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铜简介
中药学名词自然铜的原矿物是黄铁矿。黄铁矿,又名愚人金,是硫化物矿物,化学式为FeS2。它的英文是“Pyrite”,来源于希腊文“Pgr”,意思是火。黄铁矿具有金黄色的强金属光泽。黄铁矿在工业上是制造硫酸的原料。
(一)黄铁矿的特性
晶系:
立方晶系
颜色:
淡黄铜色
透明度:
不透明
光泽:
金属光泽
条痕:
淡绿至棕黑
硬度:
6.0~6.5
形态:
立方晶体常见;有纹理;有时生有双晶
解理:
无解理
断口:
参差状
比重:
4.9~5.2
(二)黄铁矿生成:
黄铁矿是地壳分布最广的硫化物,常在热液矿床中形成,在不同地质条件下,黄铁矿可能含有不同成分;在沉积岩、沉积矿床和煤层中,黄铁矿常成结核状或团块状。
(三)立方晶系的特点
同一晶系的矿物具有固定的形态。下组图中1号图是源于网络的精美黄铁矿标本摆件,可以看到黄铁矿呈现立方晶系特有的立方体晶体结构;图2是一块略大于一元人民币硬币的黄铁矿微晶体,肉眼难以辨认晶体结构;图3是通过电子放大镜将图2的微晶体放大倍后看到的效果,即微小晶体仍然呈立方体的外观形态。
(四)黄铁矿变化
在地表氧化条件下,黄铁矿易于分解而形成各种铁的硫酸盐和氢氧化物。其中,铁的氢氧化物以针铁矿[α-FeO(OH)]最常见,它是构成褐铁矿的主要矿物成分。褐铁矿有时呈黄铁矿假象,即立方体形态的褐铁矿,其立方体形态是黄铁矿的晶体。
二、作为矿物中药的黄铁矿
(一)自然铜的沿革
自然铜首载于公元5世纪南北朝时,刘宋雷敩的《雷公炮炙论》,又名石髓铅。元朱震亨的《本草衍义补遗》记载:“自然铜,世以为接骨之药,然此等方尽多。大抵骨折在补气、补血、补胃……非煅不可用……虽有接骨之功,燥散之祸甚于刀剑,戒之。”说的是金元四大医家的朱震亨认为自然铜需要煅制,经过煅烧的炮制之后,药物就具有了燥热的性质,在使用中需要注意用量和服药对象的体质。如果是阴虚体质就要慎用,阴虚火旺或血虚的忌服。这一判断对今天的用药仍有指导意义。
(二)自然铜的炮制
自然铜的炮制方法取净自然铜,照煅淬法煅至暗红,醋淬至表面呈黑褐色,光泽消失并酥松。可见,实际是一个加速黄铁矿氧化的过程,最终制成的药物已非黄铁矿原矿物。
(三)自然铜的治疗作用
自然铜对骨折愈合作用有动物实验的验证。但通常单用自然铜效果很有限。必须与其他接骨续断的药物共用发挥疗效。根据临床实践,推测是要和含钙成分的药物共用效果达到效果。可知自然铜是通过活血祛瘀促使生新的方式达到接骨作用。
关于自然铜活血祛瘀的作用,在相关药物典籍中也多有记载。《日华子本草》云:“排脓,消瘀血,续筋骨”;《开宝本草》云:“疗折伤,散血止痛,破积聚”;《玉楸药解》云:“破血消瘿,疗风湿瘫痪之属”。这些记载都补充了自然铜作为一味活血化瘀药物的其他方面治疗作用。现代也有研究证实了自然铜改善水质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的作用。
《中国药典(年版)》收载自然铜:“本品为硫化物类矿物黄铁矿族黄铁矿,主含二硫化铁(FeS2);味辛,性平;归肝经;功能散瘀止痛,接骨续筋;主治跌打损伤,筋骨折伤,瘀肿疼痛;用法用量:3~9g,多入丸散服,若入煎剂宜先煎,外用适量。”
石云Shiyun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