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送福——“牛”文物陪您过大年
年是农历辛丑牛年,俗称“金牛”年。在传统农耕社会中,牛为“六畜”之一,不仅是人类重要的肉食、皮革物料来源,还是重要的畜力,被称作“农业之本”。传说被先民奉为“神农”的炎帝,就是人首牛身的形象,体现了牛图腾崇拜的痕迹,同时也说明了牛在数千年农耕社会的崇高地位。牛给人们的印象是勤勤恳恳,吃苦耐劳,时常还要舍弃生命,作出牺牲,正如鲁迅先生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
根据现代瘤牛DNA研究和考古学资料研究,中国家养瘤牛由印度及东南亚传入,云南很可能就是中国最早引入瘤牛的地方。牛的形象是中国传统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在云南民族博物馆,从民族服饰、民族乐器、民间美术到民间工艺等各个门类的民族文物中,“牛”的形象比比皆是。让我们一起走进民博,欣赏这些有趣的“牛”文物吧!
面具工艺的古朴之牛“龙牙歪”是云南省文山州壮族民间举行祭祀牛耕活动的面具,年制作,年征集。“龙牙歪”是壮语耍牛之意,形如兽头,用竹、纸、布须裱糊而成。长50cm,宽54cm,高50cm。牛头用竹篾编成框架,以纸、布须裱糊而成勾画出脸谱,形如兽头,鼻尖有角,如同犀牛,长约2米的花格子布做成牛的身衣。祭祀时,人的身体藏于身衣中举头而舞,戴着大头假面具和舞刀弄棍者,随着鼓点不停地做吆喝牛的动作。戴猴头面具者模仿猴子跳动戏牛取乐。壮族开年节又称“龙牙歪”节,正月第一个属马日开始,属猪日结束,猪日为正节。正节这一天,男女老少敲锣打鼓,跳春牛舞,耍古兵器,游村串寨,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馆藏壮族牛头面具—“龙牙歪”
斑铜工艺的矫健之牛斑铜是云南特有的金属工艺,因器物表面有闪耀的结晶斑纹而得名,分为生斑和熟斑两大类。生斑为自然铜锻打加工而成,较为稀少,熟斑用铜合金经过浇铸、磨光(抛光)、化学着色显斑等特殊工艺加工而成,结合现代雕塑手法和先进工艺,造型优美,斑纹多样。斑铜工艺牛为熟斑制品,斑纹明显,色泽鲜亮,突出了云南传统的牛形象,古朴矫健,颇具力量美。
馆藏斑铜牛
馆藏牛鼎
剪纸工艺的勤劳之牛傣族剪纸国家级传承人邵梅罕作品有很多牛的形象,生活气息极为浓郁。作品长79厘米,宽53厘米,画面中牛儿或正在耕作,或在吃草供人挤奶,构图丰满,匀称流畅。线条相连的阳纹和线条相断的阴纹,技巧高超,艺术风格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牛耕的场景已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牛铃悠悠,田园牧歌,傣族剪纸定格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记忆。
馆藏傣族剪纸
布扎工艺的童趣之牛
“牧童骑牛吹笛”布扎作品,云南省民族民间高级美术师、白族布扎艺人张德和制作。身长20厘米,通高20厘米,用黄色京绒布为底,通过剪样、滚边、缀缝、拼接等工序,精心缝制成牛的造型,牛脖子系有料珠串的铜铃,牛角以黑布扭缝为角样,目光炯炯有神。牛背上剪样缝制一个放牛童子,上穿粉红衣,下着绿缎裤,头戴笋帽,手持竹笛,神态活泼。内部填充艾叶,提神醒脑,清香扑鼻,具有防虫的药用功效。
馆藏白族布扎“牧童骑牛吹笛”
白族生肖牛童鞋,剑川白族布扎省级传承人赵怀珠制作,鞋长11-13厘米,帮高3-4厘米,运用了挑绣、镶嵌、缠扎、滚边等工艺,做工精细,色彩艳丽,小巧玲珑。鞋帮采用绒布、棉布剪样定型,合上衬里,套上棉絮,沿好鞋口,纳实鞋底,将两边鞋帮上折,用彩线、金银丝线、亮片、珠串、兔毛等材料经过缠扎、镶嵌、滚边、挑绣,牛的形象憨态可掬,充满童趣。云南民间育儿习俗认为,孩童过周岁或生日时,父母为之穿上生肖鞋,取物之同义谐音,寄托孩童健康成长、长命百岁、避邪消灾、腿脚利索、行走敏捷、快快长大的美好祝愿。
馆藏白族生肖牛童鞋
土陶工艺的呆萌之牛建水土陶十二生肖牛吹鸡,由建水县碗窑村汉族土陶吹鸡第七代传人邹荣珍制作,长8.5厘米,宽3厘米,高6厘米,造型简单明快,形象单纯生动,拙朴稚趣。内有空腔,头尾有哨孔和出气口,吹奏时能发出“咕咕”的声音。在云南各地城乡,泥质玩具广受民间喜爱。泥土吹鸡,可供儿童吹奏玩乐又能可作摆设观赏之用。以十二生肖为主要题材,先用泥土捏制,再入窑烧制成陶,造型生动形象憨厚可爱,坚固耐用。
馆藏建水土陶生肖牛吹鸡
刺绣工艺的祥瑞之牛云南沧源县傣族刺绣佛幡,年制作并征集,长35厘米,宽10厘米,可用于佛寺大殿两侧装饰。底样选用橘黄、浅金黄等绸料做底,五彩丝线刺绣人物造型,花草、树木、菠萝、白牛、骏马、花鹿,做工精细,色彩艳丽,对比鲜明,虽然反映佛经故事“白牛公主”的故事场景,却呈现了一幅傣族生活风貌的画面。画面中心有一通体洁白的牛儿,怡然灵性,充满祥瑞之气。
馆藏傣族刺绣佛幡白牛公主故事
扎染工艺的勇猛之牛白族扎染奔牛图,国家级非遗白族扎染技艺省级传承人段树坤制作,长1.14米,宽0.72米。扎染,古称“绞缬”,是中国古老的印染技术“四缬”之一。扎染工艺始创于两汉,兴盛于唐宋,并传播至云南大理地区。《南诏德化碑》就有“越赕天马生郊,大利流波濯锦”的记载。民国时期,大理喜洲、周城一带染织业繁荣兴盛,白族人家“家家有染缸,户户有织机”。年,周城被文化部命名为“白族扎染艺术之乡”,年白族扎染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传统白族扎染使用手工纺织的纯棉土布,通过绘图、制板、印花、扎花、脱浆、染色、拆花、漂洗晾晒等步骤完成成品,使用板蓝根天然即蓝靛,染出的布青里带翠,凝重素雅,对皮肤有一定的消炎镇静作用。白族扎染“奔牛图”用传统工艺制作,以艺术化语言展现了奔牛的勇猛果敢和奋斗进取之精神,古典与现代风格和谐统一。
馆藏白族扎染奔牛图
这些来自民间的“牛”文物,或古朴矫健或天真稚趣,或祥瑞吉利或勇猛向前,风格多样,妙趣横生。“牛”文物是云南各民族劳动智慧的结晶,展现着“牛”这一共同主题在各民族生活中的不同风采,传递着亘古不变的美好祝福与祈愿。
新春来临,金牛送福,恭祝各位观众朋友牛年大吉,牛气冲天,阖家欢乐,万事顺意!
参考资料:
谢沫华等主编:《云南少数民族文物图典·云南民族博物馆卷》,辽宁民族出版社,。
蒋贞:《鞋履文化概说》,云南民族出版社,。
孙建君主编:《祥禽瑞兽》,天津人民出版社,。
文:杨晓
图:蒙建光陈渊
编辑:郭少妮
云南民族博物馆官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