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饮食禁忌 http://pf.39.net/bdfyy/zjft/160804/4924134.html
五房自然地理环境与衣食住行略谈
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的自然地域空间,是地球气相、固相和液相三种物质的交界面,是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的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在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植被、水文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旧时五房人有着较为独特的衣、食、住、行的文化风俗。
▲(五房村景)
一、衣五房村位于揭阳西北部,地处低纬度,受海洋和山地的特定地形影响,五房村夏日长,冬日短,全年气温较高,冷热较为悬殊;光照充足;盆地地形,气流闭塞;雨水丰盈且集中;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大,属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衣服的基本作用是抵御寒暑、日晒、风雨、虫咬等。五房人属于客家人,称衣服为衫裤。五房人大都穿着朴素,但求耐穿、舒适、大方;男女都以勤劳、俭朴、吃苦耐劳著称于世;山区人经常要爬山越岭干农活,衣服偏宽偏长,色偏深,多黑、蓝、灰色。五房人对衣服十分爱惜,平日穿打补丁的衣服,新衣服除过年或走亲戚偶尔穿一两回外,总舍不得穿。夏季,男子多上着浅色、单层布料的短褂,下着短便裤(五房人称裤头),便于通风,以避酷暑。女子夏季多穿浅色,冬季则穿深色的衣服,这样的色彩选择也是与自然界的色彩变化与气候冷暖相适应的。夏季湿热的东南季风带来充沛的降雨,男女均戴斗笠(五房人称尼麻),山民上山劳作时常带上蓑衣(五房人一般用棕榈片或笋叶制作而成)而应对下雨季节。
鞋,在五房,旧时,一般人只有布鞋、草鞋,惟富者才冬天有棉鞋。草鞋用干稻草编织,制作经济简便,一面穿旧了还可以“反底”再穿,是劳动用鞋,几天穿一双,男女鞋样相同,多为劳动,挑担、走路时穿着。五房人多喜穿木屐,是因为山区多雨潮湿的缘故。
帽,五房人较少带帽,这与山区天气较为温暖,空气清爽,少风沙有关。在特殊寒冷天气,老年人一般有带帽保暖的习俗。
五房男子在劳动时,常常沿腰部至肚脐一周,系上一条较为深色的长毛巾(五房人称竹帕),这种穿戴,五房人称“鸡竹帕”,这条竹帕挑抬时还可以当垫肩,出汗时可以当汗巾,小小的长毛巾起到多重作用。
二、食五房的气候条件适合种植水稻。民以食为天,五房人的主食为米食,日常三餐,多数早晚食粥,大户人家或富裕人家中午吃干饭。旧时,三餐都能吃上粥,几无可能,能经常吃上番薯粥或木薯粥(树番薯)就很满足了,干饭更是凤毛麟角。偶尔能吃上干饭只能是在大集体生产队出早勤时,父辈们每人分得一小锅白干饭或油饭,小孩们能吃上一点点。就连锅底烧焦的饭屁(五房音)也是香喷喷的。
五房人择食多是“靠山吃山”,就地取材。食材以稻米、薯类、竹笋、芋头、豆类等山区土产为主。五房地处偏僻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少,远离海洋,又没有大江大河。所以很少吃到海鲜、河鲜及其它潮汕名食,能吃到的海鲜都是“阿祥舅”和“便成叔”几十年来的“熟鱼”。
五房山高水冷,地湿雾重,故村人喜食温热,怕食寒凉。食物多用煎、炒(如温胃健脾的五房油饭),少食生冷。在使用香辣方面更为突出,五房菜重用生姜、蒜头、米酒等,利于驱寒祛湿。五房人出门即须爬山,生产条件艰苦,劳动时间长,强度大,需要较多的脂肪和盐分补充大量消耗的热能,饮食偏油、偏咸。菜肴有“肥、咸、熟、香”的特色。六七十年代以前,由于山区经济较为落后,五房人艰苦度日,但他们能就地取材,制备乌榄、咸菜、萝卜干(菜脯)等耐吃耐留的食物,家居可佐番薯粥,出外干农活,携带也方便。
如同山西人喜欢喝醋,重庆人喜欢吃辣一样,五房人喜甜食,这跟五房的自然地理环境有较大关系,五房高温多雨,盛产甘蔗、香蕉、柑橘、番梨、荔枝、龙眼、青皮梨等,乡里被热带、亚热带的高糖类水果“包围”,久而久之,村民自然也就形成了喜吃甜食的习惯。
五房人喜饮茶,与其能造就名茶的气候和地形地貌分不开,五房群山缭绕,峰峦重叠,山峰常年云雾缭绕,雾重风柔,紫外线和漫反射光丰富,土质优良,十分有利于培育名茶。五房绿茶,享誉潮汕,香飘东南亚。“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五房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五房人热情好客的性格,喜欢以茶待客,另外,饮五房炒茶,既能温胃健脾,也有利于在湿热的气候环境降低体温,防止中暑,因此也倍受五房人青睐,五房绿茶文化也得以源远流长地流传下来。
三、住五房立村于顺治八年,凡三百五十载。昔日五房村先祖松阳公几经周折,才在潮揭丰三边交界的燕子坪(五房村旧称)觅到这一理想的居住宝地。燕子坪周围山峦叠嶂,中间为一盆地,盆地西侧有一高山(大岽山),如巨龙宛延仰头腾空而起,松阳公就在大岽山前的小山脚下结庐而居(今称老屋场)。该草庐向东南,依山傍水,前有一小平原,两条小溪从北从东在草庐南侧龟头山下交汇(称双溪嘴),再向西经南北两座高山(五房人称狮山、象山)峡谷穿流而下,奔向山外。村民称“好地双溪口,金龟朝北斗,狮象把溪口,金银万万斗”。由于高山环绕,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地形独立,在兵荒马乱年代,堪称世外桃源。
五房人在不断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既带有朴素、科学的一面,例如,早期,五房人的建筑房屋都依山傍水,背山面田,前低后高,利于排水和通风透光。房屋坐北朝南或坐西北向东南,如厅下坪的松阳公厅(建于清咸丰四年)、老祠堂(建于清同治三年)、奕昌公厅(建于民国十六年)、南洋里的细韬公厅(建于民国三十四年)等,这些建筑物夏季有凉爽的东南风吹入,冬季能挡住寒冷的西北风,居住条件十分优越。背头岽“三十六间”(建于清光绪前期)、七八十年代建成的南洋里、田洋等地的“条条竹竿巷,间间十三缝”建筑群,都是属于夏凉冬暖的理想建筑物。同时,五房人也带有较浓的迷信思想,早期五房人崇尚风水,这其实也是五房人敬畏自然,珍惜生活的一种理念。例如,五房人在对住宅的选择、规划时,十分崇拜龙凤龟虎的古老遗风,他们认为住宅地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环抱的地方,才是风水宝地。昔日松阳公在大岽山前的小山脚建的草庐,就符合这一风水理念。
▲(五房松阳公厅)
早期五房人也“崇尚天地”,“崇天”:乡里内多设香火坛位,逢年过节、初一、十五,人们多烧香拜佛,祈求香火将人们的心愿带上“天”,与天祖相通;“尚地”:受客家文化影响,五房人遍设土地伯公,保佑地长五谷杂粮,丰衣足食梦想成真。五房村东面的燕子岽、西面的三家寮、南面的伯公凹、北面的枫树都有土地伯公,现在南面的伯公凹逢年过节、初一、十五,香火最旺。总之,五房人崇尚“风水”、“天地”,其初衷是帮助人们合理选造屋场,实现“风水宜人,协调共生”的良好愿望。
▲(五房元宵拜老爷)
四、行五房地处崇山峻岭,山路崎岖,坡陡路狭。旧时,五房人出入新亨,要走五里亭,经溪底,到新西河溪坐船,才能到达,交通十分不方便。上山割草、挑柴、挑炭以及收番梨等农副产品,都靠人力肩挑,手提、背扛。上圩出市,山民们个个脚穿草鞋,肩披“竹帕”擦汗,一条扁担,两条草钩索,有时日走数十公里,不论风吹雨打,寒来暑往,天天餐风饮露,劳动强度大,运输效率却很低。
到了20世纪50至70年代,自行车是中国最“拉风”的代步工具,在五房山区,自行车却仍然是奢侈品,只有家庭条件很好的,才能骑上自行车上圩出市,让人甚是羡慕。
▲(五房大桥边泥沙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