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考点14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著名青少年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491234.html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规律方法

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通常以自然地理环境中某要素的表现或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对环境中其他要素的影响。在备考复习时首先要从综合思维的角度把握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影响,全面分析各要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其次要落脚于人地协调观,分析变化产生的影响及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   

1.立足于综合思维,理清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

(1)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要素。

(2)“一果多因”的推理。“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推理“因”。例如,大陆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西海岸的沙漠成因,除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有洋流的影响。

(3)“一因多果”的推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例如,在热带雨林区破坏植被后所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

2.落脚于人地协调观,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4大应用

(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3.立足综合思维,分析陆生动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生存空间:①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显著,环境多样,适宜生存的空间大;②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③长期与大陆分离,环境封闭,物种独特。

(2)气候:①纬度(海拔)低,水热充足,植物繁茂,食物充足;②纬度(海拔)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③冬季(终年)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3)环境:①生态环境发生改变,食物来源减少,饮用水短缺,生存空间减小;②全球气候变化,草地退化,生存环境改变;③生态良好,环境污染少。

(4)天敌:①缺少××,天敌少;②受到××天敌威胁。

(5)人类活动:①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强度小,干扰少;②森林、草原减少,污染加剧,食物减少,栖息环境遭破坏。

4.立足综合思维,分析水生动物(鱼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生存空间:①湖面(海域)广阔,生存空间大;②跨度大(流程长),水域环境多样,种类繁多;③河湖(海)相连,有利于××洄游产卵。

(2)气候:①纬度低,水温高,生长速度快;②纬度高,水温低,生长速度慢;③水温适宜,利于产卵、繁殖;④水域浅(纬度低),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

(3)水文:①盐度高(低),适宜咸水(淡水)鱼类生存;②纬度(海拔)高,水温低,适宜冷水性鱼类生长;③结冰期长,存活率低;④水质好。

(4)食物:①多条河流入海(湖)/寒暖流交汇(上升流/水温变化明显)处底层海水上泛,营养盐类丰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②水草丰美/其他鱼类为××提供充足饵料。

(5)天敌:缺少天敌制约,繁殖速度快,种群密度大。

(6)人类活动:水质下降,污染加重;过度捕捞。

二、典例分析

命题视角一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海南高考)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游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1~2题。

1.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

A.洪水期持续放水

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

D.枯水期集中放水

2.“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审答流程]

                            

获取解读信息

                    

调动运用知识

                            

信息①:水库放水可以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

                    

①河流冲沙效果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有关,流量大,流速快,冲沙能力?水库集中放水,流量大,流速快,冲沙效果好

        

②枯水期下游河道水量小,水库放水冲沙效果更好

                            

信息②:“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说明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尝试解答] 1.__D__ 2.__C__

命题视角二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应用 

(·天津高考)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读图文材料,回答3~4题。

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如图)及产生的影响。

3.对如图所示地区~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年蒸发量始终不变  B.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

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  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

4.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主要依据的是(   )

A.沿海地区的海拔高度  B.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

C.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  D.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

[审答流程]

                            

获取解读信息

                    

调动运用知识

                            

信息①:与年相比,年冰川面积减小,出现湖泊

                    

从变化上可知,地表环境变化体现了全球气候变暖?气温上升,蒸发旺盛,年蒸发量增加;河湖水量会先增加,后减少;地表环境的改变,会导致生物种类的变化。冰川减少,蒸发加大会导致地表淡水总量减少

                            

信息②:推断海面上升淹没陆地范围的依据

                    

潮汐和洋流方向与此几乎没有关系

            

[尝试解答] 3.__D__ 4.__D__

三、试题链接

如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年以来主要植被地理分布中心区的位置变化图。据此回答1~2题。

1.该地区主要植被地理分布中心区的位置总体上(   )

A.向暖温带地区偏移

B.向海拔较低地区偏移

C.向高纬度地区偏移

D.向落叶阔叶林带偏移

2.根据图中主要植被地理分布中心区的位置及其变动可知(   )

A.图示地区植被的分布范围在缩小

B.图示地区的热量条件总体在上升

C.图示山地植被分布上限海拔不变

D.主要植被地理分布中心区逐渐向西移动

解析:1.C 2.B 第1题,从图中可知,主要植被地理分布中心区位置都向高纬地区偏移。第2题,由图可知,图示主要植被地理分布中心区位置向高纬地区偏移,说明该地区热量条件变好,B正确。由图可知,东北地区植被的分布范围在扩大,A错。热量条件变化,山地植被的分布上限海拔也会变化,C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主要植被地理分布中心区并不是逐渐向西移动,D错。

(·武汉检测)南海诸岛雨量丰沛,热量充足,岛上的岩石主要是珊瑚礁、贝壳碎屑砂,质地疏松。南海诸岛面积小,海拔低,鸟类多,植物有余种。除滨海地区外,土壤含盐量大部分较低。南海诸岛是一个独特的富磷生态系统,土壤是这个生态系统的纽带。图a示意海岛生态系统与富磷土壤间的物质循环,图b示意海岛土壤剖面中磷的分布。据此完成3~5题。

3.南海诸岛除滨海地区外,其他地区含盐量较低,其主要原因是南海诸岛(   )

A.气温低,蒸发弱

B.降水多,淋溶作用强

C.植物多,吸收盐分

D.距海远,海水影响小

4.南海诸岛土壤中富含磷,磷的最主要来源是(   )

A.鱼类死亡分解

B.植物死亡分解

C.鸟类死亡分解

D.珊瑚、贝壳碎屑

5.海岛土壤剖面中磷的分布特点是(   )

A.自表层向下逐渐升高

B.自表层向下逐渐降低

C.表层以下50~80cm下降最快

D.表层以下20~50cm含量最大

解析:3.B 4.C 5.D 第3题,南海诸岛地处热带,纬度较低,气温高,蒸发量大,A错;南海诸岛虽然面积小,但降水量大,土壤淋溶作用强,岛上土壤含盐量低,B对;植被主要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对土壤的盐度影响较小,C错;南海诸岛面积小,岛上各地距海较近,D错。第4题,根据文字材料并结合图a可知,南海诸岛鸟类较多,鸟类食用了大量富含磷的海产品,导致磷元素在体内富集,栖息在岛屿上的鸟类死亡后尸体堆积、分解并进入土壤中,C对;鱼类死亡后沉积在海底,分解后对岛屿土壤磷含量影响较小,A错;植物生长需要从土壤中吸收磷元素,死亡后分解的磷元素又归还了土壤,对土壤磷含量的富集影响较小,B错;珊瑚、贝壳碎屑物质不易被分解,所以对土壤磷的含量影响较小,D错。第5题,根据海岛土壤剖面中磷的分布图可知,磷含量自表层向下先升高后降低,A、B错;表层以下45~55cm下降最快,C错;表层以下20~50cm含量最大,D对。

*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eliul.com/ztxw/64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