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有酒有故事更多的故事其实在酒

白癜风的发病原因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927655.html
白癜风的发病原因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927655.html

主讲嘉宾:王建玲(文博副研究馆员、原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馆藏部主任;广东省文博协会会员、佛山市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岭南酒文化研究院专职研究人员)

讲座时间:7月13日

讲座主题:在青铜酒文化中遇见最美的妳

古代青铜器

古代青铜器,始于公元前21世纪,止于公元前5世纪。从夏、商、周至秦汉时期,约经历了多年的历史,它与中国的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发展及衰落相始终。

古代青铜器是红铜与锡和铅的合金,刚铸造出来时有金灿灿的颜色,因此被称为“金”或“吉金”。器上的铭文被称为“金文”,既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优秀的书法典范。

中国古代青铜器,是我们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从目前考古资料看,我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其他地方,但就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能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

青铜铸造业的出现在科技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青铜器铸造涉及到包括采矿、熔炼、配料、制模、翻范和抛光等步骤。中国古代铜器最初是使用自然铜,商代早期已能用火炼制铜锡合金的青铜器铸制品。目前已知的制作方法主要以范铸法居多,少量结构复杂、纹饰繁缛的青铜器,也用失蜡法、铸合法、焊接法等。不同的制作方法,在器物上都会留下不同的痕迹。

通过研究青铜器的铸造方法可推断其年代。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的曾侯乙尊盘就运用了失蜡法铸造技术,它是出土先秦青铜器中复杂精美的一件,代表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的巅峰。岭南酒文化博物馆亦藏有其复制品。

青铜器主要纹饰是饕餮纹、夔龙纹、龙纹(爬行龙纹、卷龙纹、双体龙纹)、蛟龙纹、蛇纹、鸟纹、凤纹、波纹等青铜纹样。饕餮是传说中的一种贪食的恶兽,古代钟鼎礼器上多刻其头形作为装饰。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饕餮形象不尽一致。商代的青铜器形制繁缛华丽,纹饰多兽面纹,充满了神秘、威慑的气氛;西周中期到春秋晚期,风格趋向简朴,追求朴素、典雅之美;春秋后期到战国,器形奇巧,轻灵,纹饰易于理解;秦汉时期向轻便、精巧方向发展,往往以独特的造型取胜。

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产自奴隶社会,主要是作为贵族宴享和宗庙里祭祀祖先的礼器,为权利和地位的象征兼具记事耀功而流传于世,并兴厚葬习俗随主人转入地下。西周为了维护严格的宗法制,制定了严格的礼乐制度,比如用鼎:“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将几件大型青铜器按一定的方式组合为“礼乐之制”,作为王权、名位以及国威的标志和象征。青铜礼器由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等组成,在使用排列上有浓重的巫术色彩。

各式各样的酒器

商周时期,由于酿酒业的发达,青铜器制作技术提高,青铜酒器和酒具也进入创造和生产的高峰期,中国的酒器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青铜酒器酒具与礼结合,器具既实用又兼做礼器而直通神灵,商周时代的青铜酒器以其雄伟的造型、精巧的构思、古朴的纹饰著称于世,是中国文物瑰宝中的一朵奇葩。

青铜酒器主要种类包括:

饮酒器:爵、斝、觚、觯、觥、角、杯

盛酒器:尊、壶、区、皿、鉴、斛、觥、瓮、瓿、彝、卣(you,音有)、盉(he,音和)、罍

调酒器:盉(两者兼有);

挹酒器:勺/斗;

冰酒器:鑑;

注酒器:壶;

煮酒器:甗

主要酒器线描图

饮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夏商周时期,作用相当于酒杯。圆腹,也有个别方腹,一侧的口部前端有流(即倒酒的流槽),后部有尖状尾,流与口之间有立柱,腹部一旁有把手,下有三个锥状长足。

斝是中国古代先民用于温酒的小型容酒器,行裸礼时所用。《诗经·大雅·行苇》曰:“或献或酢,洗爵奠斝”。斝初见于夏代晚期,盛行于商;斝的形制较多,器身有圆形、方形两种,有盖和无盖两种;口沿上有一柱或二柱,柱有蘑菇形、鸟形等不同形式;腹有直筒状、鼓腹状及下腹作分档袋状几种;有的是扁平素面,有的用兽头装饰;底有平底、圆底;足有三足、四足、锥状空足、锥状实足、柱形足等。常用蕉叶纹、饕餮纹、云雷纹等纹样装饰,有的以云雷纹做地,其上饰有多层花纹。斝作为礼器,常与觚、爵等组合成套使用。

兽面纹斝

斝装饰有商代青铜器上常见的兽面纹,兽目突出,以鼻梁为中线,左右对称,细密夸张的线条突出神秘庄重的风格。此器敞口高颈,前有双柱作帽形,下有三锥足,与器腹相通。袋足的作用是为了在温酒时扩大受火面积,所以有温酒的作用。器物的颈、腹部各饰兽面纹。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饮酒器,流行于夏商周时期,是下级官吏使用之物。出土数量很少,器物造型与爵相似,不同之处是口沿无柱,流变形成与爵尾相同的尖形角状,商代和西周早期的角有盖,有的盖做成禽鸟展翅飞翔状,非常美观。西周中期以后角便不复存在。

其实所谓“角”是宋代金石学家对无流而具两翼若尾的爵形器的习惯称谓,其容量与爵相若,“史迹角”的容量应该和爵一样都是一升。

史迹角

周早期(BC11-BC),饮酒器,年陕西祁县西豪周墓出土,现藏宝鸡市博物馆。圆底,三棱尖足。盖、腹饰顾首夔纹,器口沿下饰蕉叶纹。盖内铭文“史迹作宝尊彝”,传世很少。

觚(gū)饮酒器。长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状。觚身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于近圈足处用两段扉棱作为装饰。商早中期器形较矮,圈足有“十字孔”。商晚期至西周早期造型修长,外撇的口、足线条非常优美,纹饰繁复而华贵。同时觚是二升的计量。

黄觚商代晚期,圈足内铭有“黄”字,是作器者的氏称。此器喇叭口,高圈足,中间细腰可以把手。口部和颈部饰三角变形兽纹,中腹部饰两组对称的龙纹。尤为特殊的是在圈足上的曲角龙纹采用透雕的样式,龙的边缘、目眶皆透雕。通体以云雷纹衬地,有四道棱脊,装饰性极强,铸作极为精美,显示出极为高超的铸造技术,极为罕见。现藏上海博物馆。

各式各样的青铜杯

青铜酒杯是古代一种容量较小的饮酒器,有单耳和双耳两种,所以又称之为“耳杯”,非常接近我们今天用的陶瓷杯,是现代酒杯和茶杯的鼻祖。

卮是一种带有2个手指可以拿住的圆而小把手的单耳杯,耳可以是青铜也有用玉石制成,如广州南越王博物馆藏品有两件西汉时期的出土文物:一件叫“铜框镶玉卮”,另外一只叫“铜卮”。铜卮用饕餮鼻子穿铜环做单耳,盖子三足分立三只神鸟,异常精致。

各式各样的盛酒器

盛酒备饮的容器类型很多,主要有以下一些:尊、壶、区、皿、鉴、斛、觥、瓮、瓿、彝、卣、盉。卣、壶、尊、盉盛于商周,每一种酒器又有许多式样,有普通型,有取动物造型的。以尊为例,有象尊、犀尊、牛尊、羊尊、虎尊等。

圆形或椭圆形,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商代壶多扁园,周代壶多园形、大腹,春秋时的壶扁园,长颈,也有方壶,战国时有壶有园形、方形和瓠形等卣,卣在商代很可能是专门用于储盛高级香酒鬯的器皿,所以有盖,是为了能保持香气不散发。

盛酒器也可饮酒器。源于上古兽角制作的水器,圆腹,侈口,圈足,状似小瓶,大多数有盖“尊者举觯,卑者举角。”―《礼记·礼器》郑玄注。凡饮酒时,三升曰觯。

“父乙”觯

商晚期(BC13世纪-BC11世纪)这件觯为扁体,内刻有“父乙”二字得名。盖、腹、圈足均饰兽面纹,颈部为三角雷纹,其下还有鸟纹。盖和器身四周都有突出的扉棱,这是为了掩盖范缝美化器物而特设的附饰,是独特而巧妙的艺术构思。现藏上海博物馆。

青铜盉是古代盛酒或水的器皿,形状多样,一般是深腹、有盖、前有流、三足或四足。商周盉器身多有执鋬,或在盉口下两侧置贯耳;而春秋战国时期盉上多设提梁,即所谓提梁盉。式样较多,一般是深腹圆口,前有流,盖和鋬有链相连接。青铜盉出现在商代早期,盛行于商晚期和西周,流行到春秋战国。

吴王夫差盉

该青铜盉是夫差流传下来的唯一一件青铜酒器,现珍藏于上海博物馆。春秋战国时期盉通体上下都由龙纹进行装饰,表明了它出身高贵,是春秋时期某诸侯国的宫廷用具。这件青铜器造型古朴典雅,堪称中国春秋晚期青铜铸造的上乘之作。盉的肩上有一周铭文:“吾王夫差吴金铸女子之器吉”,大意是吴王夫差用诸侯敬献给他的青铜,为一位女子铸了这件盉。

讲座现场

讲座上周六在古色古香的多功能会议室举行,这是岭南酒文化系列讲座的第四场,也是首次启用该会议室作为讲座场地。根雕长桌、红木座椅、各具特色的瓷器、木雕摆件,还有可供免费品尝的石湾青梅酒,不少听众都认为场地和布置给他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短短两个小时的讲座中,王建玲老师从青铜器的种类、铸造、特点开篇,再深入介绍到各式各类的青铜酒器酒具,内容详尽,把多年以来游历各地博物馆收集到的青铜酒器图片,以及所研究的青铜酒器知识与听众分享。有听众还充分利用休息时间向王老师请教,更有小听众把新知识认真地记录到本子上,可谓收获良多。

广东石湾酒厂集团党委书记兼副总裁周文燕表示,传播知识、弘扬岭南传统文化和岭南酒文化是酒厂最大的公益事业。通过举办更多高质量、高水平的活动、展览和讲座,希望既能提升岭南酒文化博物馆、广东省新石湾美术馆等平台的软实力,也能激发市民对优秀文化的兴趣,树立文化自信,塑造“万里挑一的灵魂”。

岭南酒文化系列讲座已举办四期,从酒与礼的渊源,岭南酒的发展、酒文化与古典诗词的情结,再到青铜酒器的初探,一直围绕着酒的话题,为市民分享酒文化的相关知识。

讲座只是年博物馆暑期公益活动的开始,接下来还有更多精彩活动等着大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eliul.com/ztpz/66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