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静思课8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618897.html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考纲解读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真题为范[考题精妙]

[典例] (·天津高考·节选)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图中所示地区生产的矿泉水远近闻名,销量较大。矿泉水生产企业若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可能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解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一般从气候、地形、地质条件、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进行分析。矿泉水属于地下水,矿泉水的过度开采直接导致矿泉水资源遭到破坏、地下水水位降低;地下水水位下降,使地表水体获得的地下水补给减少,从而导致地表径流减少、湿地面积萎缩;由于地下水水位下降,植被根系无法获得充足水分,加之地表径流减少、湿地面积萎缩,使得地表植被遭到破坏。

[答案]矿泉水资源遭破坏;地下水位降低;地表径流减少;湿地面积减少;植被遭破坏。

[命题出发点] 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对自然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命题落脚点] 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试题评价]

(1)素材“鲜活”:矿泉水,生活中的必需品,考生十分熟悉。本题命题载体取自生活,使原本“生硬”的考题显得“生活”化,彰显“生活中的地理”这一学科特色。

(2)探究“深刻”:本题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对自然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角度分析,实则体现两个探究点:①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彰显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②企业增加利润重点应从调整产业结构、改进生产技术、打造品牌战略等方面去思考,这也切合了我国现阶段转方式调结构的大政方针。

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学法:通知识·提能力·融会贯通]

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1)气候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

(2)地貌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

河流运动塑造地貌,地貌影响河流的流速及水系分布特征

大气

大气运动(风力作用)塑造地貌,高大的山体阻碍大气的运动,进而形成地形雨

土壤

坡度陡,易水土流失;坡度缓,土壤沉积,土壤肥沃

生物

植被可以涵养水源,进而影响地貌形态;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农业发展

(3)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

大气

气候的干、湿、冷、暖影响土壤,土壤是气候的反映

生物

土壤的肥力、酸碱性、透气性影响植物的生长

水、地形

土质疏松,易水土流失,进而影响河流的含沙量,并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

岩石

地壳表层的岩石圈经过风化作用成为风化壳,即成土母质

(4)生物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

以农业发展为例,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地形、土壤、灌溉水源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或鱼类生存造成影响。

2.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环节

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

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

物质循环简图

能量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

太阳能光合化学能分解热能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

意义

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

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

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输

(·开封一模)如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

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A.⑧B.⑦C.⑥D.⑤

[学审题析题](在“____”上填关键点)

题号

(1)

(2)

题干解读

四选一,指向词“对应正确”

关键词“地貌”

知识迁移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信息获取

箭头①:气候→水文,表示气候对水文的影响,淮河和松花江流域气候条件不同,河流水文特征不同。

箭头②:地貌→土壤,表示地貌对土壤的影响,而“喀斯特地貌”形成体现了水文(流水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箭头③:水文→土壤,表示水文对土壤的影响,而“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形成体现了流水对地貌的影响。

箭头④:气候→土壤,表示气候对土壤的影响,而“东北黑土退化”主要是流水侵蚀对土壤的影响

信息1:右图“沙漠”“驼队”→图示区域为西北地区,“风积沙丘”→风力沉积作用形成→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信息2:左图中箭头由“气候”指向“地貌”,表示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答案](1)A(2)D

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

(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关系。如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要结合其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地形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其相关地区之间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

(4)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步分析这“一发”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下图为某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年、第6年两次相同降雨条件下河流流量过程线图。读图回答(1)~(3)题。

(1)关于河流径流从第1年到第6年的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A.径流峰值提高      B.洪峰期提前

C.含沙量减小D.径流总量增加

(2)与图中径流差异关系最小的环节是()

A.地表径流B.蒸腾

C.下渗D.地下径流

(3)假设图中虚线表示第1年,实线表示第6年的两次相同降雨条件下河流流量过程线,则导致图中变化的人类活动可能为()

A.下游围湖造田B.上游退田还湖

C.下游修建水库D.上游修筑梯田

(1)C(2)B(3)B

(1)森林火灾后第1年森林破坏严重,植被稀疏,河流的径流总量最大,峰值提前而且最高,含沙量最大。到第6年,森林逐渐恢复,涵养水源能力增强,河流径流总量减小,峰值推后而且降低,含沙量减小。选C。

(2)从第1年到第6年,径流差异显著,主要是植被覆盖率降低后,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而地表径流增多导致的,蒸腾对径流变化几乎没有影响。选B。

(3)导致图中同一河流两次相同降雨条件下流量不同的人类活动一定发生在测量河段的上游河段,A、C错误。依题目假设可知,第1年径流峰值大,第6年径流峰值小,由此推测可能是上游河段蓄水能力增强,所以上游最可能是退田还湖而不是修筑梯田。

读某区域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沿海地区气候有何特点?这种气候对当地土壤肥力有何影响?

(2)塞内加尔河下游河床缓,河口宽,低水位时期,咸水有可能向上游倒灌,严重影响沿岸农业和居民用水。为此,人们在该河口建起了十几米高的迪亚马水坝。试分析在该河口建高坝的不利影响。

(1)气候特点:纬度低,大部分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终年高温潮湿,微生物代谢旺盛,有机质分解快,土壤中保存的有机质少;降水多,地表径流量大,土壤淋溶作用强,被流水带走的有机质多,土壤肥力较低。

(2)水坝蓄水,使河流水质恶化;河道泥沙淤积加剧;生态环境改变,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渔业资源减少;上游地下水位抬高,土壤盐碱化加剧等。

(1)可根据当地的纬度、海陆位置等推断出图中沿海地区的气候类型,再从湿热的气候对有机物的分解与保存、地表径流量大对土壤的影响等方面分析。

(2)从水坝蓄水对水质、泥沙淤积、地下水位及水盐运动、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不利影响进行分析。

你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添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eliul.com/ztpz/65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