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江木冲大型西周炼铜遗址,古今中外绝

??

猫猫导读

一面汉代的铜镜,出土于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它令学者瞩目的是,铜镜的背面清晰地镌刻着一段铭文:“汉有善铜出丹阳,和已银锡青且明”。意思是丹阳这个地方出产好铜料,冶炼成铜镜后清楚明亮。

  这段铭文类似于今天的广告词。在安徽境内,多次出土带有这样铭文的古代铜镜。看似简单的铭文引起一些学者的注意。他们联想到学术界一个悬而未决,意义重大的课题。

  铜是人类最早认识并利用的金属。历史学家普遍认为:青铜器的使用与文字的发明、城市的出现、礼仪性建筑的兴建并列古代文明的四大标志。据统计,中国发现的青铜器数量,相当于世界出土青铜器数量的总和,以至于远古中国被誉为“青铜王国”。

  然而,学者们却从中发现了一个重大疑问:在商周政治经济中心的中原大地,其铜矿资源十分匮乏。古代中原地区发达的青铜铸造业不可能凭空建立起来,那么,他们所需的铜原料来自何方呢?

  安徽汉代“丹阳铜镜”的出现,就像是混沌不清的历史隧道中透出的一缕光,使学者们从中似乎看到了一丝线索。

  丹阳铜,能否解开学术界这个重大的疑问呢?丹阳,究竟在哪里?

  学者们查阅卷帙浩繁的典籍,发现《史记》里将金银铜分别称为黄金白金赤金,而赤金则专门注释为“丹阳铜”。可见其影响之广。

  《前汉书》记载汉武帝设置丹阳郡,领十七县,辖境包括今天的安徽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浙江天目山脉以西及浙江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北的地区。这是一片极广袤的地区。丹阳铜可能是出自这片地区。时隔两千年之后,今天人们还能否找到它具体的地点呢?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范围的第二次文物普查开始。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文物所的工作人员经常深入当地大工山区进行野外考察。

  大工山位于南陵县西郊,隶属九华山脉,纵横绵延五十多公里,主峰海拔五百五十八米。

  每年秋季,大工山区漫山遍野盛开一种野花,颜色呈玫瑰紫,绚丽夺目,异香扑鼻,当地人称之为牙刷草。观察其花冠形状,的确很像牙刷。

  熟悉植物学的人知道,这种形状独特的牙刷草学名叫“海州香薷”,不过,它更广为流传的名称是“铜草”。在那些含铜矿物质成分极高的地方,一般植物都无法生存,而海州香薷却能在这样的土壤中茂盛生长,从而成为一种铜矿的指示植物,哪里有铜矿哪里就有铜草。

  沿着铜草的指引,考古工作者在人迹罕至的大工山深处,发现了一处在当地被称为“破头山”的地方。这里的地貌十分奇特。山腰以上光秃秃的,缺少植被,山坡表面堆满碎石,坡度超过六十度,陡峭难以攀登。

  经过一个多小时山路,穿过一段危险的羊肠小道,终于登上海拔数百米的山顶。突然,眼前的景象让所有的人大吃一惊。

  山顶塌陷出数个大坑。深达四五十米,有的坑底积满雨水而深不见底。

  坑壁巨大的石块裸露着,似乎经历了千年的风雨。四周仍然清晰可见的裂缝提醒人们,这里仍然随时有塌陷的危险。

  置身其间,人们不由得疑问丛生: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呢?又是在何时形成的呢?

  考古工作者仔细地勘察现场,希望从中找到线索。

  在塌陷后的坑壁四周,有几个现象吸引着考古工作者的注意。它们看起来像是人工开凿出来的坑道,因为山顶塌陷而暴露了出来。坑道并不是很宽,看样子只能容纳一两人匍匐进出。不像是现代人用机械开凿出的。那么,是什么人曾经在破头山这样坚硬的岩石区挖掘坑道呢?

  在破头山周围,考古工作者还陆续发现多处古人生活及烧烤的痕迹。

  联想到大工山区随处可见生长茂盛的铜草,考古工作者推测,本地区富含铜矿。破头山,很可能是汉代遗留下来的一处开采铜矿遗址。

  由于古代采矿都是浅层开采和露天开采,在大工山内部形成采空区,经过上千年的水土流失而形成塌陷。

  这天,大工山下一个叫塌里牧村的村民们正在举行仪式庆祝祖谱修缮成功。

  厚厚的几十本祖谱揭示出牧姓家族年代的久远。据说,他们的祖先是黄帝手下的一位将军。按《百家姓》姓氏溯源,“牧”姓早在春秋已有之。”始姓“牧”者,牧官也,指从事畜牧业的人。这些牧姓人应该源于北方。

  与祖谱记载相互印证的是:今天的牧姓村落完全是围绕着大工山周边分布。千百年来,牧姓人始终留传着一项技艺,但又不愿对外过多提起,那就是采矿。开采铜矿,至今仍是牧家村男人们主要的谋生手段。

  源于北方的牧姓,怎么迁徙到遥远的南方山区来呢?他们与破头山上那些古代采矿坑道有什么联系吗?

  有人说:力牧帮助黄帝治理天下,立了大功,被派到这里管辖采矿业。也有人考证说,牧姓人是汉唐时期迁移至此,吸引他们的是山里丰富的矿产资源。

  另一个让人   一种解释是:大工山里经常塌方,久而久之,聚居于此的牧姓村落便被称为塌里牧村。

  大工山,似乎充满神秘。它是否透露着历史上某种重要信息呢?

  从破头山引发的围绕整个大工山的文物考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展开。经过十几年的努力,考古工作者接连有了重大发现。原本默默无闻的大工山,一时间吸引来考古界热切   在大工山区,分布着数十处这样的古矿井,它们有的隐藏在崖间沟底,有的遮敝在荆棘草丛,黑幽幽的洞口显得深不可测。

  一些洞穴在当地流传着可怕的传说。即便是当地人也很少有人敢进洞去探险。为了一探古矿井的真实情景,我们冒险进入了其中的一个洞穴。

  这个古矿井位于山腰,洞口狭小,进洞便是一段非常陡的下坡路。起初,洞内空间很大,似乎整个山都被挖空了。探照灯只能照亮脚下的一小块路面。下到洞底后,路开始越走越窄,深入一百米后发现窄到难以进入。

  在古矿井内,考古工作者采集到一些古人的采矿和生活工具,有木柄和木轴,似乎是用于排除矿洞积水的水车上的;还有矿工穿的木屐,只剩下快磨平的底板;石球和平衡石的出现表明当时使用了类似杠杆设备以吊取矿石。发现较多的是青铜铲,它向人们揭示出,两千年前古人就是凭借极其简陋的工具,冒着生命危险开山凿岩采矿的。

  在塌里牧村北面有一座小山,当地人习惯称之为窑山。经过考古人员的勘察,这是一处规模巨大的古铜矿冶炼遗址。当时矿工们在山上采矿,山下冶铜。每冶炼完一窑炉后,便需要将窑炉推倒打破,然后在原址上重建,天长日久,堆积成窑山。

  窑山经过多次挖掘,发现了十九处焙烧窑遗迹。保存较好的主要是窑基。窑基一般呈平面圆形,剖面呈锅底状,俗称“窑窝子”。窑窝下面有一道用石块砌筑的通道,是用来通风助燃,俗称“进风沟”。

  在古窑炉遗迹断层内,还残存着不少煤块。

  这个现象引起考古人员特别的   塔里木是一个采矿和炼铜相结合的一个大型冶铜场。

  它的特点是用煤做冶炼燃料。这煤做燃料,它不但提高了炼炉炉温,同时也扩大了炼炉的容积,从而提高了炼铜的产量,促进了炼铜生产力的提高。

  我国利用煤作燃料的历史悠久,目前已知最早用煤的文字记载是《汉书?地理志》:“豫章郡出石,可燃为薪”。这里所说的可以燃烧的石头就是煤。学术界一般认为:早在汉代人们就已发现其使用价值,但仍未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塌里牧的发现却表明,这里很可能是中国最早使用煤做燃料的地点之一,尤其是将煤投入炼铜炉成为工业燃料,国内恐怕以此为滥觞。

  走进今日的塌里牧村,有一道极其独特的风景,那就是渣墙。当地村民垒墙筑篱笆使用的是随处可见的渣块。仔细辨别,它们不是石块,而都是古代炼过的铜矿渣。就是从大工山里开采的铜矿石,经过村北窑山的焙烧炉冶炼之后,留下的废弃物铜矿渣。据说,整个塌里牧村地下几乎都是矿渣。上世纪五十年代,地质队在这里打井钻探到地下八米深仍有炼渣堆积,可见当年塌里牧的铜产量何其巨大。

  这就是塌里牧出土的铜矿渣。据测试,它的含铜量较低,接近现代炼铜废渣含量标准,说明炼铜利用率高,冶炼技术达到相当的水准。

  《南陵县志·艺文志》记载,自从六朝到唐朝,南陵一直号称是采矿冶炼的地方,今天的安徽省南陵县当时属于丹阳郡的春谷、宣城县地,曾置全国唯一之铜官。

  从目前发现大工山塌里牧采矿遗址规模来看,学者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这里极可能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丹阳铜”的主产地之一。

  当时西汉政府在丹阳设立了全国唯一的铜官,这就表明了当时丹阳是我们国家当时最大的铜的生产基地,而且它生产的铜,质量高,产量大。从丹阳这个地理范围来看,大体上现在就是处于了皖南沿江这一带,在这个范围内发现的这个古代的相当于汉代也包括汉代以前,发现有大量的这个古代铜矿遗址。那这一带主要还是以南陵和铜陵为主。这个地方是非常集中,所以说可以说给南陵大工山铜陵的凤凰山这一带的话,就是当时的还包括铜官山,这一带就是当年丹阳铜的一个重要产地。

  塌里牧遗址反映出汉唐时期的采冶盛况,填补了我国同时期采矿业研究的一段空白。然而,它比我国商周“青铜时代”要晚了上千年,并不能直接印证北方青铜原料的来源。

  考察丹阳铜的主产地,不能忽视它在历史上的延续性。专家进一步推测:在安徽大工山内,是否还有年代更早的古矿冶遗址呢?

  从塌里牧向南翻越大工山,来到山脚下,有一块河流环绕的荒石滩。当地人称之为“江木冲”。这是一个曾令当地人十分惊奇的地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这里还基本没有村民居住,因为地里面布满被当地人称为“铜屎”的疙瘩。种什么庄稼都没收成。

  “铜屎”就是铜矿渣,这在大工山一带并不少见。当年南陵县文物工作者来到了这里,他们从江木冲地表出现的另一种毫不起眼的东西,发现了重要的线索。

  江木冲可能隐藏着西周时期的重要遗址,这让学者们惊喜不已。安徽省和南陵县文物部门于上世纪末对这里进行了考古挖掘。结果发现了古窑炉十余座,其中保存有炉基的三座。由于地表不适宜耕种,遗迹得以保存了近三千年。学者们可以较清楚地认识到先秦古人的冶炼技术和方法。

  经确认,这里是一处西周时期建立的大型炼铜遗址。炼渣堆积厚约半米到一米半,储量估计约五十万吨。如果按每十吨渣出铜一吨来算的话,那么江木冲至少出铜五万吨,这在当时是一个十分可观的数字,在全国也极其罕见。

  站在现场讲:当时最大的一个炼铜基地。

  当时在多年前,中亚地区的冶金和我们中原地区的商代,他们使用炼铜工具都是坩埚炼铜,就是外加热。我们江木村冶炼厂使用的是竖炉炼铜,所谓竖炉就是小高炉。它在高炉里面利用木炭来熔炼这个矿石。属于内加热。所以它的生产水平,它的先进程度,当时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最令人震惊的是,在江木冲周代遗址中发现了十余块这种菱形铜渣。经过现代科学测试,它们是冶炼大自然中硫化铜的产品,叫冰铜锭。

  从世界范围里看,人类使用铜的时候,他要经过一个自然铜,氧化铜和硫化铜这几个阶段。使用丙酮这个阶段的话,是(彩页)硫化铜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来说呢,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公元前年左右,在欧洲就已经有采集硫化铜矿,在我们国家呢,过去对这块,就是对这个硫化铜的采集,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一直不太清楚。通过南宁价目村遗址发现的丙酮定的发现,这个丙酮定的时代呢,大体相当于西周晚期。这样的话,就把我们国家使用这个硫化铜矿的历史就大大的提前了。

  “冰铜锭”的发现,印证西周乃至更早时期我国先民已经掌握了冶炼硫化铜的技术。由于大自然中硫化铜的蕴藏量最丰富,因此,大规模的开采铜矿和青铜冶炼得以实现。这个时期,也恰好是我国商周“青铜时代”的鼎盛期。

  江木冲大型周代炼铜遗址,是我国南方地区继湖北大冶铜绿山周代古铜矿遗址、江西瑞昌商周古铜矿遗址等发现之后又一重大考古成果。学术界认为,这些发现,终于解开了中原地区青铜原料的来源之谜!

  著名的冶金史专家通过研究,认为中国古代有三大冶铜中心。以中条上为中心的北方冶铜中心。第二是以湖北大冶山,包括江西瑞昌在内的荆州冶铜中心,第三是以南宁大同山和凤凰山为中心的扬州冶铜中心,这三大冶铜中心,北方的这个铜比较贫乏。主要的产铜区还是在长江以南。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华商周时期的青铜文明是闻名于世。但是它的铜料来源于哪里,过去一直是个谜。那就是说,以南陵大工山为代表的莞南铜矿遗址群的发现,先秦时期铜矿遗址群的发现,对研究先秦时期,中国青铜原料的来源,为研究提供了一个方向。可以说解决了来源的这么一个问题。

  南方的青铜原料,当时是通过什么方式到达中原地区的呢?彻底解开中国青铜文明的千古之谜,仍然不可缺失这重要一环。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郭沫若提出一个理论,认为东南夷与中原政权之间有着一条以铜锡入贡或交易之路。

  《周礼·考工记》记载,吴越地区的铜锡,质量上乘。

  《尚书·禹贡》里说:荆扬二州向中原地区进贡黄金、白银和铜。

  《诗·鲁颂》也提到居住在淮河中下游的淮夷,来献珠玉象牙和南方的铜材。

  不过,入贡的数量通常不大,应该不是主要的方式。史学家深入研究青铜器上铭刻的金文时发现,商周王朝频繁进攻南方。他们推测,商周王朝的首要目的很可能就是为了掠夺南方的铜材。

  一些金文印证了这个推测。《曾伯簋》铭文记载:战胜了北狄和淮夷,稳定了今河南繁阳一带,使铜锡之道畅通了。

  铭文记载:虎臣征伐南淮夷,缴获了大量质量优良的铜材。

  《过伯簋铭》上说,过伯跟随大王攻伐从荆州返回,缴获铜材,铸造成宝鼎。

  无论是通过战争掠夺或是通商贸易,南方的铜材运往北方都需要经由陆路或水路。从地理上看,大工山一带水运发达。装载着铜材的大船由峨岭河起航,沿漳河过南陵,经芜湖进入浩浩长江,然后由运漕河驶入巢湖,抵达淮夷区,最后流入中原大地。

  从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十三世纪,大工山铜矿采冶持续了长达两千三百多年。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国内首屈一指;保存之完整,技术之复杂,仿佛是一部埋藏于地下历历在目的中国冶金发展史。

  据估计,南陵大工山炼铜十万余吨,至少打造了百万件青铜器,古今中外绝无仅有,堪称为中华青铜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信息来源于:今周刊)

点击进入家装惠线上折扣平台

点击进入购车惠线上优惠平台

往期精选

回复查看老南陵的这些物什,记得五样你才能算是老南陵人!

回复查看南陵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进行中...回复查看在这国庆结婚季,来了解下南陵的婚嫁习俗!回复查看南陵小格里忠诚的“守山人”

回复查看报警真实电话录音,你绝对没有听过!

回复查看南陵男子骗女孩回家非礼并拘禁,两罪并罚判刑六年

回复查看《醉美南陵话》系列配音

回复查看本周停电通知

回复查询城区乡镇公交线路及长途汽车时刻表

回复进入南陵在线便民查询功能

回复进入南陵在线南陵在线生活服务平台

回复进入南陵在线家装惠平台

回复进入南陵在线购车惠平台

----加了,爱了,或许就再也舍不得分开了----

投稿/商务合作

小编:

投稿/商务合作联系

政府职能部门通知、公告类信息免费发布

南陵在线-每天数万南陵人在阅读的







































儿童白癜风的危害
白癜风医院哈尔滨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eliul.com/ztjj/34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