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物矿物,是含有氧的矿物,包括氧元素(O)和一种或几种金属元素。氧化物矿物十分丰富,包括十分坚硬足以作为磨料的矿物,如刚玉。
左右滑动我的脸,哈哈
别动眉毛和嘴巴
刚玉
◇晶体习性:可以是任何颜色,但最显著的是蓝色(蓝宝石)和鸽血红(红宝石)。通常为棱柱状、桶状晶体,以及板状或菱面体、块状或颗粒状。金刚光泽至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白色条痕。
◇形成环境:比较典型的刚玉一般发现于贫硅的岩石中,比如正长岩以及与之相关的伟晶岩。也形成于变质地体中的云母片岩、片麻岩和大理岩中。
◇主要产地:加拿大:安大略省的班克罗夫特。美国:蒙大拿州;北卡罗来纳州;佐治亚州。欧洲:希腊的纳克索斯岛和萨摩斯群岛。亚洲:阿富汗拉格曼省;克什米尔地区;斯里兰卡拉特那普拉地区;缅甸抹谷地区;泰国的尖竹汶府和达叻府;柬埔寨的马德望和拜林地区。非洲:马达加斯加的安帕尼希;坦桑尼亚莫罗戈罗地区隆吉多附近以及温巴河谷。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阿纳基。
◇名称起源:英文名称corundum可能来源于梵文“kurivinda”,意思是“红宝石”,从泰米尔语“kurundam”演变而来。
◇刚玉的主要用途是作为一种磨料,通常被称为氧化铝。也作为一种宝石,合成晶体通常用于制造手表的轴承和精密仪器以及激光器。
尖晶石
左:尖晶石(来源未知),10.2×12.5×7.4毫米,6.30克拉
右:尖晶石,产于缅甸抹谷,30.1×23×13毫米,61.50克拉
◇晶体习性:棕色和黑色至红色(红尖晶石)、橙色、黄色、绿色、蓝色、靛蓝色、蓝紫色或无色。晶体通常为八面体,也有颗粒状或块状。玻璃光泽,闪亮至暗淡;透明至几乎不透明。白色条痕。
◇形成环境:作为火成岩中的一种副矿物形成于高温条件下,以及区域变质作用成因的富铝片岩中、区域变质作用和接触变质作用成因的石灰岩中,也形成于碎屑矿物中。
◇主要产地: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伯吉斯;魁北克省的韦克菲尔德。美国:纽约州的阿米蒂和伊登维尔之间,一直到新泽西州的安杜佛。欧洲:德国的巴伐利亚州;意大利坎帕尼亚区的索马山和维苏威火山。亚洲:缅甸的抹谷。(中国的主要产地为河南、福建、新疆、云南等地。)
◇名称起源:英文名称spinel源自拉丁语“spinella”,意思为“小刺”,因为它的八面体晶形类似于刺状。
赤铜矿
赤铜矿,产于纳米比亚楚梅布,11.5×20×10.5厘米
◇晶体习性:深红色至紫红色至几乎黑色。八面体或立方体晶体,少数为十二面体;能在方形断口处形成毛发状、网状、晶簇状或交织成毛绒状形态,也见有土状、致密的颗粒状或块状。金刚光泽或半金属光泽;透明至半透明。砖红色条痕。
◇形成环境:一般形成于铜矿床的氧化层中,通常与自然铜、孔雀石、蓝铜矿、黑铜矿、硅孔雀石和褐铁矿伴生。
◇主要产地:美国:亚利桑纳州的很多矿山中很常见,特别是比斯比。拉丁美洲:智利安托法加斯塔、丘基卡马塔。欧洲:英格兰康沃尔郡;德国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的莱茵布赖特巴赫。非洲:纳米比亚的楚梅布。亚洲:俄罗斯乌拉尔山脉。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布罗肯希尔。
◇名称起源:英文名称cuprite来源于拉丁语“cuprum”,意思为“铜”,指的是它的化学成分(氧化亚铜)。
◇在历史上,赤铜矿是一种主要的铜矿石,现在依然在世界上许多地方开采。铜的最大用途是制造电线:它是一种优良的导体材料,腐蚀速度很慢,并且很容易被制造成细线。
金绿宝石
金绿宝石(来源不明),11.5×15.7×17.9毫米,10.90克拉
◇晶体习性:各种色调的绿色、黄色、褐色至绿黑色。在不同的光线照射下,颜色可以产生有趣的变化,比如变石。晶体通常为扁平状,有时为粗棱柱状,带有显著的条纹和孪晶(循环双胞胎,被称为三连晶,很容易辨认)。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或不透明,光泽会发生变化如同猫眼。白色条痕。
◇形成环境:虽然变石被发现于云母片岩中,但金绿宝石主要形成于花岗岩和花岗伟晶岩中。
◇主要产地: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戈尔登附近。巴西:伊塔瓜苏的坦格雷多;圣埃斯皮里图州的科拉蒂纳;米纳斯吉拉斯州特奥菲卢奥托尼。亚洲:俄罗斯乌拉尔山脉叶卡捷琳堡(斯维尔德洛夫斯克)附近;斯里兰卡的拉特那普拉地区。
◇名称起源:英文名称chrysoberyl源自希腊语“金色的”和“绿柱石”,尽管“绿柱石”的表述并不恰当。
采编自:贵州地调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