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论武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一

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6997150.html

杨叔子院士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就是落后,一打就垮;然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人文精神,就会异化,不打自垮。”

谈到中华民族武的精神和中华文明起源的话题,我们先要阐明一个观点,那就是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极其尚武的民族,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也和武是分不开的。因此,今天我们要探讨的问题应该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开始。

1

一、世界五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古中国。

华夏文明亦称中华文明,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文明源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我这里列了一张表,通过这张表我们可以看到与其他四古国古代巴比伦、古代埃及、古代印度相比,中国在文字、天文历法、建筑、数学、医学等方面都有着独特而显著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中华文明是唯一一个没有中断、没落的文明,一直延续至今。“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因此我们说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

二、武术与中华民族的形成

1、武的产生——民物相攫而有武

原始部族为了争夺生活资料、领地、婚配、时常发生争斗,而部族首领往往是由体格健壮,搏斗能力强者担当。当年幼者逐渐成年后,年长者将搏杀的技艺悉数传授,这就为武术技艺的积蓄和传播提供了基础。《吕氏春秋荡兵》中记载,“民固剥林木以战……争斗之所自来者久矣,不可禁,不可止。”其充分反映了中华先民强悍好斗的勇武习性。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环境中,尚武是民族赖以生存的先决条件,武功技艺是先民最初之天性。

还有一则事例可以充分证明中国古代尚武。中国人最为崇尚的颜色是红色,而红色是鲜血和生命活力的象征,中国人对红色的偏爱,是我们远祖尚武精神的根性的文化遗存与延续。北京山顶洞人尸身周围撒上红褐色土或颜料,表明我们的祖先具有强武尚勇的精神气质。

毫不夸张地说,正是部落战争铸就中国民族。炎帝与南方蚩尤为首的九黎族部落战于逐鹿,初期炎帝战败,并请求黄帝部落助战,结果蚩尤战败而被杀,其部落成员不断与黄帝和炎帝部落融合在一起,其后,炎帝与黄帝两族因争夺利害而三战于阪泉(今河北怀来),最后黄帝部族获胜,于是三个部落就相互融合在了一起,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最初的先民——炎黄部落。

2、“武”的需求推动了古代经济的发展

青铜兵器产生推动了中国古代冶炼业发展。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形成期是指原始社会末期的龙山时代,距今~年;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商朝最为鼎盛);转变时期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上大减,而且也由原来礼乐兵器及使用在礼仪、祭祀、战争活动等等重要场合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西汉以后,铁制兵器完全取代了青铜兵器,青铜兵器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青铜采冶业是从石器加工和烧制陶器的生产实践中渐渐被认识而产生的,随着人们生产、生活范围不断扩大,人们在寻找石料和加工的过程中,逐步识别了自然铜与铜矿石。古代人还没有选矿知识,他们大概是把这些共生矿的矿石混合在一起就在矿山上架了柴火烧的,在山坡下挖了一些圆坑,经过温度并不太高的柴火燃烧之后,一些矿石熔化了,通过沟渠流入坡下的圆坑,冷却后就凝结成青铜的饼块。开始时,这一过程可能是无意中被发现的,但随后古人们就懂得这些青铜饼块是可以再熔化,再凝结,从而可以用作硬度很高的兵器和工具,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冶炼术也就诞生了。

由于古代先民对冶炼技术知之甚少,早期冶炼的铜一般只能用于制作较短的兵器,例如箭簇、矛尖等。随着冶炼技艺不断提高,才逐渐出现匕首等小型铜质兵器。铜镞的出现在早期青铜器发展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因为铜镞无论用于动物的狩猎还是用于战争的射杀,它都是一种强消耗性的器具,是铜器冶铸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最近的考古研究表明青铜器的大量出现是与军事武艺的发展有直接关系。龙山文化的青铜器,主要还是用于维护和加强统治,而不是用于生产。即使到了商代,虽然生产了大批的青铜器,除部分是生产工具外,大多还是青铜礼器和青铜兵器,用于祭祀和打仗,即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于戎”。也就是说,青铜器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宗教等活动关系密切,被称为“国家政权、等级制度的物化形式"。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时代,诸候割据、征战频繁。为了应付连绵不断的战争,各诸候国不断改进和大量制造各式各样的武器,进行着一场相当于现代的“军备竞赛”。战争中大量兵器的需求促进了冶炼技术的发展,而冶炼技术的提高又促进了小型的刀凿、匕首及短小兵器的发展,为作战所用的长柄戈、矛和远射的弓箭及防护装备青铜甲胄、盾牌和战车等的产生提供了可能。精巧的冶炼技术、锻造打磨工艺以及精巧工匠成为了中国古代制造业文明的先声。

以青铜武器为核心的冶炼技术推动了古代农业文明进程。随着人们的认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就发现在某些金属里面添加一些微量元素可以改变金属的特性,于是就导致了合金的产生,合金的产生导致了金属制品的大量应用,从而又促进了冶炼技术的发展。当时南方吴、越、楚等国造剑业相当发达,涌现一批名垂青史的铸剑大师,其中有欧冶子、风胡子、干将、莫邪等。也造就了一批传世名剑,如龙渊,太阿(亦作泰阿),干将、莫邪等。作为其中代表之作,越王勾践剑最具代表性。年12月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发现一柄装在黑色漆木箱鞘内的名贵青铜剑。此剑的出土,震惊了海内外。这把金光灼灼的青铜剑与剑鞘吻合得十分紧密。拔剑出鞘,寒气逼人,而且毫无锈蚀,刃薄锋利。试之以纸,20余层一划而破。

剑身满饰黑色菱形几何暗格花纹,剑格两面还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剑柄以丝绳缠缚,剑首向外翻卷作圆盘形,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圈。在这把锋利无比、精美绝伦的青铜剑剑身正面近格处刻有两行鸟篆铭文,共八个字。后经考古工作者破译其上铭文为:“越王鸠浅自作用剑。”

商周时期,因为战争的需要,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进入旺盛期。

那时候除了农业之外冶炼业是最发达的产业。我国大约在春秋中期就掌握了冶铁技术;不迟于春秋晚期即能炼成铸铁(也叫生铁),比欧洲领先了近年。我国炼铁技术突飞猛进的首要原因,是在世界上最早采用了高炉炼铁(如图2)。高炉的应用极大的促进了冶炼技术的发展

与先前木器石器用具相比金属器具有更多的不可替代优势,随着冶炼技术和效率的提高,金属制品由军用逐渐转化为民用。金属的农具的应用改变了古代传统落后的耕作方式,极大推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尤其是犁的产生加速了农业耕作效率和质量,为繁荣古代农业经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最早可能在商朝就发明了犁,那时候的犁是铜质的,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冶铁业的发展,铁犁才渐渐普及起来。

中国农业自古以来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犁的发明是农业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使个体经营农业成为现实,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从而为封建农业最后取代奴隶制农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手工业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逐渐革新了古代祭祀所用的祭祀器具。金属厨具的大量应用使人们的生活和饮食出现了多样化,铜镜、铜鼎、日常用具的应用导致了古代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的兴起和繁荣,这也为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奠定了物质基础。

明天与您继续进一步探讨武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敬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eliul.com/ztpz/67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