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拼音
GǔSuìBǔ
性味功效
苦,温。归肝、肾经。
补肾,活血,止血,续伤。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
味苦,性温,无毒,入肾经。主折伤,补骨碎,去毒风疼痛,固齿牙,疗蚀疮,杀诸虫。去毛,细锉,蜜拌蒸,晒干用。
骨碎补,温而下行,专入肾家,以理骨病。齿者,骨之余也,故能固之。又能杀虫者,盖以虫生于湿,今能去毒风而虫之巢穴捣矣,岂能生耶?
归经
《雷公炮制药性解》归肾经
二、应用
1.用于肾虚腰痛、脚弱、耳鸣、耳聋、牙痛、久泻。
本品有补肾之功,可治腎虚引起的上述证候。如(《圣惠方》)以本品与补骨脂、牛膝、胡桃仁等药同用,治肾虚腰脚疼痛不止;《本草汇言》方以本品配伍熟地、山萸肉等研末,蜜丸服,治肾虚耳鸣、耳聋及牙痛;《本草纲目》方,单用骨碎补研末,入猪肾中煨熟食,治肾虚久泻。
2.用于跌扑闪挫或金疮,损伤筋骨。
本品有活血、止血、续伤的功效。如骨碎补散,即以骨碎补、自然铜、虎胫骨、炙龟板各半两,没药一两研末,每服一钱,日服三、四次,治金疮伤筋断骨痛不可忍;《泉州本草》方,用骨碎补四两,浸酒一斤,分十次服,曰二次,另用骨碎补晒干研末外敷,可治跌扑损伤。
此外,用本品浸酒外擦斑秃,有一定疗效。
使用注意
阴虚内热及无瘀血者不宜服。
三、来源产地
《中药大辞典》
为水龙骨科植物槲蕨、中华槲蕨、石莲姜槲蕨、崖姜、光亮密网蕨以及骨碎补科植物大叶骨碎补、海州骨碎补等的根茎。冬、春采挖,除去叶片及泥砂,晒干或蒸熟后晒干,用火燎去毛茸。
槲蕨:附生于树上、山林石壁上或墙上。分布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中华槲蕨:生于高山地带的石上或树上。分布青海、甘肃、陕西、四川、云南等地。
石莲姜槲蕨:附生山区树干或岩石上,分布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
崖姜:附生于雨林或季雨林中的岩石或树干上。分布广东、广西,台湾和云南。
光亮密网蕨:分布于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大叶骨碎补:附生于岩石或树干上。分布广东、广西、台湾、云南。
海州骨碎补:附生于石山。分布辽宁、山
▼点阅读原文,进行系统学习▼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