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白癜风好治 http://m.39.net/pf/a_4779910.html
淄砚概说
常宗林
淄砚,中国传统名砚,产自古淄州,因地而名,故曰淄砚。据传淄石最早开采始于秦汉时期,用做研磨器,隋唐时期开始用于制砚,兴盛于宋,并且享有盛誉。明代余怀(1)(-?)《砚林》载:“宋熙宁中尚淄石砚,神宗亲择其尤佳者赐司马温公(2)”,由此可见其历史地位之高。淄砚就地质年代而论,是淄博盆地中石炭系上统太原组煤系地层,属粉沙质泥岩,所含矿物成分为显微晶质状方解石,褐灰色半透明状泥质物,次棱角状以石英为主的粉沙级矿物,为制砚的上品之材。由于淄石的特殊结构,淄砚具有“下墨快、下墨细、发墨好”的特点,这也是上品砚石必备的条件,因其物理结构和端砚极为相似,故历史上有“南端北淄”之说。
淄砚物理成分:二氧化硅49.3%,氧化钙17.78%,三氧化二铝12.96%,氧化镁11.58%,三氧化二铁4.8%,氧化钾2.%,二氧化钛0.%,氧化钠0.%,五氧化二磷0.%,氧化锰0.%,二氧化锆0.%。
淄砚之品质
淄砚在宋代的地位极高。词典载:“端石为砚甚佳,歙石名贵,至淄砚则云,石极名贵,品在端歙之上矣”!司马光(-)说“淄砚逾于琼瑶,一砚价值连城”。宋代唐询(3)(-)在《砚录》评述:“淄石可与端歙相上下”;陆游(-)《蛮溪砚铭》:“龙尾之群,淄韫玉之伯仲也”。古人赞淄砚:淄石有铜,是为地真,如金之声,如玉之润,研墨如锉,发墨如油,用手抚之,如婴儿之背。就淄砚的品质,扬中八怪之一高凤翰(4)(-)有一篇铭文记述的很清楚,他说:金石学家张在辛(5)(-)送给高凤翰一块收藏了多年的上好老淄石,高凤翰对这块淄石爱不释手,请郑板桥(-6)题写了砚铭,铭文下方又补写了跋文。其铭曰:不雕不琢,质仍其朴。老阜圭棱,亦如此卓。郑板桥。其文曰:张卯君以此砚相赠,石质颇细润,因铭以识。老兴南阜,翰,左笔。他对这方砚的评价是“老淄胜端”,即老淄石要胜过端溪之石。张卯君也有一篇铭文对淄砚评价极高:泰岱之灵,淄水之精。龙宾(6)为友,触石云生。他的意思是:淄砚蕴含了泰山的灵气、淄水的精华,与墨是好友,用手一触摸会生成水晕。清代书法家武进人李兆洛(7)(9-)说:砚石之最著者,青州淄砚也,乃砚林之耆旧也!清乾隆年间淄川县知事盛百二(8)(-?)在《淄砚录》中说:出自淄川仙岩洞的韫玉砚形状像石卵,俗名叫做“凤皇子”是砚石中最好的石材,可以和产自端溪的子石相媲美。后世如纪晓岚、刘墉、铁保、舒同、赵朴初、启功等对淄砚的品质都有题赞。
郑板桥、高凤翰淄砚铭文
淄石开采
淄砚的开采,目前发现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宋代江少虞(9)(?-)编著的《皇朝事实类苑》,书中记录:“淄州石门涧石,青黑相错如杂铜屑,理极细密,范文正公居白山以为砚,发墨类歙石”。北宋临淄人王辟之(10)(年-?)《渑sheng水燕谈录·事志》也记述:“淄州县梓桐山石门涧有石曰青金,色青黑相杂,其文如铜屑,或云即自然铜也,理细密。范文正公……知青,遣石工取以为砚,极发墨,颇类歙石。今东方人多用之,或曰‘范公石’”。这两篇记载,都记述了范仲淹(-)任青州知州时到梓潼山石门涧取石做砚的事,后来淄砚在宋朝皇室的传播,应该与范仲淹的推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淄砚的其他称谓与产地
清代沈心(11)(字房仲,约-)所著《怪石录》中列举了淄砚的诸多称谓、产地和石性。苏轼(-)和陆游称为“韫玉砚”;米芾(-)《砚史》称之为“蕴玉砚”,云产自淄水中;蔡襄(1-)称之为“雀金黑玉”东州之奇石也;唐询《砚史》称作金星砚;高似孙(12)(-)《砚笺》淄州金雀山产蕴玉、金星二石可做砚;宋代卲雍(13)(1-)有《金雀砚诗》铜雀或常有,未尝见金雀。金雀出何所,必出自灵岳......。这些记载中对淄砚的产地都描述的比较模糊,大概除了范文正公以外,都没有到过淄砚的产地,真正对淄砚实地考察并有著述的是清乾隆年间淄川县知事盛百二,其所著《淄砚录》对淄砚的别名和产地都有详实记载:淄砚在宋代有韫玉、金星、青金、黑玉等称谓。其取石之所或云金雀山、梓潼山石门涧,今则在淄川城东北二十五里河东庄之仙岩洞,一名洞子沟者是也。两厓相对,铁色壁立,南北厓各有洞,可容数十人,中为涧壑流水,自东而西注,东畔巨石平铺方广数十亩皆砚材也。淄砚的出产地“金雀山”究竟在哪里,众说纷纭,《益都县志》里说在益都县西八十里,按盛百二的考证和《济南府志》记述,大概就是在洞子沟。随着淄砚宋坑的确认,金雀山具体位置在哪里,现在已经不重要,盛百二所著《淄砚录》及对淄砚产地的考察记载,对后世考证淄砚的文化脉络却具有重大意义!
清盛百二著《淄砚录》
淄砚在历史上有两个产地,一是淄川洞子沟,二是博山倒流河。孙廷铨(-)《颜山杂志》载:砚石出颜神镇北庵上村倒流河侧“千夫出水乃可以入,西偏则硬,东偏则薄,惟中坑者坚润而光,映日视之,金星满体,暗窥不见者为最,星大者最下。”淄川洞子沟和博山倒流河所出砚石极为相似,据淄博市煤炭局地质勘探报告显示,淄砚矿脉伴生于淄博地区煤炭层以上,北起张店区湖田镇,经淄川区罗村镇南至博山区八陡镇,四十余公里都有矿脉。今天看来,淄川洞子沟淄砚和博山倒流河出产淄砚同属一个矿脉,均为井下开采,“淄砚尚黑”指的就是这一矿脉所产的淄砚。然而,淄博也并非只有这一种淄砚,在《淄砚录》中就记载了绀青、紫云、沉绿等颜色的淄砚。近代学者博山人石志灏先生所著《续淄砚录》记载了从禹王山、逯家岭、恶石坞、夹山、龙堂一脉所产各色砚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朱一圭先生就亲自考察并收集多种砚石,当时的博山砚台厂,所用砚材就是产在这一带。后来又陆续又发现了“石榴红”、“荷叶绿”、“枣瓤黄”、“龙门紫”等十余个新品种,为淄砚的拓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更广阔的空间。
启功先生题淄砚
淄砚的制作工艺和特色
历史上淄砚名品存世不多,最著名的当属现藏天津博物馆明代顾从义(14)(-)摹刻《石鼓文砚》,这一方砚是体现淄砚材质和工艺最具代表的一件作品,砚体一周摹刻六篇"石鼓文",砚石与砚形、文字浑然一体,古朴雄浑,被视为镇馆之宝。另一件是首都博物馆藏清早期仿元代倪云林款淄砚,这一件淄砚石质极细腻,椭圆形,砚背刻元代倪瓒山水小品,极雅致。从目前各博物馆藏历代淄砚制式来看,自宋至民国初年,淄砚基本沿袭简约的治砚风格,线条简练,注重实用功能。清中后期淄砚在实用功能之外,增加了一些花鸟、古兽等吉祥图案进行装饰,借鉴北方民居砖雕和石雕工艺,有浮雕和镂雕两种表现手法,淄砚也逐渐向民间工艺方向发展。
明顾从义摹刻《石鼓文砚》天津博物馆藏
由于书写工具的创新,用毛笔研墨作书逐渐被钢笔、铅笔等书写工具所替代,砚台也逐渐弱化了它的实用功能,由实用器转变成为工艺品。砚台的制作工艺越来越繁琐,虽然外观精美反而失去了砚台的内涵和文人气息。淄砚也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砚工刻意追求工艺表现,以龙凤呈祥、狮子滚绣球为创作题材,注重雕刻,忽略了砚台的基本功能,这一时期的“淄砚”被称为石雕工艺不无道理。进入二十一世纪,政治昌明,文化复兴,全国各砚种相继崛起,淄砚也逐渐意识到自身发展的误区,砚台还要遵循本源,最终回归到文房。近十余年,经过淄砚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特别是由西泠印社主导的“文心在兹-金石传承”和“镌铭书典金石传承”西泠印社社员创作淄砚铭文展,对淄砚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品牌的提升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淄砚宋坑”文化品牌在全国打响,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先生说:“淄砚在当代砚文化之中已经走在了前列!”。陈振濂先生书淄砚文史
淄砚的工艺传承
明清以来,淄砚制作分别在淄川和博山两脉传承,淄川主要是罗村镇小窎桥村王氏家族,代表人物是王克修、王维一。淄砚在博山历史上,石志灏先生《续〈淄砚录〉》记载了钱振珊(-)自制淄砚的典型技法。当代淄砚主要由昃如川、钱殷之、郝鸣皋、朱一圭、张茂荣等先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引领和推进,为淄砚支撑着一片文人空间。不论淄川的王氏家族还是博山的诸位先贤,以及世世代代的淄砚人,正是他们对淄砚的坚守才使淄砚拥有现在的荣光,他们的付出都当为后世所铭记。
通观淄砚发展史,在宋代为极盛。北宋末,金兵入侵,文化中心南移,在以后的二百年间,淄砚一度沉默。明清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时期的文化繁荣,淄砚又为世人所重,文人的参与对淄砚的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高凤翰、郑板桥、张卯君、刘墉、纪晓岚、铁保,近代黄宾虹、舒同、赵朴初、启功、欧阳中石等先生对淄砚都有很高的评赞。淄砚,在今天看来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淄砚,她已经深深的烙上了中华传统文化烙印;淄砚也不是淄川的淄砚或博山的淄砚,都是淄博的自然遗产。淄砚是一个大家庭,她有各种不同的种类和制作工艺,共同组成和丰富了淄砚文化,随着更多的文人参与、淄砚新资源的不断发现、淄砚工艺的不断提升,相信不久的将来,淄砚将会异彩纷呈,傲立于中华砚林。
1,余怀(—?)明末清初福建莆田人,字澹心,号无怀,又号曼翁、鬘持老人。他熟读经史,学识渊博,一生著述颇丰,有《砚林》一卷。2,司马光(年11月17日-年),字君实,号迂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3,唐询(-),字彦猷,知苏州,转杭州、青州、进翰林侍读学士,累迁至右谏议大夫。喜爱收藏砚台,著有《砚录》3卷(已佚),另有文集30卷。4,高凤翰(~)胶州高氏,扬州八怪之一。清代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又名翰,字西园,号南村,又号南阜等,晚因病风痹,用左手作书画,画山水花鸟俱工,工诗,尤嗜砚,藏砚千,皆自为铭词手镌之,有《砚史》,《南阜集》。5,张在辛(年~),字卯君,号柏庭,清初书法、篆刻家、金石鉴赏家,与王渔洋朱彝尊,高凤翰、金农等人、研究绘画、篆刻。6,龙宾,是指守墨之神出自《云仙杂记·陶家瓶馀事》,这里代指墨。7,李兆洛(9~),字申耆,清代学者、文学家。嘉庆十年进士,充武英殿协修,晚号养一老人,阳湖(今属江苏常州市)人。8,江少虞(约在世,生卒不详)字虞仲,政和进士。历建、饶、吉三州守,治状皆为第一,著有事实类苑六十三卷。9,盛百二(--?),字秦川,号柚堂,浙江秀水(今嘉兴)人。乾隆二十一年举人,官山东淄川知县。为政静而不扰,简而有要。在官一年即以疾辞归,著《淄砚录》。10,王辟之(-?年),字圣涂,齐州临淄(今山东临淄市)人,宋英宗治平四年(),中进士,曾任忠州刺史,绍圣四年(年),致仕还乡,著书立说。11,沈心(约前后在世)字房仲,浙江仁和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清世宗雍正中前后在世。早从查慎行游。工诗,著有《怪石录》、《孤石山房诗集》六卷。12,高似孙(-),字续古,号疏寮,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淳熙十一年(4)进士,历任校书郎,出知徽州、处州,著《砚笺》。13,邵雍(1-年),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14,顾从义,(-)明书法家、藏书家。字汝和,因得米元章砚,自号砚山。嘉靖二十九年()授中书舍人。精于鉴别书画及碑帖。工书法、善绘画,是闻名吴越间的风雅之士,为王世贞、文徵明等所器重。编辑:常洪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