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药特色与研究思路

我国的传统医药具有数千年的应用历史,对各民族繁衍生息起着重要作用。近20年,传统医药在世界范围“回归大自然”的呼唤中苏醒,并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和发展。各族人民在长期与大自然和疾病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用药经验,形成了多样的传统医药文化。在当前全社会重视与发展民族医药的大背景下,民族药的发掘与研究渐至高潮。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前会长诸国本教授在探讨民族药时曾提到要理性看待和发展民族药,并认为最首要的是对民族药的正确认识。因此,本文将从民族药概念与理论基础谈起,归纳民族药的用药特色,并针对民族药研究思路提出一些建议与设想。

2.民族药的内涵

在我国,民族药是对55个少数民族使用药物的统称,是一个便于应用和管理而采用的工作定义,其定义是相对中药而存在的。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中医药是对我国汉族使用的汉医药的统称。中医药的称谓是在清朝末年,西方医学进入我国以后相对于西医药而出现的。笔者认为,民族药可定义为我国少数民族使用的,以本民族传统医药理论和实践为指导的植物、动物及矿物类药材,也包括少数民族习惯使用的天然药物。由于民族医药发源于少数民族地区,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传统,故民族药的使用和传播一般以文字记载、民间习用、口耳相传的形式活跃于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聚居的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也使民族药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并与我国少数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息息相关。

3.民族药的理论基础

根据各民族的医药发展水平与历史现状,我国民族医药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有大量的历史文献、专著,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已形成完备的医药理论体系,如藏、蒙古、维吾尔、傣族医药学;第二,具有医药文献或专著,也有丰富的诊疗技术与药物应用经验,但理论体系尚不完整,如壮、苗、彝、侗、土家、朝鲜、畲族等民族医药;第三,有医疗技术和药物实践经验,但无文字史料记载,有些民族还无本民族的文字,仅以言传身授在本民族世代传承,还有一些民族沿用中(汉)医药的理论,在用药方面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如水、布依、鄂伦春、白族等民族医药。

民族药的理论基础源于本民族的医药文化与实践,并在与中(汉)医药及其他民族医药的交流、融合中不断走向成熟。客观上讲,中(汉)医药促进了民族医药理论的形成与完善。中药受到中(汉)医学整体观及辨证论治的影响,通过药物性味功效、归经、君臣佐使配伍等理论指导其临床使用。在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藏、蒙、苗、傣等医药学中,其药学理论与中药理论有诸多相似之处,如傣药的“四气八味”、“五性”及“入塔”理论与中药四气五味及归经理论颇为相似;苗药的“母药论”提出“母药”指对主病或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或用途广泛,疗效显著,或能引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与中药的“君药”之意相近。

但是,因任何一种传统医药都植根于本民族文化,故民族药理论基础也有与中药不完全相同的地方。如瑶药的“颜色功能”理论认为药物颜色有红、白、黄、黑4种,红色药走血分,有补血、破血、生肌作用,黄色药走皮肉,有清热解毒、杀虫、除风作用,白色药走气分,有补气、行气、消气解毒作用,黑色药走骨髓,有滋肾补胃、利水、消积、除寒利湿作用;而对于未形成理论体系的少数民族医药,其药物应用则完全依赖本民族口耳相承的经验积累,如拉祜族用石块热熨鲜蒿枝尖,治疗脚跟痛等。

4.民族药的用药特色

民族药是我国少数民族用于预防治病的主要工具,其自身体现了少数民族的智慧与特色,民族药的用药特色主要有:

4.1习用鲜药

用新鲜的植物、动物入药,就是“鲜药”。应用鲜药防病治病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用药特色之一,也是我国传统医药文化的一种体现。苗、土家、黎、瑶、壮等少数民族民间素有使用鲜药的习惯,土医药匠将常用的植物类药材种植于自家房前屋后,或根据病症临时上山采摘,无特殊的采收与炮制要求。少数民族使用鲜药的习俗可归因为鲜药配伍简洁、采集加工方便、保留了原有药性、功专力宏、疗效确切。土家族以一柱香、包谷三七各g,捣汁冲服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彝族以山栀25g、神曲25g、黄芩25g、槐子25g、麦面粉g焙黄研末内服治疗湿热黄疸;壮族以鲜穿心莲叶50g捣汁内服治疗腹泻等。

4.2善用矿物药

矿物药是民族药的重要组成之一,在蒙、藏药中尤为突出。蒙、藏族使用矿物药的种类之多,内容之丰富,历史之悠久与用药之独特是中(汉)医药所不能比拟的,如藏药专著《晶珠本草》收载珍宝类、石类、土类、盐酸类等矿物药达种,《中华本草·蒙药卷》收载矿物药也有47种。据统计,在蒙、藏药的复方配方中矿物药占到50%左右,是配制有效方剂不可缺少的成分。蒙藏医对矿物药的使用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理论与方法,成为其医药体系的一部分。少数民族对矿物药的使用源于早期带有崇拜色彩的药物认识论,在生产力落后的原始社会,少数民族先民对各种自然现象缺乏认识,认为世间万物都有灵性,因而产生了原始的自然崇拜和宗教信仰。如我国藏族群众珍爱宝石,认为越是稀有的石头越具有宗教意义,认为是圣石,能抵挡一切邪恶,祛除病魔,珍宝类药在藏医药中的大量应用即体现了藏民族对珍宝石的原始崇拜。

4.3炮制工艺独特

民族药的炮制极具少数民族特色,各民族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都形成了多姿多样的药材炮制方法,积累了很多经验,如土家族、苗族对药材炮制的一般要求有“毒要制,补要蒸,软草要生用,硬要烧、水要干,昆虫应有声”。少数民族常用的炮制方法有炒、煨、炙、焙、煅、蒸、煮、制霜、水飞、发酵、干馏、埋、熏、汗渍、佩干、磨、烧灰、榨油、腌、晒等。同一味药材在不同民族的炮制方法可能各异,炮制对于有毒药材的“减毒存效”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草乌的炮制,蒙古族采用尿制、诃子制,维吾尔族采取奶制,侗族采取醋制;砒石的炮制,蒙古族以芦荟汁浸煨,土家族以豆腐煮制,维吾尔族以硼砂煨制等。通过炮制,能缓和药性,降低毒性,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藏药对“佐塔”的炮制,将硫磺、水银、金、银、黄铜、铁、铅、锡、自然铜、金矿石、银矿石、磁石、矾石、石黄、雄黄、赤云母等矿物经特殊炮制工艺“仁青佐珠钦木”(即水银洗炼加工)制成黑色粉末状成品“佐塔”。通过特殊的炮制技术,使重金属类药物发生质的变化,成为特定的具有治疗价值的药用有效物质。

4.4疾病防治各有专长

民族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发展,对某些疾病的治疗具有显著优势。如藏药对高原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蒙药对糖尿病、血液病、老年病等治疗功效显著;维药对妇科、骨科以及口腔疾病,尤其是对白癜风疗效突出等。

4.5用法用量

少数民族在药物配伍与用量上呈不同发展水平。蒙古族、藏族擅用大复方,一剂复方一般都由十几味甚至二十几味药材组成,代表有藏药七十味珍珠丸、蒙药清热二十五味丸、活血调经丸(巴斯布如-27)等;苗、瑶、畲、土家族等则喜用单味药或小复方,药味多由一味或三到四味药材组成,如土家族的天珠散(天麻、头顶一颗珠)、柏枝地龙散(柏枝叶、蚯蚓)、畲族用治“飞丝落肚”(无名腹痛)的朱砂根、治甲沟炎的珍珠皮(崖花海桐皮)等。民族药在用法用量与中药相比更显随意,如毛南、鄂伦春、布依等少数民族在用药剂量上多凭经验,不用戥称,凭手感抓药。

5.民族药研究思路探讨

5.1民族医药理论与现代疾病的契合——强调民族医药理论的指导性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民族药的应用离不开相应的民族医学理论或实践经验指导,对民族药的认识与用药特点也是基于其所依托的医药理论及经验。这就要求民族药的研究必须尊重民族药形成的规律和特点,充分考虑到民族药所蕴含的医学理论与经验内核。积极寻找民族医药理论与现代疾病认识的契合,成为强调民族医药理论指导性,进行民族药科学研究的主要依据。以从土家族药中发现具有防治血管性痴呆的新药为例,土家族医药是我国现存理论体系较为完整、药物资源丰富、临床活力显著的民族医药之一,在吸收与借鉴中医理论精髓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学理论与用药经验。根据土家族医学的“毒气”病因病机理论,血管性痴呆(土家族医学称为“脑衰”或“神衰”病)的发生可由“玍毒内生,脑筋不用”所致,土家族医学所指的“玍毒”为内生无形之毒,筋脉是指沟通天、地、水三元和联系人体上下、内外、表里系统,是运载气血精,濡养躯体的通道,其涵盖了通常所指的血管。因此,从血管性痴呆的土家族医学病因病机入手,实现土家族医学理论对现代疾病的认识溯源,从而开展土家族特色方药研究。

5.2药材传统炮制方法的科学阐释——抓住民族药的特色闪光点

前文已述,民族药的炮制是民族医药传统特色之一,许多民族药在生产及临床应用中有着极具民族特色的特殊炮制技术和与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传统制备工艺;再者,由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域广阔、分布零散,很多民族对同一种药物的炮制工艺也不尽相同,造成药材质量差异较大,机理阐释不明。对于民族药的现代研究,完全可以从药材炮制科学化与规范化角度,牢牢抓住民族药的特色闪光点。诃子汤是蒙药草乌炮制的主要方法,采用电喷雾质谱法观察草乌经诃子汤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发现制草乌生物碱的种类没有明显改变,双酯型生物碱峰相对强度下降,脂类生物碱的峰相对强度增大,表明用诃子汤炮制草乌时,在水中浸泡使剧毒性生物碱部分水解而毒性降低,诃子中大量鞣质与草乌生物碱生成难溶性盐,在体内减缓吸收而进一步降低毒性。对草乌几种炮制品双酯型生物碱进行含量测定,显示诃子制草乌的双酯型生物碱含量最低,甘草制草乌含量次之,酸奶制草乌含量最高,验证了诃子制草乌蒙古族传统炮制方法的科学性。

5.3“效毒”关系与用药安全——正视民族药的核心价值

近几年我国传统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后频繁发生“毒害”作用或不良反应事件,使我国在新药研发方面逐步将药物安全性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效”与“毒”都是药物所具有的天然属性,药物用之得当可纠偏扶正,产生治疗作用;用之不当则会产生毒副反应,民族药虽属天然药物,但在“效毒”关系上亦显如此。我国藏族同胞很早就形成了“有毒就有药,有药就有毒,药与毒并存”朴素的药物“效毒”关系认识。当前,民族药的研发工作尚处起步阶段,正视并科学解析民族药的“效毒”关系及用药安全,充分借鉴我国中药新药研发方面积累的前期经验,自觉加强民族药安全性方面的研究工作,对民族药“以毒攻毒”治法及配伍减毒、炮制减毒、解毒药减毒等“减毒存效”法则提出科学阐释,真正体现民族药的核心价值——安全与有效。

6.小结

在全社会重视与发展民族医药的大背景下,民族药将在国内乃至全世界更多地被人们所接受和使用,对民族药的研究必然日益广泛与深入。探究民族药的内涵与特征,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民族药是以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为其存在背景,在专属医学理论或传承经验指导下使用的植物、动物、矿物类药材,药源讲究民族地域性,加工炮制、选药用药围绕本民族习俗与疾病防治需求等是其主要特色。在民族药研究上,我们认为民族医药需要借鉴中医药现代化过程中的得失经验,需要与中医药建立多方面的衔接;需要得到中医药的帮助与支持,才能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说明:本文已发表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上。李志勇副研究员课题组专门从事民药基础研究工作,可提供民药组方分析、药效评价、成分分析、网络药理学研究等科研服务,欢迎与我们联系!联系方式:lizhiyong

sina.







































以治疗白癜风为主
庆国庆中科白癜风迎专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eliul.com/ztjj/8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