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明徐小磊
近年来,多姿多采的观赏石,吸引了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人们的广泛兴趣。人们欣赏它的娇艳多姿,并由此而浮想联翩,任思维驰骋于大自然的崇山峻岭、江河湖海之中,体味着返璞归真的乐趣。人们由石或联想到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或联想到远古至今的生物演化,或联想到大自然造物艺术的千姿百态、鬼斧神工……观赏石,正逐步走进千家万户,成为美化生活、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丰富人们精神生活、陶冶人们情操的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观赏石贸易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又为我们的经济生活注入了新的内容。可见,观赏石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应,而如何认识这些社会效应呢?
一、赏石活动的文化效应观赏石以“石”为核心,因其美丽的外表,激发人们大脑深处的审美意趣,并从石的形态、图案联想到天文地理、历史人文等广阔而深远的文化蕴藉,既可受到有广博文化科学的文人学者的青睐,又能为一般民众所接受。
俗话说,“园林无石不秀、书斋无石不雅、厅堂无石不丽、居室无石不安”。此语正是观赏石已成为大众所接受的一种文化的真实写照。自古以来,观赏石为众多文人雅士所共赏,他们将其比喻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以观赏石作为绘画、诗歌、散文主题的文学作品屡见不鲜。宋朝书法家米带,人称“石癫”,写有专著《园石谱》。唐宋八大家之一苏东坡曾作《前、后怪石供》,并有若干咏石诗。现代,桂林冶金地质学院教授袁奎荣和助理研究员邹进福编著的《中国观赏石》一书,成为无数赏石爱好者的学习指导书。著名作家贾平凹为著名奇石收藏家李饶藏石撰文的新书《小石头记》,更以其精美的画面、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文字,令读者赏心悦目、爱不释手。
由此可见,观赏石唤起并激发了各界人士的审美意识,他们初为欣赏其独特的造型、画面的优美,进而体味其造型画面所蕴涵的诗情画意,再而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因此,观赏石可以体现现代文明追求,是现代人一项重要的文化需求。
二、赏石活动的科普效应观赏石以“石”为核心。因其不同的质地,不同的岩石、矿物、结构和生物类型,向人们展示了其成因各异的地质历史背景和自然界的沧桑变化,激发起人们对天文、地理、地质、生物等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揭示欲。而正是这种欲望为科学知识普及提供了机会与动力。
比如,七彩斑斓的雨花石是什么时代的堆积物,经过何种作用磨砺成现今的形状?又为何有多种色彩?各种菊花石、花纹大理石是什么时代的岩石,经过何种理化作用形成的?火山弹是经过何种岩浆作用形成、为何成纺锤椭圆状?玲珑剔透的太湖石、巢湖石和千姿百态的钟乳石是什么时代、何种岩石经过何种作用生成?坚硬耐磨、造型生动的风凌石由什么作用形成、分布在哪些地区?恐龙蛋等生物化石产于什么时代?这类生物在什么时代产生?什么时代兴旺、什么时代因何种原因而灭绝?自然金、自然银、自然铜、黄铁矿、辉锦矿、辰砂等矿物观赏石,其化学成分、物理性质、产地、工业用途生活用途等是什么?陨石的种类、为什么会从天外来地球作客……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胜枚举。
学者对上述问题可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进行理论探讨研究、著书立说,满足高级观赏石专家的需求;科普工作者可编著深入浅出的科普读物供广大赏石爱好者学习;新闻广播、报纸、电视可刊播文章放映录像供人们阅读收看;各类观赏石展品可配以简单扼要的文字卡片供大众浏览。如此,人们在欣赏每件观赏石展品中,可初步了解地学知识,如岩石类型、矿物种类、地质作用;也可大致知道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了解天体运动中个别物理现象的原因……在积累了以上知识的基础上,更可激发人们,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学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极大热枕。
三、赏石活动的旅游效应观赏石以“石”为核心,其“石”来源于何处,是众多赏石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