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的地学科普浅谈李忠东

新媒体语境下的地学科普浅谈

李忠东/文

一、

新媒体语境下的科普

“这是一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这句话,用来形容媒介变革时期再贴切不过。新媒体一出现,很快便摧枯拉朽般将传统媒体冲击得七零八落。“纸媒已亡”、“主编已死”的哀鸣此起彼伏。“任何企业都可以找最强的对手打,但有一个对手你是打不过的,那就是趋势”。周鸿祎这一句话,对于仍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本领恐慌”的人而言,当是当头棒喝。主编死了,主播却火了,这就是今天的潮流和趋势。

媒介的变革得益于科技迭代,传播技术的革命,但我们更应当看到,这也是顺应公众文化需求转变的结果。这种转变就是从被动接受单向、一对多的传-受模式到个性表达、个性化订阅、即时互动为特点的社区化模式转变。因此,科普也必须顺应新媒体为主导的媒体变革,呼应公众的需求。

二、

地学科普的要点

(一)地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

地质就是地球的性质和特征,具体来讲就是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以及发展演化历史等。而地质学则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以及发展演化的学科,它是五大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之一。

古人有地质吗?答案是肯定的,人类作为地球上的一种高级生物,是地球生命演化的终极成就。同时,自人类出现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对地球的探索、发现以及资源利用。最初,古人利用岩石制造石器,表明人类对岩石、矿物的相对硬度有了一定认识。陶器的烧制,说明几千年前人类对粘土的性质又有了一定认识。商、周是中国青铜器鼎盛时期,那时所用的铜矿石主要是自然铜和孔雀石,青铜器的冶炼也达到炉火纯青的高度。不知从何开始,古蜀人开始爱上黄金。将开采而来的黄金制作成各种神秘的祭祀用品或工艺品,古蜀人很有心得。

我们知道李冰治水之功,却往往忽略他的另一个巨大贡献——穿广都盐井。李冰在治水过程中偶然发现盐泉,但采用开凿水井的办法,开凿了我国第一口盐井——广都盐井。西汉时期的临邛火井是在盐井的开凿过程中无意间发现和诞生的。它不仅是世界上最早开凿的天然气井之一,而且是人类第一次将天然气用于煮盐。李约瑟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也指出,中国汉代的“四川,已经利用从钻孔中冒出的天然气来蒸发抽出来的或从别处流来的咸水。”

(二)地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

地学貌似深奥,其实离我们很近,也与我们的生活习习相关。我们生活的很多用品,其原材料来自于矿产资源,家里飘窗铺的大理石是一种变质岩,厨柜面板用的花岗石是火成岩,而我们吃的盐很有可能来自于2亿前年的三叠纪。而我们旅行,目之所及皆为地质作用的结果,我们看到的山脉是造山运动形成,峡谷是地壳抬升和河流侵蚀的结果,九寨沟是高寒岩溶,黄山是花岗岩峰丛,五大连池是火山岩地貌,张家界是砂岩峰林……因为地学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因而为地学科普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

(三)地学语境下的时间与空间

地学是研究地球的学科,地球存在于宇宙,宇宙的运行与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密切相关,所以整个宇宙都是地质空间,而地学又是研究地球物质组成的学科,形成地球的微小元素、矿物又都是我们研究的对象。地质空间从宇宙,到显微镜下的矿物,所以地学科普有时还像是科幻。

人类的时间以秒、分、时、天、月、年来计算。地质时间以百万年、千万年、亿年为单位,也就是说一百万年是地质上最小的单位,相当于人类的秒。我们以海枯石烂表达对爱情的忠贞。在地质演化史上,海枯石烂是再正常不过的自然现象,可以说,我们看到的每一座山、每一块石头,都是海枯石烂的结果。

生命来源于化学反应。著名的米勒实验告诉我们,生命起源于化学反应,从无机到有机。生命大约出现于30亿前,由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海洋到陆地,动物到植物,最终形成今天我们的世界。

大约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种叫“人类”的生物,经过万年的演化,成为现代的我们。人类的历史,只相当于地球历史的2千万之一。假如把地球的历史当成一天,人类的存在只有50秒。因此,我们不但是地球的新物种,而且,我们终将是地球的匆匆过客……

地球46亿年漫长历史,生命30亿年的演进历程,与人类万年瞬息存在,充满了哲学思辩,为地学科普提供了有趣的话题。

三、

新媒体语境下的地学科普(主要做法)

地学科普,需要大量的地学科技工作者参与其中,但大多数地学科技工作者都是理科思维,缺乏新媒体思维和基因,对科普语境的应用要么心理抵触,要么技术不熟练,要么不够有想像力。而且往往对科研钻的越深,对科普语境的应用越不擅长。进入新媒体语境时代,这一劣势表现得尤其突出。加之地学工作大多在户外山野,环境恶劣,通讯困难,所具有科普条件尤其是新媒体科普条件普遍较差,这些都是影响新媒体地学科普的因素。因此,相对于其他行业,地学科普任重而道远。接下来,我将我们团队近几年在地学科普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向各位做一个简要汇报:

(一)好内容是地学科普的基础

先后编撰并出版科普图书共计8本,其中《香巴拉之魂——秘境稻城》获四川省优秀旅游出版物奖,《四川地质公园科普读物世界地质公园卷上、下》、《大河奇峡——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分别获和年全国优秀自然(国土)科普图书奖。为《中国国家地理》、《中国旅游》(香港)、《知识就是力量》、《地球》等刊物撰文约余篇,上百万字,其中在《中国国家地理》发文约20篇。

这些大量原创内容同时为新媒体积淀了丰厚的内容,这些文字只需稍作加工,按照新媒体语境进行适当转换,就会为新媒体提供源源不断的题材和内容。

(二)自己打造适合于地学科普的平台

《侠客地理》创建于年,是一个地理、地质科普类订阅号,主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eliul.com/ztxw/93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