚玉带)到23枚(山东邹县洪武二十二年鲁荒王朱檀墓出土光素玉带板一副)的范围,而最早出现20枚带板的形制为洪武十二年靖海候吴桢墓出土的光素带板。到了明中后期,出土的带板数量基本都为20块。根据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张自烈所辑靠的《正字通》记载:“明制,革带前合口处曰三台,左右排三圆桃,排方左右曰鱼尾,有辅弼二小方,后七枚,前大小十三枚。(实例:图二十三)

腰带上镶上20枚带板之后就变得相当长,而官员们腰腹一般没有那么粗,故明朝的革带是束而不系的,只用细绳吊于腋下衣肋之际。于是,明朝的革带不起束腰作用,而变成纯粹装饰的用具了。只有着军装或穿甲胄者,其革带才真正系在腰上。由于革带束而不系,仅悬于腰际,有时会向上仰至胸部,有时会向下垂至腹部,为了保持平衡,必须用手扶着。另外,两只铊尾也就失去原来的意义,干脆也贴在革带上,作为装饰之用。(实例:图二十四)

3.纹饰上:明代法规,龙纹(五爪龙纹)玉带只有皇帝可以佩用,其它王公大臣均不可使用。而官员的官职高低与官服上的補子有关,与玉带纹饰并无关系。同时,帝王也用袍带作为贵重的赐品(实例:提起明代赐予的带板,不得不提南京张家洼明洪武四年东胜候汪兴祖墓出土的镶金托云龙纹玉带板,实为明代玉带板中的精品,图二十五)。《明史.舆服》记载“历朝赐服,文臣有未至一品而赐玉带者,自洪武中学士罗复仁始,衍圣公秩正二品…”也就是说,官未至一品,也可以赐玉带。甚至卑贱的教坊司乐工,也可赐一品蟒玉(“五爪为龙,四爪为蟒”,作为皇帝与下臣服装上纹饰的差别)。但后来连下层官员也逾制僭用。

图二十三:明 20枚玉带板

图二十四:明佩玉带官员,腰带虚而不束

图二十五:明南京张家洼东胜候汪兴祖墓出土的镶金托云龙纹玉带板

玉带的僭越:

由于蟒袍玉带一直时明代大官僚阶层的标志,玉带成为等级财富的象征,甚至成为聚敛的对象。据《天水冰山录》记载,查抄权相严嵩,缴得玉带条,抄佞臣钱宁家缴玉带条。可见对于玉带的迷恋已近乎于疯狂,而对于玉带的热衷就是帝王也在其列,万历皇帝的定陵出有玉带12条。除了赐予功臣外,在几百年中,僭越等级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有乖礼制。嘉靖十六年。世宗对冒滥玉带等现状下诏禁之。正如《明史.舆服志》:“正德十六年世宗登基,诏曰:近来冒滥玉带、蟒龙、飞鱼、斗牛服色,皆庶官杂统并各处将领夤(yin)缘奏乞,今俱不许。武职卑官既用公侯服色者亦禁绝之。”可见当时龙纹玉带已滥用,传世品龙纹玉带銙较多,也是滥用的见证。但是到了明代后期,僭越冒滥之事甚盛,玉带的僭用也是非常严重的,内臣与武官冒用玉带不知其数。晚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十二云:“国朝服色之最滥者,内臣与武臣也。内官衣蟒腰者,禁中殆万人。…至于边帅缇骑,冒功邀赏,腰玉者,又不知其几也。”

至明代,玉带的发展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了,由于明代的集权与经济发展,明代的玉带数量、形制与纹饰无疑是历朝之首,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堪称玉带发展的鼎盛时期,而随着明代的灭亡,清代舆服制度的更迭,玉带也走进了历史的结点。

参阅文献:

[1]重庆出版社《北周隋唐京畿玉器》刘云辉年.

[2]国际文化出版公司《正字通》明张自烈年.

[3]中华书局《天水冰山录》年.

[4]中华书局《明会要.舆服》年.

[5]江苏南京博物馆《南京市博物馆馆藏明代玉带论》白宁王泉.

[6]河北美术出版社《中国玉器全集》杨伯达年.

[7]《辽代带式考实》李逸友年.

[8]江苏南京博物院《腰玉横金—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元范文虎墓玉带具的考古学观察》左骏.

[9]文物出版社《宣化辽墓壁画》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年.

[10]《明代玉带板的收藏与鉴定》南薰.

[11]艺术商场《王侯重器-玉带商场价值》宾彦红年.

[12]江西《从郭知章墓探究革带演变》刘禄山.

[13]内蒙古大学出版社《辽金元玉器研究》于宝东年.

[14]中华书局《辽史-百官志》年.

[15]考古出版社《辽代墓葬形制与分期略论》董新林年.

[16]文物出版社《辽陈国公主墓》哲里木盟年.

[17]《辽史·仪卫志》引《辽朝杂礼》所载.

[18]《新唐书·李靖传》引李靖受赐封带.

[19]《明史.舆服志》引材质上分品级.

[20]《宋史.舆服志》引载,金哀宗服八銙透碾云龙纹玉带.

赞赏

长按







































甲氧补骨脂素洗剂
北京哪治女性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uanmu.com/ztgx/5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