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自然地理环境变迁整体性与差异性

1.下图①②③④⑤分别代表的地质年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2.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主要是化学演化;生命出现以后主要是生物演化(或称为有机进化)。真核细胞生物出现在元古代,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生物的演化进程明显加快。

3.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揭开了欣欣向荣的生物演化序幕。

4.①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使大量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

②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也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并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③动物的出现,不断改变和完善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

5.动植物的演化顺序、两次生物灭绝事件

6.在温暖的浅海环境中,可以形成由珊瑚礁组成的石灰岩;在湿热的森林地区,可以形成有丰富植物化石的含煤地层等。

7.整体性的含义:

a.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b.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c.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8.土壤的组成成分: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肥力大小取决于有机质多少)

(1)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来源,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很大程度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

a.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和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

b.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砂粒较多,含粉砂和黏粒较少。

c.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

(2)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因为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表层土壤中,从而为表层土壤提供大量有机质;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为表层土壤提供的有机质较少,仅以枯枝落叶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3)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气候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及动植物和微生物活动间接影响土壤形成和发育。

a.寒冷气候土壤有机质多,原因是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分解速度慢,有机质积累多

b.温暖气候土壤有机质少,原因是温暖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分解速度快,有机质积累少

c.高温多雨的地区风化作用较强,风化壳较厚,且以化学、生物风化为主。

d.寒冷干燥的地区风化作用较弱,风化壳较薄,且以物理风化为主。

(4)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土层薄。平坦地区地表物质的侵蚀速度慢,土层厚。阳坡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少;阴坡温度条件差,但水分条件好。

(5)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

a.积极影响: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如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土)

b.消极影响:造成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

(6)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中,成土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生物是最活跃的因素。影响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是生物。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就是有无有机质。

(7)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的土壤,可以反映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乃至人类活动。(植被也是自然环境的“镜子”)

(8)人类活动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突出。

a.通过耕耘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性

b.通过灌溉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

c.通过农作物的收割剥夺本应归还土壤的部分有机质,从而改变土壤的养分循环

d.通过施用化肥和有机肥补充土壤养分

9.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

(1)一种气候类型形成一种自然带: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高山植物区

(2)两种气候类型形成一种自然带: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3)一种气候类型形成多个自然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形成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4)气候类型相同,但自然带受地势、降水量等因素影响而不同:热带季风气候区内,地势低,降水多的恒河平原和印度半岛西海岸形成热带季雨林带,而地势高、降水少的德干高原则形成热带草原带。

(5)荒漠自然带降水量稀少,气温变化剧烈,日较差很大。严酷的自然环境限制了许多植物的生存,生产者主要是小乔木、灌木或肉质的仙人掌类植物,种类贫乏,结构简单。由于食物的单调和缺乏,消费者的种类和数量也很少,如蝗虫、蜥蜴、老鼠和一些鸟类。它们对荒漠的环境也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如夏眠、夜行、耐旱等。

10.四种地域分异规律

(1)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形成的主导因素是热量,自然带分布规律是南北更替、东西延伸。

(2)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形成的主导因素是水分,自然带分布规律是东西更替、南北延伸。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最明显。

(3)垂直分异规律形成的主导因素是热量和水分,山地垂直自然带的更替与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相似。

(4)地方性分异是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常表现出有序性和重复性的特点。

①在地方地形影响下,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梯度有规律地更迭,体现了有序性特点。

②黄土高原的多个小流域内,都能看到川地、冲沟等地形呈树枝状镶嵌在塬、梁、峁、土石山等之间的同一类地形单元里,这体现了地方性分异的重复性特点。

11.垂直分异规律

①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纬度越低,自然带越丰富

②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同纬度地区,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越丰富

③根据山麓自然带(基带)可以判断山脉所处的大致纬度

④自然带的高低可以判断阳坡和阴坡:

下图中第1幅图N坡是阳坡,第2幅图S坡是阳坡。

⑤雪线高低可以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下图中第1幅图N坡是迎风坡,第2幅图S坡是迎风坡。

⑥某一自然带的高低可以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下图N坡是迎风坡。

⑦影响雪线高低的其他因素

a.阳坡热量条件好,雪线较高;阴坡热量条件差,雪线较低

b.陡坡冰雪下滑后融化,雪线较高;缓坡冰雪不易下滑,雪线较低

c.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所以山地雪线高度由低纬向高纬降低

12.举例

(1)喜马拉雅山脉南北两坡自然带谱更复杂的是南坡,原因是南坡纬度低,相对高度大。

(2)乞力马扎罗山南坡雪线较低的原因是南坡是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3)天山南北两坡自然带更丰富的是北坡,原因是北坡位于冬季冷空气的迎风坡,从大西洋和北冰洋带来丰富的水汽

(4)太行山西坡自然带分布较高的原因是西坡是夏季风的背风坡,晴天多,热量条件较好

13.地方性分异举例

(热量、大气环流有地带性,下垫面无地带性。因此受下垫面因素影响形成的自然带多为地方性分异。主要包括海陆分布、地形、洋流、水分等因素。)

①德干高原形成热带草原带:西高止山脉阻挡来自印度洋的水汽,降水少。

②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形成热带草原带:海拔高,气温低,对流不旺盛,降水少。

③南美大陆西岸的热带荒漠(阿塔卡马荒漠)呈狭长分布:安第斯山脉阻挡东南信风带来的大西洋的水汽。

④南美大陆南部东岸形成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荒漠):安第斯山脉阻挡盛行西风带来的太平洋的水汽。

⑤索马里半岛形成热带荒漠带:冬夏季风向均与海岸线平行,水汽不易登陆;夏季寒流降温减湿;冬季水温也偏低,降水少。

⑥马达加斯加东部、巴西高原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形成热带雨林带:东南信风迎风坡;暖流增温增湿。

⑦南半球缺少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南半球相应的纬度是海洋。

⑧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高山冰雪融水提供水源。

⑨华北平原从滨海到山麓地貌依次为滨海平原、冲积平原、洪积—冲积平原,其间还有两个过渡性的洼地区,这体现出自然地理环境的地方性分异规律。

⑩华北的石灰岩山坡土壤呈碱性,多生长柏树,花岗岩风化的山坡土壤呈酸性,多生长油松。这体现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地方性分异规律。

?北半球中高纬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大陆东岸向较低纬度延伸。

14.下列诗句分别体现了何种地域分异规律

(1)“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柳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反映的是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反映的是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的是垂直分异规律。

15.下面右图中A处热带雨林带向南北方向延伸的原因是: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图中M处热带荒漠带呈狭长分布的原因是: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新年快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eliul.com/ztgx/65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