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平时习惯通过服用中药治疗疾病。如今,医院都可以为病人代煎中药,然而有不少患者,特别是老年人还是喜欢自己煎煮中药。
中药汤剂是最为常用的一种制剂形式,汤剂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临床的治疗效果,因此我们必须掌握中药汤剂的正确煎煮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其治疗效果。在家庭煎煮中药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煎药最好的器具是砂锅。砂锅属于陶器,陶器具有导热均匀,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变化,并有保暖的特点,是煎煮中药的最佳选择。若无陶器,可用白色的搪瓷器皿和玻璃器皿代替。但切忌用铜、铁、锡等制成的器具。这是因为铁、铜、锡本身也是中药类,用之恐与病情不合;二是这些金属元素易和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轻则降低疗效,重则产生毒副作用,如铁锅煎药,往往会生成一种不溶于水的鞣酸铁,使药液变黑变绿,药味又涩又腥。使药物性味发生变化,非但不能疗疾,甚至可产生毒性,危害生命。
其次,煎药的加水量以第一次煎煮时水超过药材表面3-5厘米,第二次煎煮时超过药材表面3厘米为准。对于煎药的温度,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强火(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弱火(文火),保持在微沸状态,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同时,煎煮时间主要根据药物种类和疾病性质而定,一般汤剂煎煮2次能够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煎药的次数以2次或3次为宜。一般中药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30分钟,第二煎需30-40分钟。
一般药物可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时间不同。有的还需作特殊处理,甚至同一种药物因煎煮时间不同,其性能与临床应用也会发生变化。
先煎:先煎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的毒性,充分发挥疗效。以下三种情况需要先煎。
①矿石类:贝壳类、角甲类药物,因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必须先煎。如生石膏、寒水石、赤石脂、灵磁石、代赭石、海浮石、礞石、自然铜、牡蛎、石决明、珍珠母、海蛤壳、瓦楞子、龟板、鳖甲、穿山甲、龙骨、龙齿、鳖甲、水牛角等等,可打碎先煎30分钟。
②有毒的药物:如乌头、附子、商陆等等,要先煎1~2小时,先煎、久煎能达到减毒或去毒的目的。
③某些植物药:如天竺黄、火麻仁、石斛、只有先煎才有效。
后下:含挥发性有效成分、久煎易挥发失效的药物,或有效成分不耐煎煮、久煎容易破坏的药,入汤剂时,宜后下微煎。
①气味芳香,含挥发油多的药物,如薄荷、藿香、木香、豆蔻、砂仁、草豆蔻、檀香、降香、沉香、青蒿、细辛等等均应后下,一般在中药汤剂煎好前5~10分入药即可。
②不宜久煎的药物,如钩藤、杏仁、大黄、番泻叶等等应后下。
包煎:有些中药带毛可能对咽喉产生刺激性;有些细小、质轻的中药(如蒲黄等)容易漂浮水面不便煎煮;或者有些含淀粉、黏液质较多的中药(如车前子)若直接入水煎煮,则易糊锅。上述中药入汤剂时均应用纱布包裹入煎煮。
另煎:部分贵重药材与他药同用时,入汤剂时宜另煎取汁,再与其他煎液兑服,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的药渣吸附,造成贵重药材的浪费。
烊化:胶类药材(如阿胶等)与他药同煎,容易粘锅、熬焦,或粘附于其他药渣上,既造成浪费、又影响其他药材有效成分的溶出,因此应单独烊化(将胶类药物放入水中或已煎好的药液中加热融化)后兑服。
冲服:入水即化的药(如芒硝等)、液体类药(如蜂蜜、饴糖等)及羚羊角、沉香等加水磨取的药汁,不宜入煎,应直接用开水或药汁冲服。
注:具体入药方法遵循医生嘱咐
同时,专家强调拿到药材后不必过度清洗,但在煎药前要加以浸泡,加冷水漫过药材表面,一般浸泡30分钟左右即可,但也要根据药材自身质地的轻重和季节、温度的差异分别对待。花、草、叶可浸泡20分钟;根茎、种子、果实及矿石、甲壳类药材宜浸泡30-60分钟。总之以药材浸透为好。
图文编辑:徐广洲
内容来源:食品药品监督总局
往期回顾大气雾霾中检测出耐药基因,民众需要恐慌吗?
不可忽视的食源性致病菌系列之副溶血性弧菌
生活饮用水卫生知识,你都get了吗?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