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使用方法

一、中药灌肠

1.中药灌肠是治疗盆腔炎常用的治疗方法,多以基础方化瘀宁坤液加减。若为颗粒剂,每付药可用两天,每天用一格,用开水将药冲开至80-ml(若为自煎中药,每付药煎ml,分两天用即可),冷却至38-40℃,用灌肠袋插入肛门15-18cm,将药液灌入身体后,取出灌肠袋,使药液在体内保留最少40分钟,如刚开始不适应,可先排掉,但应逐渐适应,使保留时间尽量延长,最好晚上灌,能保留一晚上最佳。

2.灌肠方法:灌肠前将药物预热,温度达39-41℃,右侧卧位,右腿伸直,左腿弯曲,充分暴露肛门,肛管排净空气后,插入肛门15厘米。

3.注意:灌肠剂月经期、怀孕、同房前均停用。

二.中药煎煮

1.煎煮器具

煎药最佳器具是砂锅。砂锅属于陶器,陶器具有导热均匀,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变化,并有保暖的特点,是煎煮中药的最佳选择。若无陶器,可用白色的搪瓷器皿和铝锅代替。但切忌用铜、铁、锡等制成的器具。这是因为铁、铜、锡本身也是中药类,用之恐与病情不合;且这些金属元素易和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轻则降低疗效,重则产生毒副作用,如铁锅煎药,往往会生成一种不溶于水的鞣酸铁,使药液变黑变绿,药味又涩又腥。使药物性味发生变化,非但不能疗疾,甚至可产生毒性,危害生命。

2.煎煮方法

①煎前浸润:中药一般不用清洗,但需用清水浸泡,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煎前中药浸泡时间以30分钟为宜。浸泡用水,以常温水即可,切忌用沸水。

②煎煮用水:一般用水量为将草木药加压后,液面没过饮片两横指(约2厘米)为宜。其中,芳香易挥发及质地疏松的药物,可以只淹没药物为度;质地坚硬黏稠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略多一些。科学化加水量:第一煎加水量=方中各药物总量(克)+毫升+服用量(成人服用量为~毫升)。第二煎加水量:服用量+毫升。

③火候与时间:一般在未沸时用大火(武火),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文火),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第一煎煮沸后20~30分钟,第二煎煮沸后15~25分钟。有先煎药需先煎10~30分钟,后下药应在最后5~10分钟入锅。两次的药应混合均匀,再分两次服用。

三.入药方法

一般药物可以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时间不同。有的还需作特殊处理,甚至同一药物因煎煮时间不同,其性能与临床应用也存在差异。所以,煎制汤剂还应讲究人药方法。

1.先煎:先煎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的毒性,充分发挥疗效。以下三种情况需要先煎。

①矿石类:贝壳类、角甲类药物,因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必须先煎。如生石膏、寒水石、赤石脂、灵磁石、代赭石、海浮石、礞石、自然铜、牡蛎、石决明、珍珠母、海蛤壳、瓦楞子、龟板、鳖甲、穿山甲、龙骨、龙齿、鳖甲、水牛角等等,可打碎先煎30分钟。

②有毒的药物:如乌头、附子、商陆等等,要先煎1~2小时,先煎、久煎能达到减毒或去毒的目的。

③某些植物药:如天竺黄、火麻仁、石斛、只有先煎才有效。

2、后下:花、叶类以及部分根茎类等药因其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散或破坏而不耐煎煮者宜后下,目的是为了减少挥发油的损耗,有效成分免于分解破坏。

①气味芳香,含挥发油多的药物,如薄荷、藿香、木香、豆蔻、砂仁、草豆蔻、檀香、降香、沉香、青蒿、细辛等等均应后下,一般在中药汤剂煎好前5~10分入药即可。

②不宜久煎的药物,如钩藤、杏仁、大黄、番泻叶等等应后下。

3、包煎:将某种药用纱布包起来再和其他药一起煎。须要包煎的主要有三类药物:一是细小种子类药物,如车前子、葶苈子、青葙子等,煎药时特别粘腻,如不包煎,容易粘锅,药汁也不容易滤除;二是有些药物如蒲黄、青黛、海金沙、灶心土等,煎时容易溢出或沉淀,需要包起来煎煮;三是有些有绒毛的药物,如旋覆花、枇杷叶等,如不包煎,煎煮后不易滤除,服后会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呕吐等副作用。

弓艺晨

赞赏

长按







































小孩白癜风初期症状
合肥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eliul.com/ztjj/24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