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谷物酿醋最早的国家,公元前8世纪的西周已经有了醋的文字记载。
相传在古代
醋是酒圣杜康的儿子黑塔发明的。杜康发明了酒,他的儿子黑塔在旁边帮忙,慢慢的也学会了酿酒的技术。后来,黑塔在酿酒的过程中越来越发觉扔掉的酒糟可惜,于是就将其存放起来,在缸中浸泡。到了二十一日的酉时,一开缸,一股从来没有闻过的香气扑鼻而来。在浓郁的香味诱惑下,黑塔尝了一口,酸甜兼备,味道很美,便将其贮藏起来作为调味品。这种调味品叫什么名字呢?黑塔用二十一日(昔)加“酉”字来命名这种调料,“醋”字由此而来。
直至现在,山西等地的农村还保留着古老的酿醋方法。他们在称作“甕”的酿醋容器的靠近底端的壁上开一小孔,用塞子塞住,将醋料投入甕中,把高粱和醋饭混合而成的“醋浆”作为醋母,等发酵后,慢慢从甕上淋水,拔去孔上的竹塞,醋就酿成了。
醋与中医
自古以来,醋一直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除了作为调味品,醋很早就被用于对疾病的治疗。事实上,医学的早期状态与“酉”(即酒)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医的古字就为“醫”。
《说文解字·酉部》言:“酒所以治病也。”作为由陈酒变化而来的醋,中医亦未忽略其药用价值。
中医理论认为醋性温、味酸苦,无毒、入肝、胃经,具有养肝、开胃除积、疗痈肿、散瘀止血、解毒、散水气等疗效。
《本草纲目》中详细记载了醋的种类,并在多处论述了醋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卷二十五》中写道:“(醋)释名:酢、醯、苦酒。
陶弘景曰:“醋酒为用,无所不入,愈久愈良。亦谓之醯,以有苦味,俗呼苦酒。丹家又加余物,谓为华池,左味。”认为醋就是一种苦酒,越陈越好。
又说“刘熙《释名》提出“醋有数种,有米醋、麦醋、曲醋、糠醋、糟醋、饧醋、桃醋、葡萄、大枣、婴奠等诸杂果醋”,列出了醋的各种种类。
《本草纲目·卷四十五》中又文“散诸热,治胃气,理经脉,消食,以醋食之”。
仲景《伤寒论》云:“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言语,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这里边的苦酒就是醋的别名。
苦酒汤由半夏、鸡蛋清、苦酒三味药组成,用来治疗类似现在重症咽炎的疾病。平常生活中如果喉咙痛,含一大口米醋,慢慢地咽下,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张仲景《伤寒论》中还有“猪胆汁方”,即用醋调和诸药以通便。
综上可见,在古代中医学临床实践中,有拌醋制药、和药调敷剂、加热、含漱等方法,这些方法有的是加强药效来疏肝活血、理气止痛,有的是改变其他药材的特性。
从中医理论和药物应用来分析,醋味酸为肝所喜,故能引药入肝。
如临床常用的延胡索,经醋制后其中的生物碱与醋酸结合成易溶于水的醋酸盐,煎熬时易于溶出,从而提高了临床疗效。
醋还可以除去药物的腥臭气味,降低药物的毒性。如甘遂、大戟、芫花、商陆等药,大多苦寒有毒,伴有较强的副作用,而醋性温,杀邪毒,具有收敛之功,经醋制可降低其毒性和缓解其药性,可明显降低药物对消化道的强烈刺激,并能减轻恶心、呕吐等副反应。
“火煅醋淬能为末”是对于某些质地坚硬,经过高温仍不能酥脆的矿物类药物的炮制作用而言,因火煅醋淬能改变药物理化性质,增强药材疗效,减少副作用,并使质地坚硬的药物,如自然铜、磁石、代赭石酥脆,易于调剂和粉碎。
自然铜是天然硫化铁矿石,质地坚硬难打碎,经火煅醋淬反复进行多次,使醋吸尽,其色变黑褐,外表脆裂,光泽消失,质地变酥脆,易于调剂和煎出有效成分,增强散瘀止痛的作用。
醋的作用
现代科学亦证实,醋具有分解蛋白质的作用,对保持人体健康及治疗高血压、皮肤病、感冒、脱发等有着特殊功效。
食酷最重要的作用在于有利于身体对钙的吸收。
众所周知
人体内钙有99%是以钙盐的形式存在于骨骼之中,其余则以结合或游离的离子态存在于软组织、细胞外液和血液中,统称其为混溶钙池。
骨骼中的钙不断地释出进入混溶钙池,混溶钙池中的钙也不断地沉积于成骨细胞中,混溶钙池不断地从消化道中获得钙,也不断地从体液中排出钙,从而保持了人体中钙的平衡。
为了维持这个平衡,人体每天都需从食物中获得一定量的钙,以维持正常的钙代谢和骨骼的生长发育。食醋的作用即在于把食物中不溶性的钙、铁、磷等转化为可溶性盐类,从而提高了消化适中可溶性钙的浓度。
实验证实,只有可溶性钙,才能被人体吸收,而吸收钙的部位又主要集中在酸度最大的十二指肠。因此多食醋,有利于身体内钙的吸收。从这一点来看,食醋对中老年,特别是对更年期女性预防骨质琉松症特别有利,所以说食醋可以强筋壮骨,是十分恰当的。
“吃醋”禁忌
1、正在服用某些西药者不宜吃醋
磺胺类药物在酸性环境中易在肾脏形成结晶,损害肾小管,因此服此类药物时不宜吃醋。
正在服碳酸氢钠、氧化镁、胃舒平等碱性药时,不宜吃醋,因醋酸可中和碱性药,而使其失效。
使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等抗菌素药物时,不宜吃醋,因这些抗菌素在酸性环境中作用会降低,影响药效。
2、服解表发汗的中药时不宜吃醋
因醋有收敛之性,还会破坏中药中的生物碱等有效成分,从而干扰中药的发汗解表作用。
3、胃溃疡和胃酸过多患者不宜食醋
胃溃疡和胃酸过多患者不宜食醋,以免胃酸增多、溃疡加重。因为醋不仅会腐蚀胃肠黏膜而加重溃疡病的发展,且醋本身有丰富的有机酸,能使消化器官分泌大量消化液,从而加大胃酸的消化作用。
4、老年人在骨折治疗和康复期间应避免吃醋
醋由于能软化骨骼和脱钙,破坏钙元素在人体内的动态平衡,会促发和加重骨质疏松症,使受伤肢体酸软、疼痛加剧,骨折迟迟不能愈合。
“醋”文化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如此,醋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还有独特的文化隐喻。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赏赐了大臣房玄龄两个美女,没想到房玄龄不敢接受,原来他夫人是有名的妒妇。皇上故意吓唬房夫人说,如果不同意丈夫纳妾,就赐她饮毒酒。房夫人是火爆脾气,夺过酒壶就喝,没想到却是一壶醋。我们现在常用“吃醋”来表达感情生活中的妒忌之情便是由此而来。
此外,唐朝时还有将文人称作“措大”也作“醋大”的。据苏鹗《苏氏演义》言,此称谓来源有几种说法:“一云郑州东有醋沟,多士流所居,因谓之醋大。一云作此‘措’字,言其举措之疏,谓之措大。此二说恐未当。醋大者,或有抬肩拱臂,转攒眉蹙目,以为姿态,如人食酸醋之貌,故谓之醋大。大者,广也,长也。篆文大字,象人之形。”由此,读书人与醋的酸腐之味发生了想象的联接,“穷酸秀才”和“酸文假醋”的读书人形象深深地扎根于中国老百姓的文化心理当中。
文中图片均来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联系删除
往期回顾:
中医很有趣——葫芦里卖的到底什么药?
中医很有趣——浅谈医道与茶道
中医很有趣——古代中医药也有“一带一路”
中医很有趣——中国人为什么爱谈养生?
方朝晖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