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论坛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017/5766470.html中国的青铜时代,有多震撼?
它们穿越时空而来
被我们视若珍宝
或神秘奇特
它们数量庞大
仅目前登记在册的就有
件(组)
更因其承载的厚重历史
被我们当作
“国之重器”
它们就是
青铜器
▼
青铜器诞生于文明之初
凝结上千年的积淀
而后又塑造了中国的少年时代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
那个波澜壮阔的青铜时代
一睹中国年少时的风采
01起源在石器时代
人类手中可资利用的工具
不过石器、骨器、木器、陶器等寥寥数种
▼
到了大约1万年前
一种颜色发红的矿石
被人们选中
经过反复锤打
这种矿石就可以改变形状
制作出简单的工具
这种材料便是铜
▼
但是自然铜的质地太软
硬度甚至不及石器
应用范围实在有限
直到人们发现
在更高的温度下它会熔化、流动
冷凝后会形成一定的形状
并且如果在铜中加入锡、铅等物质
成品的硬度还会更高
于是
一种全新的合金便诞生了
▼
刚铸出来的铜器
金光灿灿、熠熠生辉
古人曾把它称为金或吉金
堪称远古时期的高科技产品
而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器物
是由于长久埋藏在地下
铜与土壤中的水和矿物质等
发生了化学反应
在表面形成了一层青色的铜锈
因此得名青铜器
▼
自青铜器发明以来
两河流域、埃及和欧洲的人们
制造了兵器、装饰品、生产工具等
各类实用器具
▼
而中华大地上的先民
却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他们要用青铜器打造
一个秩序井然的
礼乐之国
02王权神授约年前
“中国”的概念正在形成之中
但还没有影响深远的分封制度与中央集权制度
夏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正努力在中原大地建立统治秩序
一切都在探索之中
▼
祭祀祖先、尊崇神灵
被统治者当作建立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
因为通过祭祀可以与神沟通
宣告统治的合法权
即王权神授
在铜器出现之前
爵、觚(gū)等精美的陶器
盛放着美酒佳酿献给祖先神灵
或者作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用于贵族的日常生活及礼仪宴饮
因而又被称为礼器
▼
而资源稀缺、工艺复杂的铜器的出现
显然吸引了统治者的目光
用它们代替陶器
一定更能彰显地位、取悦神灵
但早期的青铜铸造技术比较简单
以铸造铜刀为例
工匠们会先在泥块上剔出刀的腔形
然后用另一块泥块拼合
中间会形成空腔
之后将高温熔化的铜液浇铸其中
待铜液冷却凝固
一件铜刀便制成了
▼
这种方法只能生产一些简单的器物
比如锥、凿、刀等
要想制造出复杂的容器
还需要一次技术升级
我们无法得知升级经历了多少曲折
但夏人最终取得了技术突破
新的技术被后人称为
块范法
以铸造铜爵为例
首先用土或木或石等材料
制出想要的器物模型
即“模”
▼
然后
在模的表面覆盖泥料
待凝固后再分区域剥落下来
就形成范(也称为外范)
▼
再之后在模的内腔填充泥土
形成芯(也称为内范)
▼
最后把外范、芯组合在一起
两者之间便会形成空腔
再将冶炼好的铜液倒入其中
冷却后去除内范、外范
加以修整打磨
一件比青铜刀更复杂的青铜容器
爵
便诞生了
▼
这一过程也是
后世所使用的模范一词的来源
有了块范法
贵族们开始仿造陶制礼器
并不断创造新的器型
形成了以青铜器为中心的礼器群
中国的青铜时代正式开启了
它们包括
用于饮酒相当于酒杯的
爵、角、觚(gū)
▼
用于注酒
相当于酒壶
但可以用来温酒的
盉(hé)、斝(jiǎ)、鬶(guī)
▼
礼器之外
统治者还大量制造青铜兵器
正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青铜兵器的出现
取代了原来的石质木质武器
可以更好地护卫统治者的利益
无异于一场军事革命
包括用于砍劈的钺(yuè)
用于勾、剁、推的戈
用于远距离杀伤的镞(zú)等
▼
其中
钺还被礼仪化
代表着生杀大权
后人甚至根据钺的形状
创造了“王”字
▼
此外还有用绿松石镶嵌的盾状铜牌饰
有学者推测它可能是一种
穿戴起来很“拉风”的战斗护臂
▼
夏之后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传统
被商所继承
商人在夏人的青铜兵器基础上
又增加了用于刺杀的矛
用作砍杀的大刀
用作防护的头盔胄(zhòu)
▼
而最引人瞩目的
则是商人在夏人的基础上
把对祖先神灵的崇拜提升到了新的台阶
发展出一套更加精细的祭祀系统
祭祀中
要向祖先神灵供奉美酒、佳肴等
即“以酒娱神、以食敬神”
而盛放美酒佳肴的青铜酒器、食器
则新增出众多全新的器型
并有着非常细致的分工
食器中
鬲(lì)用于煮
▼
甗(yǎn)
用于蒸
类似于现今的蒸锅
▼
簋(guǐ)
用于盛放煮好的黍稷食粮
▼
豆
用于盛放煮好的黍稷或菜、肉
类似于现今的菜盘
▼
鼎
用于炖煮或盛放肉食
也是整个青铜礼器群的核心
更是被用于代指王权
许多鼎铸造得大而华丽
著名的后母戊鼎
由商王武丁之子为纪念生母而造
重达kg
高大厚重、气势雄伟
为我国首屈一指的国宝级文物
▼
而酒器则更加花样繁多
仅用于盛酒的
便有尊
▼
觥(gōng)
造型犹如呆萌神兽
▼
方彝(yí)
盖子仿照屋顶而制
▼
罍(léi)
盖子也多作屋顶形
▼
卣(yǒu)
带有提梁方便拿取
▼
瓿(bù)
腹部圆鼓、整体低矮
▼
此外
青铜器本身还被神化
成为沟通神灵的工具
它们
或附着一些被认为具有神秘力量的动物
▼
或直接披上动物的“外衣”
例如化身猫头鹰的尊
▼
形如张口吃人之虎的卣(yǒu)
此外
人们还设计了一款意义重大的
兽面纹
频繁地出现在各类铜器上
▼
而作为当时中国最强盛的政权
商对王权神授的追求以及对青铜器的使用
也深深影响了周边地区
但他们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
而是本地化创新利用
比如
位于四川三星堆的先民
就走出了一条与中原风格迥异的青铜之路
他们崇拜祖先
按照传说中祖先的样子
铸造了凸目的祖先神
▼
在祭祀活动中
国王作为大巫师手握法器
主持祭祀
▼
高级祭师头戴金面
与神沟通
▼
低级别的人员以跪姿
手捧祭品向神献祭
▼
就这样
青铜器承载着统治者与神灵的沟通
而当统治者获得了神的授权
他们还要用青铜器
在人间构建一个等级分明的礼乐世界
03礼乐人间商代阶级分化明显
商王为最高等级
其下运转着一套宗族与官僚体系
平民则占到全社会成员的80%以上
为了强化这种等级秩序
商代逐渐形成了一套
以青铜器区分等级尊卑的制度
他们以饮酒器觚、爵为核心
成套使用
觚、爵的套数越多则等级越高
以墓葬为例
只有1觚1爵的墓葬等级
低于2觚2爵的墓葬
▼
此外
一些高等级的墓葬则在觚、爵之外
另配其他种类的青铜器
例如著名的殷墟妇好墓
作为商王武丁的配偶
妇好随葬的青铜器包括
觚53件、爵40件
而其他种类的青铜器
有鼎、斝(jiǎ)、甗(yǎn)等共计件
▼
此外
妇好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
明确留下姓名的女将军
曾带兵征战四方
因此墓葬中还有
铜戈91件、铜钺(yuè)2件、弓形器6件
蔚为大观
▼
如此庞大的青铜器需求
也促使商人不断开疆拓土
四处开采铜、锡、铅等矿产资源
但商人“以酒娱神”
自身也陷入“酒池肉林”中
嗜酒误国
最终被周人取代
▼
周人总结商人亡国的教训
不断告诫国人禁止酗酒
▼
他们还改变了商人
以觚、爵酒器区分等级的传统
而是采用鼎、簋(guǐ)食器为核心的礼器组合
例如在祭祀中
天子使用九鼎八簋
诸侯使用七鼎六簋
卿大夫使用五鼎四簋
同一级的鼎、簋形制相同
称为列鼎、列簋(guǐ)
▼
除了食器
乐器在周代也进入了大发展的时期
周人将音乐、舞蹈、诗歌
纳入规范社会等级的制度中
形成周代的“礼乐制度”
青铜乐器作为最重要的乐器
在重大场合演奏
与石质乐器一起构成“金石之音”
包括钟、镈(bó)、铙(náo)等
▼
这些乐器按音阶序列与大小成套出现
数量多、体量大
往往需要悬挂在架上演奏
被称为编钟、编镈(bó)
▼
在祭祀或宴饮时
鼎中盛放着肉食、巨大的编钟被有节奏地敲响
这便是钟鸣鼎食
▼
但是严格的礼乐制度
需要在王室强大的统治下才能贯彻执行
当西周结束
春秋战国来临
“礼崩乐坏”的时代便开始了
04礼崩乐坏诸侯们纷纷无视礼制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
公然向周王室询问代表王权的九鼎轻重
是为问鼎中原
▼
位于湖北随州的曾国国君
不仅使用着当时最先进的“冰箱”
青铜冰鉴
▼
还使用着当时形制最大、音域最广的编钟
它由65件铜钟、8件演奏工具构成
可以演奏七声音阶五个八度
年前音乐达到如此高度
堪称世界乐器史上的瑰宝
▼
一方诸侯使用如此规格的青铜器
僭越之风可见一斑
此外
各地诸侯与贵族的需求
促使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再次升级
催生了失蜡法
首先选取易熔化的材料
如蜂蜡、动物油等制成蜡块
然后将蜡块雕刻成所要铸的器物
即蜡模
▼
之后在蜡模表面淋浇细腻的泥浆
然后在外表面覆盖厚泥
阴干后烘烤使蜡模熔化流出
形成空腔
即为失蜡
▼
最后往空腔内注入铜液
冷却、打磨后得到青铜器
▼
失蜡法的发明
几乎可以让青铜器铸造出任何款式
包括那些极其繁缛、令现代人称奇不已的杰作
比如拥有24个神兽的云纹铜禁
▼
由72个部件组成的尊盘
▼
但是
随着高高在上的礼制被打破
青铜器逐渐走下神坛,落入凡尘之中
功能也越来越实用
各诸侯国纷争不断
青铜资源大量投入到武器装备上
(春秋时期的青铜兵器,摄影师
柳叶氘、赵永清、刘玉生,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其中
吴越的青铜剑名震天下
铸剑者干将莫邪成为一代神话
▼
而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用铜灶生火做饭
▼
用铜灯照明
▼
甚至
小便用的虎子也要用铜制作
▼
青铜器所承载的礼乐文明
不断没落
纵有孔老夫子大声疾呼恢复礼乐制度
但主张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
却越来越被统治者推崇
而在更大的层面上
一种新的金属已经在春秋战国时显露锋芒
它的储量大、性能优
作为兵器、作为工具
都拥有比青铜器更强的实力
它就是铁
▼
铁的应用
还让人类使用木材的能力大大提升
再加上之后陶瓷在中国兴起
青铜器逐渐从更多领域退出
只在某些领域发挥“余热”
比如通行于中国整个封建时代的
铜钱
▼
铜镜等
▼
就这样
一个时代
结束了
一个以青铜器为载体的礼乐文明时代结束了05尾声人类从混沌之初
经过漫长的演化
终于跨入了文明的门槛
在这个过程中
古人对社会如何组织、管理
进行了诸多探索
至夏商周三代
古人以青铜器祭祀祖先神灵
以青铜器构建礼乐制度
以青铜兵器强力维持秩序
青铜器
见证了中华文明之初的
秩序大构建
▼
虽然
长达年的青铜时代最终结束了
但是中国却走过了少年时代
进入了更加成熟的封建时期
夏商周的先人们探索过的种种制度
尊奉祖先、敬畏天地
依然流淌在我们血液中
无数的青铜器遗产
依然影响着我们的文化
例如一言九鼎、加官进爵
钟鸣鼎食、长幼尊卑等等
更重要的是
以青铜文化为核心的夏商周
以青铜礼器为载体
在中原及周边形成了一个共同的信仰体系
即中国
▼
扬权天有大命,人有大命。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疾形;曼理皓齿,说情而捐精。故去甚去泰,身乃无害。权不欲见,素无为也。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虚而待之,彼自以之。四海既藏,道阴见阳。左右既立,开门而当。勿变勿易,与二俱行。行之不已,是谓履理也。 天有自然法则,人也有自然法则。香脆美妙的味道,醇酒肥肉,甜适可口但是对身体有害;细腻的皮肤和洁白的牙齿,令人衷情但耗费人的精力。所以去掉太过分的吃喝玩乐,身体才不会受到损害。权势不应表露无遗,而应保持本色,无为而治。政事由天下四方的臣下去做,国家最高的权利一定要在君主手中。圣明君主掌握这国家的关键,四方臣民都会来效劳。君主只用冷静地对待臣下,臣下自会办好事情。天下既已平安无事,君主就可以从静态中观察臣子动态。文武官员既经设置,君主就可以广开言路接待他们。不要经常变更,不要经常改动,要按照自然和人类法则去行动,不停顿地做下去,这就叫遵循事理。
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上有所长,事乃不方。矜而好能,下之所欺:辩惠好生,下因其材。上下易用,国故不治。 事物有它适宜的用处,才能有它施展的地方,各得其所,所以君主可以无为而治。让公鸡掌夜报晓,让猫来捕捉老鼠,如果臣下都像这样各展其才,君主就能够无为而治了。君主显示自己的特长,在处理国家大事的时候就可能不会成功。君主喜欢自夸逞能,正是臣下进行欺骗的凭借;君主喜欢惹事生非,卖弄口才和智力,正是臣下加以利用的依托。君臣职能颠倒着使用,国家因此得不到治理。
用一之道,以名为首,名正物定,名倚物徒。故圣人执一以静,使名自命,令事自定。不见其采,下故素正。因而任之,使自事之;因而予之,彼将自举之;正与处之,使皆自定之。上以名举之,不知其名,复修其形。形名参同,用其所生。二者诚信,下乃贡情。 运用道的原则治理国家,要把确定名分放在首位。名分恰当,事情就能确定;名分偏颇,事情就会走样。所以圣人按照统一规律而采取虚静态度,使名分自然形成,让事情自然确定。既然不事雕琢,下面也就纯正了。据此加以任用,使他们自行办事;据此给予任务,他们将会自行完成;恰当地安排他们,使他们都能自动地尽职尽责。君主根据臣下的主张用人,如果不清楚臣下的主张是否恰当,那就再考察臣下的行动。言行既经综合审定,然后酌情给予赏罚。赏罚确实可信,臣下就会献上真心。
谨修所事,待命于天,毋失其要,乃为圣人。圣人之道,去智与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民人用之,其身多殃;主上用之,其国危亡。因天之道,反形之理,督参鞠之,终则有始。虚以静后,未尝用己。凡上之患,必同其端;信而勿同,万民一从。 谨慎地处理政事,等待自然规律去起作用。不要丧失治国纲领,才有可能成为圣人。圣人之道,要排除智和巧;如果智巧不能排除,就难以维持正常秩序。平民使用智巧,自身多有灾殃;君主使用智巧,国家就会危亡。遵循自然的普遍规律,返回到事物的具体道理,深入观察,交互验证,寻根究底,终而复始。虚静之后,不会再用到主观意愿。凡是君主的祸患,一定是有着相同的起因,真要是能不让它们发生,全国民众就会一致服从。
夫道者,弘大而无形;德者,核理而普至。至于群生,斟酌用之,万物皆盛,而不与其宁。道者,下周于事,因稽而命,与时生死。参名异事,通一同情。故曰:道不同于万物,德不同于阴阳,衡不同于轻重,绳不同于出入,和不同于燥湿,君不同于群臣。--凡此六者,道之出也。道无双,故曰一。是故明君贵独道之容。君臣不同道,下以名祷。君操其名,臣效其形,形名参同,上下和调也。 道,是弘博广大而没有形状的;德,是内含道理而普遍存在的。至于万事万物,都会自然而然地汲取一定量的道和德,都会发展兴盛而不能像道和德一样安温寂静。道普遍存在于事物之中,通过潜化渗透而命定事物;特定事物有着特定的生死周期。虽然名称交验,事物各异,但却无不贯通着同一的普遍规律。所以说:道和它所生成的万物不相同,德和它所包含的阴阳不相同,衡器和它所衡量的轻重不相同,墨线和它所矫正的弯曲不相同,定音器与影响声音的干湿不相同,君主和他所任用的臣子不相同。所有这六神情况都是道衍化出来的。道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说它是一。因此,明君尊重道的独一模样。君臣不同道,臣下用主张向君主祈求。君主执掌着臣下的主张,臣下贡献出一定的事功。事功和主张交验相符,君臣上下的关系就协调了。
凡听之道,以其所出,反以为之入。故审名以定位,明分以辩类。听言之道,溶若甚醉。脣乎齿乎,吾不为始乎;齿乎脣乎,愈惛々乎。彼自离之,吾因以知之;是非辐凑,上不与构。虚静无为,道之情也;叁伍比物,事之形也。叁之以比物,伍之以合虚。根干不革,则动泄不失矣。动之溶之,无为而攻之。喜之,则多事;恶之,则生怨。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上不与共之,民乃宠之;上不与义之,使独为之。上固闭内扃,从室视庭,咫尺已具,皆之其处。以赏者赏,以刑者刑,因其所为,各以自成。善恶必及,孰敢不信?规矩既设,三隅乃列。 君主听察的方法是,根据臣下发表的言论,反过来作为他们应该做出的实效。所以要审核言论来确定职位,弄清是非来辨析类别。听察言论的一般原则,就像大醉一样模模糊糊。群臣纷纷动嘴动舌,我总也不先开口;群臣纷纷动嘴动舌,我越发装得糊糊涂涂,让他们自己去条分缕析,我从而加以了解;是非一起集中上来,君主并不卷入。虚静无为是规,律的固有属性,交叉连结,是事物的本来面貌。从联系中检验事物,从联系中发现规律。根本规律不加变更的话,任凭事物怎样运动也不会出现失误。动荡吧,纷扰吧,君主仍旧要用无为原则加以处理。表示喜悦,就会惹事;表示厌恶,就会生怨。所以要排除爱憎,空下心来,作为道所。君主不和臣民共事,臣民才会尊敬君主;君主不和臣民议事,要让他们自己去干。君主关闭起门户,从室内观察庭院,近在咫尺,全在眼前。该赏的赏,该罚的罚,根据他们的所作所为,各自受到相应的处置。善恶一定受到赏罚,谁还敢不诚实?规章制度既经设置,其他方面从而确定。
主上不神,下将有因;其事不当,下考其常。若天若地,是谓累解;若地若天,孰疏孰亲?能象天地,是谓圣人。欲治其内,置而勿亲;欲治其外,宫置一人;不使自恣,安得移并?大臣之门,唯恐多人。凡治之极,下不能得。周合刑名,民乃守职;去此更求,是谓大惑。猾民愈众,奸邪满侧。故曰:毋富人而贷焉,毋贵人而逼焉;毋专信一人而失其都国焉;腓大于股,难以趣走。主失其神,虎随其后。主上不知,虎将为狗。主不蚤止,狗益无已。虎成其群,以弑其母。为主而无臣,奚国之有?主施其法,大虎将怯;主施其刑,大虎自宁。法制苟信,虎化为人,复反其真。 君主不能神秘莫测,臣下就会有所凭借;君主行事不能得当,臣下将会引为成例。如天如地,该赏就赏,该罚就罚;如地如天,哪个疏远,哪个亲近?能像天地一样,才能称为圣人。想治好宫中,要设置官员但不可亲近;想治好宫外,要每个官职只设置一人。不让他们肆意妄为,他们怎能越职侵权?大臣的门下,就怕人多势大。凡是极佳的治理状态,就是臣下不能得到非法报偿;名实切合,臣民才会安守本分。丢掉这些另寻出路,就是最大的迷惑;刁民就会越来越多,奸臣就会遍布君侧。所以说,不要使人大富裕自己反而去借贷;不要使人太显贵自己反而受逼迫;不要专门信任一个人自己反而丧失国家。小腿比大腿粗,难以快跑。君主失去神秘莫测,老虎就会跟随其后。君主仍不察觉,老虎就会伪装成狗。君主不能及早制止,狗就会不断增加。等到老虎成了群,就会共同杀掉君主。做君主的没有忠臣,还有什么国家可言?君主施行他的法令,大虎就会害伯;君主施行他的刑罚,大虎自会服贴。法令刑罚如果坚决执行,老虎就会重新变成人,恢复他的本来面目。
欲为其国,必伐其聚;不伐其聚,彼将聚众。欲为其地,必适其赐;不适其赐,乱人求益。彼求我予,假仇人斧;假之不可,彼将用之以伐我。黄帝有言曰:"上下一日百战。"下匿其私,用试其上;上操度量,以割其下。故度量之立,主之宝也;党与之具,臣之宝也。臣之所不弑其君者,党与不具也。故上失扶寸,下得寻常。有国君,不大其都;有道之臣,不贵其家。有道之君,不贵其臣;贵之富之,彼将代之。备危恐殆,急置太子,祸乃无从起。内索出圉,必身自执其度量。厚者亏之,薄者靡之。亏靡有量,毋使民比周,同欺其上。亏之若月,靡之若热。简令谨诛,必尽其罚。 想治理国家,必须除掉朋党;不除掉朋党,他们将越聚越多。想治理国家,必须赏赐适当;赏赐不当,乱臣就会要求更多。他要什么我给什么,是借给仇人斧头;借给仇人是不行的,他将用斧头来砍我。黄帝说过这样的话:“君臣之间一天内就有上百次冲突。”臣下隐藏私情,用来试探君主;君主掌握法度,用来制裁臣下。所以律令的设立是君主的法宝;朋党的形成是臣下的法宝。臣下不杀君主的原因,是朋党还未形成。所以君主失掉一尺,臣下就得到一丈。统治国家的君主,不使封出去的城邑扩大;服从法治的大臣,不使属下的私家显贵。懂得治国之道的君主,不使他的臣下显贵;如让他们贵了富了,他们将取代君主。防备危险,怕出乱子,赶紧设立太子,祸患就无从发生。宫内搜索坏人,宫外防备奸臣,君主必须亲自掌握法度。对爵高禄厚的人要加以削减,对爵低禄薄的人要予以增加;减少和增加都要有分寸。不要使臣民紧密勾结,共同欺侮君主。减少爵禄像月亮般逐渐亏蚀,增加爵禄像物体受热般逐渐增大。简明法令,谨慎诛罚,该罚的都一定要罚。
毋弛而弓,一栖两雄,其斗颜(?左加口字旁)颜,豺狼在牢,其羊不繁。一家二贵,事乃无功。夫妻持政,子无适从。为人君者,数披其木,毋使木技扶疏;木枝扶疏,将塞公闾,私门将实,公庭将虚,主将壅围。数披其木,无使木枝外拒;木枝外拒,将逼主处。数披其木,毋使枝大本小;枝大本小,将不胜春风;不胜春风,枝将害心。公子既众,宗室忧唫。止之之道,数披其木,毋使枝茂。木数披,党与乃离。掘其根本,木乃不神。填其汹渊,毋使水清。探其怀,夺之威。主上用之,若电若雷。 不要放松你的弓,防止一个窝里有两只雄鸟。一窝栖居双雄,必然大事争斗。豺狼在羊圈里,羊就不会增多。一家有两个尊贵的,事情就会没有成效。夫妻共同当家,孩子就无所适从。做君主的,要像经常劈削树木一样整治臣下,不要让他们枝繁叶茂;臣下的树干枝繁叶茂,就会充塞官府;私门就会充实富裕,公门将会空虚,君主也会受到蒙蔽。君主经常削减枝叶,不要使臣下树枝向外伸展;撤下的树枝向外伸展,就会对君主的位置产生威胁。君主经常劈削树木,不要使臣下枝粗干细;臣下枝粗干细,将会经不住春风;经不住春风,树枝将会损害树心。太子以外的公子太多,嫡长子一系就要担忧了。制止他们的办法,就是经常劈削树木,不要使其枝叶茂盛。树木经常劈削,像枝叶一样聚集的朋党才会离散。掘掉树根,树木就没有生气了。填塞汹涌深渊,不要让水奔腾。探测臣下和众公子的阴谋,剥夺他们的权势。君主使用起威势来,要像电闪雷鸣一般迅疾果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