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传统文化三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      B.①④C.①③④⑥D.①③⑤⑥

[72.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记载或叙述错误的是()

A.“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是因为加热丹砂(HgS)熔融成液态,冷却时重新结晶成HgS晶体B.“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能产生丁达尔效应C.“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曾青”是指硫酸铜),记载中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D.“用浓酒和糟入甑(蒸锅),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涉及的操作是蒸馏

73.东汉著名的炼丹理论家魏伯阳所著的《周易参同契》提出:“胡粉投火中,色坏还为铅”,已知胡粉主要成分是2PbCO3·Pb(OH)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胡粉中的Pb显+4价B.这里的“火”中含有炭C.此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化合反应D.在元素周期表中铅与碳都位于第ⅥA族

74.《天工开物》记载:“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砂粘土而为之”,“凡坯既成,干燥之后,则堆积窖中燃薪举火”,“浇水转釉(主要为青色),与造砖同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粘土是制作砖瓦和陶瓷的主要原料B.“燃薪举火”使粘土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C.沙子和粘土的主要成分均为硅酸盐D.烧制后自然冷却成红瓦,浇水冷却成青瓦

75.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其中包含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C.黑火药是由硝石、硫黄、木炭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其中“硝石”指硝酸钾D.“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了丹砂”,该过程发生了分解、化合、氧化还原反应

7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古人煮沸海水制取淡水,现代可通过向海水加入明矾实现海水淡化B.秦始皇统一币制,规定金为上币,铜为下币,金铜均属于有色金属C.“结草为庐”所用的秸秆,经现代科技可转化为苯乙酸、苯乙烯等芳香烃D.我国山水画所用的炭黑与“嫦娥四号”卫星所使用的碳纤维为同素异形体

77.对中国古代著作涉及化学的叙述,下列解说错误的是( )

A.《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B.《黄白第十六》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曾青”是可溶性铜盐C.《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D.《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OH)2

78.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很多科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柄)指南”。司南中“杓”所用材质为Fe2O3B.“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未涉及化学变化C.“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文中的“气”是指乙烯D.“含浆似注甘露钵,好与文园止消渴”说明柑橘糖浆有甜味,可以止渴

79.化学知识无处不在,下列与古诗文记载对应的化学知识不正确的是()选项常见古诗文记载化学知识

A《荀子·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冰的能量低于水,冰变为水属于吸热反应B《泉州府志》:元时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去土而糖白,后人遂效之。泥土具有吸附作用,能将红糖变白糖C《天工开物》:凡研硝(KNO3)不以铁碾入石臼,相激火生,祸不可测。性质不稳定,撞击易爆炸D《本草纲目》: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原水淋汁,久则凝淀如石(石碱),浣衣发面。石碱具有碱性,遇酸产生气体

80.以下各项中,对所描述内容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选项描述分析

A“青蒿一握,以二升水渍,绞取汁”其中涉及了萃取过程B炼丹家制硫酸时用“炼石胆(胆矾)取精华法”其中利用了分解反应C古代染坊常用某种碱剂来精炼丝绸碱剂不可能为烧碱D“古剑有沈卢……以剂钢为刃”剂钢的主要成分是纯铁

81.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下列对描述内容所做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选项描述分析A《本草纲目》中“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洗衣发面,亦去垢发面。”所描述之物为K2CO3B《新修本草》对“靑矾”的描述:“本来绿色,……正如琉璃……烧之赤色……”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指干馏C“司南之杓(勺),投之于地,其柢(勺柄)指南”司南中“杓”的材质为Fe3O4D“(火药)乃焰消(KNO3)、硫磺、杉木炭所合,以为烽燧铳机诸药者”利用KNO3的氧化性

82.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含许多化学方面的记载。下列说法合理的是()选项古代文献记载内容涉及原理A《格物粗谈》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文中的“气”是指氧气B《本草经集注》孔雀石(碱式碳酸铜)投入苦酒中,涂铁皆作铜色该过程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C《鸽林玉露》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其中只涉及到物理变化,无化学变化D《开宝本草》硝石(KNO3)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利用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性质

83.下列对与KNO3相关的古代文献的说明不合理的是()选项目的古代文献说明A提纯“(KNO3)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开宝本草》溶解,蒸发结晶B鉴别区分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强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硝石也”——《本草经集注》利用焰色反应C性质“(火药)乃焰硝(KNO3),硫磺,杉木炭所合,以为烽燧铳机诸药者”——《本草纲目》利用KNO3的氧化性D使用“……凡研硝(KNO3)不以铁碾入石臼,相激火生,祸不可测”——《天工开物》KNO3能自燃

四.诗词蕴含化学中华文明一绝

84.〖全国II〗“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B.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

85.〖全国I〗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

86.“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中对“CaCO3→CaO”的转化进行拟人化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上述转化属于分解反应B.上述转化过程放出大量热C.生成的CaO可作氯气的干燥剂D.CaCO3是水泥的主要成分之一

87.中国诗词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A.李白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紫烟”指“香炉”中碘升华的现象B.刘禹锡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C.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反应D.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88.中华诗句华丽优美且富含哲理,古人常将化学知识融入诗句中,以下诗句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B.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C.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D.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

89.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诗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该过程只涉及物理变化B.杜牧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此处的“烟”指固体C.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反应D.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90.古诗词或谚语中包含了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选项古诗词或谚语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

A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复分解反应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分解反应C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江中浪底来置换反应D真金不怕火,怕火便是铜分解反应

91.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下列有关古诗词(句)中蕴含的化学知识分析正确的是()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说明金在自然界中以游离态存在,其化学性质稳定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其中只有化学变化的过程C.“纷纷灿烂如星陨,赫赫喧虺似火攻”,灿烂的烟花是某些金属的焰色反应,属于化学变化D.“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其中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92.《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句分析正确的是()

A.于谦诗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大理石变为石灰的过程涉及到了氧化还原反应B.刘禹锡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说明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在自然界中常以单质状态存在C.赵孟頫诗句“纷纷灿烂如星陨,霍霍喧逐似火攻。”灿烂美丽的烟花是某些金属的焰色反应,属于化学变化D.龚自珍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指凋谢的花可以包裹植物的根,对植物有保护作用

93.《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年2月14举行了第十场比赛,即收官之战,精彩纷呈,体现了中国诗词博大精深,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①“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中的“柳絮”和棉花的成分均有纤维素②“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烟”是弥散在空气中的PM2.5固体颗粒③“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中的“香”体现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包含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94.下列古诗中加“.”字对应的化学物质及相关说法均正确的是()选项诗句相关物质相关说法

A春蚕到死丝方尽纤维素高分子化合物B蜡炬成灰泪始干脂肪烃不饱和烃C沧海月明珠有泪碳酸钙强电解质D蓝田日暖玉生烟二氧化硅两性氧化物

95.我国有着悠久的“玉文化”,古代精美绝伦的玉器,其工艺之精湛,至今为人们所叹服。据研究,古代是以精选的河砂作为磨料对玉石进行加工的。唐代诗人白居易留下了“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的名句。下列有关“玉”的说法正确的是()

A.玉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铝B.玉的硬度比河砂的大C.玉的熔点较高D.玉是金刚砂

96.《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

A.李白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紫烟”指“香炉”中碘升华的现象B.刘禹锡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C.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反应D.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97.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古诗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其意蕴含蓄,意境深远。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①“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中的“柳絮”和棉花的成分均含纤维素②“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烟”是弥漫在空气中的PM2.5固体颗粒③“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中的“香”体现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其中包含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98.下列诗句或谚语,说法不正确的是()

A.“雷雨发庄稼”不包含化学变化B.“落汤螃蟹着红袍”肯定发生了化学变化C.“水乳交融,火上浇油”前者包含物理变化,后者包含化学变化D.“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海市蜃楼是一种自然现象,与胶体知识有关

99.“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是明代于谦创作的一首咏物诗,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乌金指的是黑色的金子B.乌金燃烧将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热能C.乌金中含有无机物和有机物D.将乌金分馏可以得到汽油、煤油等产品

.王安石的《元丰行示德逢》中诗句:“雷蟠电掣云滔滔,夜半载雨输亭皋。”描写的是天空雷电交加乌云翻滚,好雨及时降临,干枯的庄稼得到苏生的情景,其中不包含的化学反应是()

A.N2与O2的反应B.NO与O2的反应C.NO2与水的反应D.SO2与O2的反应

.《本草述钩元》中的“石碱”条目下记载“采蒿蓼之属,开窖浸水,漉起,晒干烧灰。以原水淋汁,每百斤入粉面二三斤,久则凝淀如石,连汁货之四方,浣衣发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石碱”的有效成分为碳酸盐B.记载中包括石碱的制法与用途C.制取过程中包括浸取、过滤、煅烧、蒸发结晶操作D.“浣衣发面”都与石碱的碱性有关

.从化学视角看“烟”和“雾”是有区别的,下列含有“烟”字的诗句中,“烟”实则为“雾”的是()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B.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C.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D.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颖的化学沙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eliul.com/ztjj/60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