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青铜会说话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艺术与美学的民族,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市井百姓,各种艺术均可上下贯通。然而,其间的一种,几乎从诞生之日,便与王权紧密相连,从不与民共享……

它,是青铜器,是凝固了的“王的魂魄”……

中国最早发现的铜器,是公元前年的仰韶红铜器;中国早的青铜制器,是公元前年的一把青铜小刀;然后到公元前年的商朝,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

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出土的青铜刀,是中国最早的一件青铜器。

“国之大事,在祀及戎”。对于中国先秦中原各国而言,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对外战争。作为代表当时最先进的金属治炼、铸造技术的青铜,也主要用在祭祀礼仪和战争上。夏、商、周三代所发现的青铜器,其功能(用)均为礼仪用具和武器以及围绕二者的附属用具,这一点与世界各国青铜器有区别,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青铜器文化体系。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铜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也就进入新的阶段——青铜时代。

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最为精美,文饰种类也较多。

古代是怎么冶铜的

春秋、战国时期铜产量一度成为衡量国力强弱的标准,这就带动了中国冶铜技术的快速发展,古法炼铜技术有两种:水法炼铜技术和火法炼铜技术。水法炼铜技术开始于秦汉之际,主要应用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与水法炼铜技术相比,火法炼铜技术应用时间更长,范围更广,研究表明火法炼铜技术在我国古代炼铜技术中占有主导地位。

火炼法

中国古代最初是使用自然铜,商代早期已能用火法炼制铜锡合金的青铜。冶炼青铜的过程较复杂,大概是先把选好的矿石加入熔剂,再放在炼炉内,燃木炭熔炼,等火候成熟,取精炼铜液,弃去炼渣,即得初铜。初铜仍比较粗,需再经提炼才能获得纯净的红铜。红铜加锡、铅熔成合金,即是青铜。

冶铜术的兴起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时期。古代文献有不少关于禹铸九鼎的传说,从近年来考古发掘看,夏代已能熔铸青铜。居住在今河南濮阳的昆吾族,就是以制陶、铸铜著称的一个部落。把铸铜和制陶联系在一起,表明冶铜术确是在制陶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兴起的。

   

铜绿山古矿业遗址是中国著名的古铜矿冶遗址,是中国青铜文化发祥地之一,其处古代冶铜炉渣含铜数据指标极具代表性,可以直观反映当地的古法冶铜精度和当时青铜冶炼技术水平。

铜陵市古矿业遗址

对遗址出土的20块炉渣进行抽样检测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炉渣含铜量平均为0.49%。“炉渣含铜量是青铜冶炼技术的重要指标,其数据越小,说明矿石中的铜在冶炼炉中还原得越充分,也就是说,对矿石的提炼水平越高。”0.49%的数据,表明铜绿山地区炼铜技术在春秋时期已接近现代水平。

青铜食器

食器主要分为蒸饪器、盛食器两种。蒸饪器包括鼎、鬲(lì历)、甗(yǎn眼)等;盛食器包括簋(guǐ轨)、簠(fǔ府)、盨(xǔ许)、敦(duì对)、豆等。其中鼎是最重要的青铜器。

兽面纹鼎

商代中期(公元前5世纪中叶-前世纪)

兽面纹鬲

商代中期(公元前5世纪中叶-前世纪)

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中国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在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

仿品

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大方鼎)

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于商周时期,延续到汉代。在奴隶制鼎盛时代,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载“铸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

现已出土的鼎,最小的通高不过十多厘米,为西周嬴霝德鼎。最大的是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因此又称司母戊大方鼎。该鼎高厘米,重82.84千

克,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重的古代青铜器。

司母戊鼎

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廊方直,其中口长0厘米、口宽79厘米,整个物体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鼎的腹部为长方形,腹部之上坚有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腹部之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鼎的四个立面中心都是空白素面,周围则布满商代典型的兽面花纹和夔龙花纹。鼎耳的外廊雕刻有两只相对的猛虎,虎口大张,各衔着一颗人头,渲染出一种恐怖的吃人形象,鼎耳两侧则为两尾鱼形,而在鼎足上则铸有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贵重青铜器文物,也是商代王室饮食器具的代表作。它的造型厚重典雅,气势宏大,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是商文化发展到顶峰的产物。很显然,这么巨大的鼎,并非是出于实用的需要而制作的。根据鼎腹内铭文“司母戊"三字来分析,学术界许多人认为此鼎是商王为条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在祭祀时用此鼎装一些牲肉等祭物。

青铜乐器

主要的乐器有铙、钟、鼓、镈、錞及钲等。根据钟纽的形制差别,不同的钟有“铙”、“铎”、“镈钟”、“甬钟”、“钮钟”等不同称呼。而编钟是将各种不同的钟按照大小、音阶依次排列而悬挂在钟架上。现存最大的曾侯乙编钟是最好的代表。

钟的历史非常久远,早在夏禹时期,就出现了青铜制的钟。周代开始出现编钟,它们成为宗庙/宫廷举行典礼、宴会的乐器。战国时期,编钟又发扬光大,为古代乐器发展作了杰出贡献。

秦王卑命甬钟,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97年湖北枝江季家湖楚城遗址出土宜昌博物馆藏

当时孔子等人认为音乐有社会道德力量价值,皇宫举办文艺轰趴时,需要音乐来“正思维、起和睦”。同一时期,酷爱编律和乐器制作的曾侯乙,以匠人之心定制了一套皇家级编钟,至今看来是仍是稀世珍宝,是目前发现规模较大,制作最精良的战国编钟。

曾侯乙墓彩绘乐舞鸳鸯盒-记录了老祖宗在玩编钟

曾侯乙编钟是“编钟之王”,出土时就震惊全世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由65件青铜乐钟和钟架组成,共三层8组,包括9件钮钟、45件甬钟、件楚王熊章赠送的鎛钟。

曾侯乙墓

曾侯乙编钟出土时候的场景

曾侯乙编钟局部-铜木结构钟架,不是简单支撑结构,还能看到带佩剑的武士肃穆有神

曾侯乙编钟局部-浮雕、髹漆(漆涂物)、彩绘等技艺运用得炉火纯青,编钟精彩的雕塑艺术,对比欧洲貌似早了很多年。而从书法艺术来看,《曾侯乙编钟》还有错金篆体铭文字,记录了先秦时期的乐学理论,字体端庄肃穆、修长纵逸。

编钟不但有欣赏价值,其音乐价值更走在当时的世界前列,你们造么?多年前的中国编钟“交响乐”,比欧洲钢琴诞生还早了多年。

曾侯乙甬钟

曾侯乙编钟十二个半音齐全,每个钟可一锤两音,敲出差三度的两个乐音互不干扰,亦可同时敲击产生和声。正面敲击为正鼓音,侧面敲击为侧鼓音。

大家都知道钢琴是目前世界上音域最广的乐器,编钟则是中国版“钢琴”,全套编钟音域跨度达五个八度,自C2至D7,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

上层钮钟。

而从中国古代特色乐理来看,编钟属于八音中的“金”。

不过,古人是如何调节编钟的音调呢?

做好的编钟是很难调音的。汉代以前,编钟的调音方式主要是打磨。将编钟的内壁小心地磨薄,就可以调高编钟的音调。但是,这个做法有一个风险,一旦不小心把某个编钟的内壁磨得太薄了,整个编钟就只能回炉重做了。那么古人是怎么确定编钟的音调满足要求呢?为了确定编钟需要的音调,古人专门制作了一个器具,叫做“均(yún,意思是调音)钟木”(或叫“均钟”),是一种五弦琴。这个叫做“均钟木”的五弦琴并不会用来演奏,而是一个专门用来调音的琴。用均钟木作为编钟的标准音调,再通过打磨的手段,就可以做出不同音调的编钟了。

改变编钟的强度只要改变敲击的力度就可以了,而刚刚我们也改变了编钟的音调,那么,怎么改变编钟的音色呢?我们知道,音色是由物体的材质决定的,编钟的材质是青铜,已经确定而不能更改。所以,科学家就在敲击编钟的钟槌上下功夫。用木头做的钟锤和用橡胶做的钟槌敲击编钟,发出来的音色自然会有所不同。这样,我们就可以改变编钟的音色了。

在今天,为了让两千多年前的青铜编钟重新焕发生机,以调音师刘佑年为代表的一群人,弄懂了古人做钟的门道,看懂了那些曾经以为是制作缺陷的凹槽、不均匀,原来都是古人为了追求完美音色而做出的细微改变。终于用编钟奏出美妙的乐曲。

刘佑年调试编钟

刘佑年调试编钟

青铜镜

青铜镜是一种古老的由青铜所制的使用器物,也是精美的工艺品。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镜,是距今年左右齐家文化墓葬中出土,直径6厘米,厚0.厘米,镜面有光泽,镜背中央有一个桥形钮,未施纹饰。

铜镜一般是含锡量较高的青铜铸造。在古代,最早的商代是用来祭祀的礼器出现,在春秋战国至秦一般都是王和贵族才能享用,到西汉末期铜镜就慢慢的走向民间,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

铜镜是照面饰容的工具,在发明铜镜之前人们只能利用平静的水面来照脸,后来有了铜器,人们就用铜盆盛水来照脸,这种铜盆称为“鉴”,所以铜镜也可以叫作“鉴”。

中国铜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传说时代,据说黄帝也是铜镜的发明者,《轩辕黄帝传》说:“帝因铸镜以像之,为十五面,神镜宝镜也。”《过异论》说:“饶州俗传,轩辕氏铸镜于湖边,今有轩辕磨镜石,石上常洁,不生蔓草。”

铜镜被人们使用了约,年左右的时间,可算是中国古代诸种金属器物之中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又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过许多影响的古器物。

古代铜镜的清晰度其实是很好的,古代工匠在制镜时,采用某种表面处理工艺,使其表面形成富锡层,抛光后镜面呈白色略带灰黄色(锡青铜随含锡量的增加,颜色会由黄变白),所以可鉴人毫发。但是这层膜容易氧化,所以古人使用铜镜需要经常磨光。手里拿着工具沿街敲打,妇女们听见后就出来磨镜,这叫做“惊闺”,古代绘画作品就有描绘这一景况的。

磨镜翁

镜子能驱邪照妖,是中国古代以至现代的传统观念,古人不理解铜镜映射的原理,以为铜镜可以发光,具有“法力”,可以照妖驱邪。很多道士修行、炼丹时都镜不离身;佛教和道教举行宗教仪轨时,铜镜亦成为不可缺少的法器;有些人还以镜子作为镇宅的法器。这虽然未必符合科学精神,却也可以在精神和心理上,给虚怯的人以一点安慰。

相传有很多关于镜能照妖的故事,例如《西游记》和《封神榜》,都有以镜子辟邪照妖的情节。汉代刘歆著的《西京杂记》中,提到汉宣帝所持身毒国宝镜有照见妖魅之功能。晋朝人葛洪所著《抱朴子》书中便提到道士背悬九寸明镜,老魅便不敢靠近,如果有鸟兽邪物,用镜一照,其本形俱现镜中。唐人著作《古镜记》中的宝镜能使百邪远人,具有降服妖怪精魅的神妙作用。

大话西游里的照妖镜

铜镜能否摔坏

铜镜圆润精美,古代属于君王之间的“外交礼品”,还可以是男女的信物。汉代铜镜上直接就铸着“长相思,毋相忘”。

汉|长相思勿相忘大铜镜

《太平广记?杨素》篇曾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乐昌公主是南朝陈后主之妹,才貌双全,不恋权贵,自己做主嫁给了太子舍人徐德言为妻。

后来陈国将破,徐德言将一面铜镜分成两半,并约定,“万一失散,你每年正月十五就在市集上卖这半面镜子,如果我还活着,一定会来找你。”

安徽省怀宁县两座唐代墓葬中各清理出土一枚半面铜镜,可完美拼合

后来公主落入到杨素家里,杨素知道此事后,被他们的真情所感动,终于成全了他们。

钱钟书先生在翻阅《太平广记?杨素》篇,对“破镜重圆”的典故心起疑窦,结实的古铜镜怎么会一分为二呢,他抬头看到书橱上摆着一面铜镜,便顺手拿起毫不犹豫地便往地上摔,并没有裂开。为了验证这一问题,钱钟书索性把自己多年收藏的十几面古镜都拿了出来,一个个地往地上摔。

青铜酒器

酒器主要分为饮酒器和盛酒器两种。饮酒器包括爵、角、斝(jiǎ甲)、觚(gū姑)、觯(zhì志)和觥(gōng公)等;盛酒器包括尊、卣(yǒu友)、壶、罍(léi雷)、锺和方彝等。

现已发现的最早的铜制酒器为夏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夏乳钉纹爵

夏商周三代时期(公元前2世纪一前22年),是我国古代礼制的成熟期,也是中国古代礼制最为规范的时期。作为文化的代表,原始社会几千年的酒文化被不折不扣地继承下来,并得到了开拓。所谓”礼以酒成”,无酒不成礼。正因为夏商周时期酒礼最受重视,因此,酒器发展也最为迅速,青铜酒器也就成为夏商周三代青铜文明中最为辉煌的亮丽点。

兽面纹爵(河南博物院藏)

在商代,由于酿酒业的发达,青铜器制作技术提高,中国的酒器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据统计,目前出土的青铜饮食器,至少有一半是酒器。如商朝前期出土的青铜容器中,烹炊器有鼎、鬲,水器有盘,酒器则有觚、爵、角、尊、壶、卣(you)、等。商朝后期奴隶主贵族酗酒成风,青钢酒器更是蔚为大观。

周人代商以后,厉行禁酗酒,因而西周的青铜酒器比商代少得多,商代最多见的觚、爵、角、尊、方彝等,西周早期的还有出土,中后期的趋向消失。春秋战国及秦汉,青铜酒器又比较流行,但已无复商朝的盛况并且随着中国古代青钢器发展到东汉进入尾声,青铜酒器也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青铜酒器的造型一直是东汉以降历代工艺美术仿古的重要范例,而被延续下来。

寝鱼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寝鱼爵是目前所见商代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铜爵。

兽面纹觚(河南新郑市博物馆藏)

商早中期的器形较矮,圈足有“十字孔”。

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人类的饮食器具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每一种炊具和食具的问世,都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因为只有当社会发展到新的阶段时,新的饮食器具才能出现,商周青铜饮食器具的制作与使用也离不开这一规律。

弓支觯(美国旧金山亚洲美术博物馆藏)

青铜兵器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因此,最先进的技术最先用于制作兵器,青铜铸造技术也不例外。青铜兵器是从狩猎工具发展而来,青铜兵器是军队作战的重要装备,铸造数量非常大,虽然在战争中大量消耗,遗存至今的种类和数量还是很多,主要有戈、戟、矛、钺、刀、剑、匕首、弩机、矢镞、胄、铍等。

人面纹铜匕首及铜戈

说到兵器,不得不提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剑。

吴王夫差剑(春秋晚期),通长58.厘米,身宽5厘米,格宽5.5厘米,茎长9.4厘米,现藏于苏州博物馆藏

剑作斜宽从厚格式。剑身宽长,覆有蓝色薄锈,刃锋极犀利。近锋处明显收狭,双刃呈弧曲形。中起脊线,两从斜弧面。剑格作倒凹字形,饰兽面纹,镶嵌绿松石(一面已佚)。圆茎实心,有缠缑痕迹。茎上有两道凸箍,箍上有纤细的凹槽,遗存少许绿松石。圆盘形首,铸有多圈精致峻深的同心圆凸棱。

剑身近格处铸有铭文两行十字:“攻敔(吴)王夫差自乍(作)其元用”。这柄剑铸工精致,历经二千四百余年仍完好如新,无比锋利,是迄今已知几柄吴王夫差剑中最精美完整的一件。

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通长55.7厘米,宽4.6厘米,年湖北江陵望山号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藏。

剑身向外翻卷作圆箍形,内铸有十一道同心圆圈。剑身满布菱形暗纹,剑格两面分别镶嵌蓝色琉璃和绿松石。剑身近格处刻有两行八字错金鸟篆铭文:“越王鸠浅自作用剑”,“鸠浅”即勾践。楚越关系密切,楚惠王之母为勾践之女,越国亦为楚国所灭,此剑或为越人陪嫁品,或为楚人战利品。

如果青铜会说话,它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新书推荐

中国纪实典藏系列之

宋毅作品集

北京图阅盛世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设计

主编:马宏杰

全球限量00册

画册:《中国纪实典藏之宋毅作品集》

摄影师:宋毅

售价:元

购买方式:请戳下面阅读原文

中国人文地理图库面向全国各地摄影师征集各类人文地理图片,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及旅居海外的摄影家、摄影爱好者均可在图库上注册上传管理自己的图片。

中国人文地理团队信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eliul.com/ztgx/66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