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中國

接上節。

文字的發明,是人類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事件,文字所能傳達的信息遠勝其他載體。也正是這個原因,許多青銅器僅僅因為有銘文就成了重器,比如名揚天下的毛公鼎。何尊銘文的意義無需多言,然而何尊的珍貴不止於此。

釋讀銘文,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頗有難度,青銅器給人直觀的感受也不是來自銘文,我們欣賞一件青銅器,主要還是器物本身,比如四羊方尊,一個銘文沒有,是在中國也是婦孺皆知的重器。

三,尊貴的吉金

青銅是人類廣泛掌握應用的第一種金屬材料。在中國古人的觀念裡,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兩件事是祭祀和戰爭,而非發展經濟,青銅在當時稱之為“吉金”,是鑄造禮器和兵器的原材料,因此是重要的戰略資源,并不亞於今天的石油,直到冶鐵術的出現和成熟,這一狀況才發生改變。

自然銅(圖片來源:維基媒體)

中國最早的青銅器出現在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但與後世青銅器存在近千年斷檔,且礦渣含量很高,當是偶然的產物,不能看做中國青銅器的開始。二里頭成組青銅禮器,特別是酒器和食器的出現,標誌著中國青銅時代的開始。

馬家窯文化的林家小刀

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連珠紋青銅爵

與西方青銅富砷不同的是,中國的青銅富錫,是銅、錫和鉛的合金,以銅錫青銅為主。經過漫長的摸索,中國古人總結出了鑄造適用不同用途器物的合金配比,在《考工記》中稱之為“金之六齊”。其中用於鑄造食器和酒器的“鐘鼎之齊”是“六分其金而錫居一”,也就是銅佔合金的85.7%上下,錫佔合金的14.3%上下。

青銅隨著錫含量的增高,物理性質上會表現出熔點降低,熔融狀態下流動性增強,硬度提高,韌性變差。在直觀的視覺效果上則是從金黃色逐漸往銀白色變化。

歷經兩千餘年時光,我們今天看到的青銅器絕大多數都已生鏽,並非青銅器本來的顏色。但可以從生鏽的顏色來判斷青銅器鑄造之時大致的合金比例。

鐘鼎之齊的青銅器如果沒有生鏽,是金黃色,在河南信陽城陽城楚墓出土的食器上可以看到這種原始青銅器的顏色;如果長期在水中浸泡生鏽,鏽則是綠色的堿式碳酸銅,孔雀石也是這種成分只是更為緻密,例如河南信陽溮河港出土的父丁卣;如果墓葬環境存在硫化物,生成銅硫化物氧化的產物,藍銅礦(中國古代稱之為“石青”)這類的藍色鏽,例如河南安陽殷墟郭家莊M亞趾方觚;如果鉛含量高,則是灰白色鏽,例如河南羅山天湖遺址出土的鴞卣;有些青銅器因為合金中錫含量高,鏽呈黑色,即所謂的黑漆古,例如河南信陽溮河港出土的肇貯角;還有些青銅器鏽呈金剛光澤的紅色或者淺灰色,這是氧化亞銅,比如臨淄張家莊戰國墓出土的食器;青銅鏡,因為考慮到反光照面的需求,會提高錫含量,這類銅鏡今天看來通常呈銀白色,即所謂的水銀古;如果銅錫鉛配比恰到好處,則能呈現出鐵的質感,例如洛陽北窯西周墓出土的洛陽鼎。實際的埋藏環境非常複雜,可能有不同鏽共存於一件器物,因此呈現出五彩斑斕的視覺效果。中國人自古就有欣賞抽象與天然形色藝術的能力,青銅器的鏽,也是我們今天欣賞一件青銅器的一個方面。

未生鏽的青銅盞

(河南信陽城陽城遺址)

最常見的綠色鏽

(河南信陽獅河港父丁卣)

藍色鏽

(安陽殷墟郭家莊M亞趾方觚)

灰白色鏽

(河南羅山天湖鴞卣)

黑漆古的黑色鏽

(河南信陽獅河港肇貯角)

氧化亞銅鏽

(淄博張家莊戰國墓)

水銀古的青銅鏡

(西安市東郊王家墳唐墓)

鐵質感的洛陽鼎

(洛陽北窯西周墓)

多種鏽色同時出現的青銅器

(淄博張家莊戰國墓)

藍銅礦和孔雀石的共生礦

何尊在今天看來,與上述青銅器略有不同,發烏,烏黑光亮,近乎銀白,反光很明顯,這是合金中錫含量高的原因,可能達到40%甚至更高,在商周眾多禮器中顯得尤為特別。

何尊局部特寫

隨著錫含量的增高,韌性會變差。何尊四個揚起器表的獸角有三個角尖殘損,伸出口沿的四條扉棱,有三條有折斷後焊接修復的痕跡正是這個原因。

折斷的角尖

接鑄的扉棱

大多數青銅器合金配比並不嚴格符合《考工記》的記載,出現這種情況,當是《考工記》成書年代較晚,又經後世修改或者想象附會的原因。所以《考工記》可以作為探究青銅器合金比例的參考,但不能作為斷代或者判斷真偽的依據。

全文寫完大概字,配圖超過幅,所以分了章節推送,歡迎持續關注,歡迎實際行動支持。

秋水平湖

多謝精準扶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eliul.com/ztjj/67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