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着干着,于不知不觉中就血本无归---但愿不再花钱买教训。”
(很多朋友发来信息,对上面照片中灰岩边缘夹杂的黄色发光点提出质疑,认为那不是明金而是黄铁矿或者自然铜。照片本来有点模糊,但他们是对的,那些光点就是黄铁矿,放上这张照片的目的就是考考大家的眼力,连黄铁矿都认不出来,那趁早金盆洗手回家带孩子,所幸各位都是行家。)
01
—
越南矿山
干矿山风险无处不在啊。
就脚下越南这座矿山而言,它的硬件设施非常好:道路直达矿区,变压器和动力线路已经装好到位,几公里之外的选矿厂也已经建设完毕,生活区水电充足。
在我们自己干过的和见到过的矿山当中,这里的条件算很好的了,但是为什么会难以为继呢?
我们得到的答案是,当初的中国老板投资完毕之后就被赶跑了,具体原因无从得知,现在由矿主接手继续干,但他对矿山完全是外行。闻听此言,我们就觉得大有问题,但是在不了解真相之前,还是要以事实说话为好。
矿山开拓的巷道,从沟里一直延伸到了山顶,第二天高工负责进巷道查看那条破碎带的延伸部分,我往山顶方向查看上部的巷道和山顶已经剥开的矿脉情况。
山顶的巷道完全没有支护,很危险,越南工人选取了部分矿石用淘金盘洗,希望能淘出明金给我看,淘了半天一无所获。
临近中午工作完毕,汗水和雨水打湿了一身,结果也大致出来了。沟里的矿脉往山体延伸不足50米全部尖灭,中上部的情况也一样,距离更短。
一般认为,一座可以开采的矿山,必须储量和品位齐备,否则就不具备开采条件。而这里,显然不具备这两种条件。
综合分析之后,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是那个中国老板没有调查清楚矿山的资源情况就急于动手(这一点可以从矿山边探边采看得出来),矿山没有收益,自然就会被合作的越南方赶走;二是中国老板摸索到了矿山的秘密,而又被越南人知晓,他的命运可想而知。
关于第二点,我们后来从卫星图片中看得清清楚楚:位于山顶不远处有大片堆场,肯定是有人在大规模搞堆浸。这也许是此行的另外一个发现,它说明了此地曾经有过规模开采的历史。
而且,我们认为从目前看到的矿石来说,矿山的铅锌含量不足以维持选矿厂的需求,矿山还是以采金为主比较稳妥。但是对于堆浸来说,含硫高、铅锌银是有害元素,听说越南还不能使用氰化钠,如果用环保剂效果如何还得做回收实验才会知晓,这又给我们出了个难题。
我去山顶的时候,发现顶部的矿脉只有10厘米厚,后来化验显示含金每吨6克多。但遗憾的是我没有从矿脉旁边的泥土里采几个样,从而判断山顶是否具有堆浸氧化矿的可能。之后我回到昆明送了检,看到化验结果我后悔莫及,当我们准备再次前往矿山复查时,又发生了一些情况让我们始料未及,且听后面慢慢道来。
下山的时候六个人挤在一辆丰田皮卡车上险象环生,我本来想爬上车尾箱下山,也好在危急的时候跳车逃命,无奈尾箱上面加了盖,只好麻起胆子挤到高工身边,故意扯东扯西。
02
—
中午我们在山下的越南大排档吃饭,我发现缅北独有的一种名叫“金笋”的名贵竹笋这里竟然也有,笋肉又嫩又厚让人欲罢不能。
8小时之后回到河口,就在口岸边的餐馆吃晚饭。这家餐馆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名字就叫,金黄色的外墙,古朴的实木餐桌别有一番风味。在它周围有很多铜雕像和大理石雕刻的浮雕,很形象地诉说了河口的历史。
打开菜单,很多菜式明显带有法式风味(越南曾是法国殖民地):海鲜、生鱼片、牛排等应有尽有,味道相当地道,还有歌舞表演。更绝的这里有一种酱油泡成的小米椒,又鲜又辣,极是对我们的胃口。
河口地方不大,别有风情,建议准备去河口游玩的朋友一定要去搓一顿。
又回到湖南朋友的住处,他准备了椰子酒:一种将酒曲塞进椰子里面发酵酿成的酒。从外形看就是一个椰子,明显带有椰子的清香,但也醉人,喝过之后有些头痛。
喝椰子酒的时候,湖南朋友给我们看了他淘出来的砂金,金子很小很薄,明白是经过河里的大石头挤压而成的。
几杯酒下去,他有些郁闷,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自从发生口岸报警之间之后,他终于选择了一河段去淘砂金,他的化验结果显示砂子里面含有2%的锡矿,1点多的金,但是通过他们的摇床选矿之后,能回收到的金和锡少得可怜,是怎么回事?
首先,我们质疑他的化验结果是否准确?砂子里面不可能含有那么高的锡和金,他说河道上游有一个锡矿。而矿样是由正规化验室化验的,结果应该没问题。
然后我们又问他的选矿流程,他说用的是淘金的那一套设备:首先分离大石头,然后过粘金毯和毛毡,最后通过摇床分选重砂。
当时我们的第一感觉是矿物颗粒极细,通过粘金毯和毛毡时不能完全沉淀下来,所以被水冲跑了,回收不到也就很正常。
正好我有一个广西上林朋友专门研究微细粒矿物回收,为此也打造了一款专业设备,我想回到昆明之后,趁着化验结果没出来的空隙去看看。
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对于淘沙金来说及其重要的问题,它能决定成败,是什么问题呢?
待续。
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