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冀下名老中医经验集电子书

北京酒渣鼻医院哪最好 http://pf.39.net/bdfyy/bdfyc/210310/8733714.html

临证特色

一、高血压病

目前,全世界成人高血压发病率多超过10%,其转归也较严重,最终死于心脑血管病并发

症者在60%~80%以上。陈氏倾多年之精力于高血压的中医药防治。他认为,高血压的中医

辨证虽有阴虚阳亢、肝火亢盛、阴阳两虚等不同,分型也有肝热上冲、阴虚阳亢、怔忡型、肝风

型、冲任不调型、中风等各异,但脏腑辨证多责之于肝肾,方药应用则不止于肝。从临床来看,

肝肾确为高血压累及的主要脏器。其一,病人多因紧张焦虑,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而肝阳上亢,

第五卷29

####

肝阳鸱张而成中风。其二,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阴不足,肝火内盛而肝阳上亢,均可成肝肾同

病。病之本肝肾同病,阴阳失调;病之标风痰瘀血。

临床辨证治疗,阴虚肝旺型,用建瓴汤、大定风珠加减;肝热上冲型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肝

肾两虚型用首乌延寿汤、六味地黄汤加减;怔忡型用天王补心丹、珍珠母丸化裁;肝风型选用天

麻钩藤饮、羚羊汤化裁;中风型闭证用苏合香丸、安宫牛黄丸,脱证用独参汤、参附汤,醒后用小

续命汤。妇女冲任不调型用当归芍药散、逍遥散化裁,也可用二仙汤。

在用药上,辨证归纳为十类:(1)滋阴药,如玄参、白芍、知母等。(2)潜镇药,如石决明、牡

蛎、珍珠母等。(3)清热药,如龙胆草、夏枯草、黄连、黄芩等。(4)补益肝肾药,如熟地、枸杞子、

龟板等。(5)平肝熄风药,如天麻、钩藤、菊花、羚羊角等。(6)祛风通络药,如地龙、牛膝、秦艽、

桑枝等。(7)养心安神药,如茯苓、夜交藤、酸枣仁等。(8)豁痰药,如半夏、南星、贝母、竹茹等。

(9)化瘀药,如川芎、桃仁、益母草、鸡血藤等。(10)温阳药,如杜仲、续断、仙茅、仙灵牌等。临

床研究表明,辨病用药对轻度高血压降压效果好,改善症状也佳。虽然有人认为,高血压病势

向上,风药不宜(如柴胡、防风、莶草等),恐有升提使病势不平,症状加剧,血压升高。但现代

研究表明,这类“风药”对改善血管反应性有益,并无升高血压之虞。

经过复方治疗高血压病临床系统研究的方剂,机理较为明确,疗效也较可靠。常用的有天

麻钩藤饮,针对头晕、肢麻、头重脚轻等为佳;二仙合剂(仙茅、仙灵脾、巴戟天、黄柏、当归、知

母)有一定降压作用,改善症状也佳,适宜于冲任不调及阴虚阳亢型高血压。六味地黄汤加味

用于阴虚阳亢型;桂附地黄汤加味针对阴阳两虚或阳虚型的高血压患者,均是多用而有效的方

剂。

小复方从降压方面入手也可选用。如:降压片(石决明、罗布麻叶、莶草、白芍、益母草、

汉防己、寄生、丹参)、槐花饮(槐花、菊花、甘草)、复方降压片(醇提生地干浸膏、泽泻干膏、钩藤

总碱)、压得平(三七、钩藤、茯苓、萝芙木总碱)、三石汤(生石决明、代赭石、灵磁石)、桑椹合剂

(桑椹、牡蛎、钩藤)等。这类方剂与辨证方合用,临床更易发挥疗效。

经过单味临床治疗研究的许多单味药,同样有不同程度的降压效应和改善高血压症状的

功效,单用或辨证治疗中加用,也为临床特色。现已明确有效的有汉防己甲素、葛根黄酮、钩

藤、天麻、三七、臭梧桐、长春花、地龙酊、萝芙木、杜仲、牛膝、寄生、罗布麻、青木香、旱芹菜、延

胡索乙素、野菊花、藜芦、青葙子、夏枯草等。

陈氏是最早对高血压病进行辨证分型的研究者之一。早在1959年就对高血压弦脉作过

客观化观察研究,采用酒石酸钾纳压电晶体为换能器的压电式脉搏描记器,观察了168例高血

压病弦脉,将弦脉分为三级,发现其病理波形主要发生在心室收缩晚期和舒张早期,其产生机

理主要是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并与机体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增高或机体对该物质敏感性增高

有关。

二、中 风

中风,是高血压病的主要转归。古代有风癔、风痱、风痹、偏枯之名。病因有风、火、痰、瘀、

虚之不同。病位又有中络、中经、中腑、中脏之异。陈氏综合多年研究及结合古今学说,明心直

指,提出主要病机在于中血脉。在病机及证候上有由博返约、执简驭繁之效。因为,无论缺血

第五卷30

####

性中风、出血性中风,焉有不中血脉之理。辨证用药也多为疏通血脉。

《内经》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

厥。”指的都是临床风中血脉、气血逆乱之证。无论风、火、痰、虚,终而血瘀横窜经络,逼血上冲

脑部,而成中风之证。治当以疏通血脉,辨证施用。中风以风气甚者,选活血化瘀方合大秦艽

汤;痰涎壅盛者,可用通窍活血汤合温胆汤的胆星、竹沥等;大热动风,则选羚羊钩藤汤,加重活

血药的份量。老年虚证,也当先通后补,不可见虚即补,壅塞血脉,反成不治。临床上“治风先

治血,血行风自灭”为古训,多倡辨病辨证相结合,重视辨病,鉴于中风病是一种起病急、变化

多、发展快、中血脉的难治病证,改进剂型,研究出有效、安全、吸收快、起效快的方剂,适用于中

风急症。陈氏研究的活血Ⅱ号注射液(即冠心Ⅱ号注射液:川芎、赤芍、丹参、红花、降香)治疗

急性闭塞性脑血管病141例,总有效率796%。目前,选用川芎嗪静脉滴注治疗缺血性中风初

期,也十分普及,且疗效甚佳。该药首先由陈氏在北京制药工业研究所协助下用于临床,现已

在城乡广泛推广。对于缺血性中风,多用活血化瘀之法,可用活血Ⅱ号注射液,也可静脉滴注

川芎嗪,或选用通窍活血汤加味(麝香、桃仁、红花、连须葱白、大枣、川芎、赤芍、黄酒)。第一阶

段,加入一些虫类药,如水蛭、地龙、蛇肉、蜈蚣、全蝎等,辨证酌加化痰、祛风、清热之品;第二阶

段,虫类药也常用,可少量加入一些补益药,但黄芪尚不必用;第三阶段可用补阳还五汤(黄芪、

赤芍、川芎、当归尾、地龙、桃仁、红花)加味,仍酌加化痰通络之品。黄芪用量可由小到大,不可

一上就200克以上;若血压高者,大量黄芪升提太过,延其病势,仍为临床所忌,宜当深思。

对于出血性中风,仍用活血化瘀、破血逐瘀之法,可谓治疗学上的创新。临床观察表明,活

血化瘀既可治疗缺血性中风,也可治疗出血性中风。破血逐瘀类的虫类药有助于血肿的吸收。

陈氏临床喜用活血化瘀方药如桃仁四物汤加水蛭、蜈蚣;也常单用水蛭粉剂或水剂,每次约生

药量3克,每日9克左右。出血性中风病情危重,早期阳闭较为多见,痰热互结,灼伤津液,腑

气不通,血脉闭阻,意识障碍。临证可用化瘀通腑之法,药用大黄、桃仁、芒硝、水蛭、胆星,对抢

救中风急症常起到积极作用。

三、冠心病

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厥心痛”的范畴。

临床上陈氏倡导冠心病需辨寒热虚实、本虚标实,治法上重两补三通。陈氏是全国中医医

院中率先与西医单位协作防治冠心病的研究者之一。自60年代即开始进行临床及实验研究。

1980年主持制定了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中医辨证试行标准(1980年,广东)。将冠心病

分为标实证,分列痰浊、血瘀、气滞、寒凝,本虚证则有阴虚、阳虚、气虚、阳脱标准及必备条件都

详而列之,对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规范起了积极作用。在辨证用药上也颇多阐发,辨寒热虚实治

之。偏寒痛者,寒凝则血脉拘急,卒然心痛,痛时汗出肢冷、面色苍白、脉迟缓,多以温通类方药

如苏合香丸较宜。偏热痛者,发作时痛部呈烧灼感、面赤口渴、舌红脉数,予凉血活血药合小陷

胸汤较好。偏虚痛者心悸气短,形气较虚,动则痛剧且频,脉细弱无力,舌胖苔白,多夹瘀斑,治

以生脉散、保元汤加活血药调治为佳;偏实痛者形体壮实,急躁易怒,头目眩痛,脉弦苔黄,多伴

有高血压,常用活血化瘀加平肝潜镇药治之。

两补为补益肾气和益气活血。中医认为“阳统乎阴,心体于肾”,“肾水上行,以滋心阴,方

第五卷31

####

可水火既济”,“心痹者,脉不通”,又“肾为脉之根”,故常从补肾入手。补阳选加仙灵脾、仙茅

丸、补骨脂丸;补阴选加首乌延寿丹、左归饮。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肾气虚和阳虚证候常较明显。

肾阳虚不能温润五脏,心阳亦虚,阴霭遍布,故心绞痛频作。疼痛症状虽不似血瘀型重,但畏寒

胸闷、气短自汗、体乏无力却较为突出。多用保元汤补益心脾肺肾,加以冲服沉香、细辛,常有

较好的温阳散寒、止痛之效。若兼见舌质紫暗、舌体瘀斑,心绞痛频发且重,则以保元汤加冲服

血竭散(血竭、沉香、冰片、三七、元胡、琥珀),取补气活血定痛之意。益气养阴则选生脉散加

味,常用人参、麦冬、五味子制成生脉口服液治疗冠心病,采用自身对照单盲交叉方法治疗35

例冠心病患者,心绞痛总有效率667%,显效率193%;对照组有效率293%,显效率42%。

两组间差异显著(P<0005)。心电图疗效:治疗组348%,对照组136%。益气活血常选八珍

汤加泽兰、益母草及当归补血汤,也可用黄芪生脉散加四物汤,益气养血活血。

三通为宣痹通阳、芳香温通及活血化瘀三法。心绞痛发作频繁,程度较重时,多属血脉闭

阻,心阳不宣和寒凝脉络之候。可先通后补或标本同治。胸阳不振,阴寒内盛则闭阻心阳,可

用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也可用瓜蒌片以及进食葱、蒜、韭、薤定痛。临床体会薤、

蒜确能“走上焦,通心阳,泻浊阴,开胸痹,散结气”,适用于平素畏寒之心绞痛患者。《内经》认

为“心得炅(指温通)则痛止”,“寒则凝,温则行”,寒凝脉络,凝滞而痛,可用芳香温通之法快速

起效。常用成方如苏合香丸、冠心苏合丸、宽胸丸、回生丹等。曾用宽胸丸(荜拨、细辛、檀香、

良姜、冰片、元胡)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程4周,心绞痛总有效率674,心电图改善率444%。

研究认为,宽胸丸胶囊对人体脑血流量有轻度调整与改善作用,可以缓解血管痉挛,扩张血管,

改善心肌缺血而缓解心绞痛。一些急性心肌梗塞剧烈心绞痛的患者,嚼服心痛丸和宽胸丸2

粒后,常可安然入睡,可见速效止痛之一斑。

活血化瘀治法是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研究中应用最早、使用最多的治疗法则。根据《内经》

“疏其气血,令其调达”的原则,对于气滞血瘀患者采用活血化瘀方药活血行滞,通痹止痛,疗程

疗效较好。常选血府逐瘀汤、失笑散、乳没片(乳香、没药)、元胡沉香末、沉香郁金粉、三七粉

等。北京地区防治冠心病协作组曾用冠心Ⅱ号方治疗心绞痛600例,近期疗效为:心绞痛显效

率258%,硝酸甘油停减率742%,心电图有效率371%~666%(随疗程延长提高效果)。此

外,以川芎碱、丹参及冠心Ⅱ号等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心绞痛也常有显著疗效。

临床应用三通之法要注意不宜过用、久用,以免损及心气心阴,必要时应通补兼施,通补交

替应用,或酌加一些益气药如人参、黄芪,养血药如当归、鸡血藤、益母草等,使之通而不过,破

不至虚。

部分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常伴烦躁易怒、失眠多梦且血瘀征象较重,可用血府逐瘀汤和

通窍活血汤加疏肝之品,心肝并治,确能收到满意疗效。若能长期坚持适量服用,有助于预防

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

四、急性心肌梗塞

急性心肌梗塞属于中医“真心痛”、“厥心痛”的范畴。其发病急骤、变化多端,常因并发心

源性休克及心律失常而卒死。中医药进入心血管科急症领域,用中医药防治急性心肌梗塞,

是60年代以后的突破性进展。陈氏是最早与西医单位协作防治急性心肌梗塞的研究者之一。

第五卷32

####

进入70年代后,我国各地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已成常规。据1976年的资料

统计: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病死率116%,西药组19%,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治疗

上,倡导分期论治,辨气虚、血证、痰浊及审舌苔变化知预后顺逆。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属本虚标实,气虚血瘀特点较心绞痛患者明显。病情演变可分为三个

阶段,即急重期、变化期和恢复期。急重期为发病1周内,表现为心前区剧烈疼痛、胸闷气促、

气短自汗、恶心呕吐、倦怠乏力、纳呆便结,舌质紫暗、苔黄腻或白腻,脉虚、细、结代等。治当以

益气活血、行气通腑、降浊,曾用抗心梗合剂(丹参、赤芍、郁金、黄芪、党参、黄精)为主,治疗急

性心肌梗塞118例。相对病死率127%,优于西药组。其中主要是降低了心衰及休克的病死

率。也可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常用药物有:党参、黄芪、川芎、丹参、红花、赤芍、三七、瓜蒌、

枳实、大黄、半夏等。此期应视病情辨证施治。若四肢厥冷、大汗淋漓则为心阳暴脱,应回阳救

逆,选四逆汤(附子、干姜、炙甘草)、参附汤等。大便数日未行,舌苔黄腻、口气臭秽,则加入大

黄通腑降浊,有助缓解诸症。若见心悸、四肢发凉、脉缓等心阳虚证候,则又加用温阳之药,如

桂枝、附子、仙灵脾等。

变化期从发病1周后至3周。此期病情渐稳,邪气稍退,正虚未复,仍多用益气活血、化痰

降浊之法,方药可选:冠心Ⅱ号方合温胆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小陷胸汤等化裁。舌质、舌苔会

有明显的变化,多从厚腻转为薄苔,以示顺逆。

恢复期在发病3周以后,痰浊渐清,正气渐复,气虚血瘀仍在,可见舌红光净无苔,多呈气

阴两虚之候。方药可选黄芪生脉散加活血药,如生地、赤芍、川芎、桃仁等。男性患者可酌加补

肾药,如左归饮、黄精、菟丝子等。也可选用血府逐瘀汤。

在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中,人参、附子、黄芪、大黄等活血化瘀方药是重要的治疗中药。临

床随证用之,可收快速及预期之效。

根据急性心肌梗塞的病情发展,研究中发现,患者的舌象演变呈规律性变化,也是他早年

系统报道的。研究认为,70%~93%的病例出现舌质紫暗或瘀斑,随病情好转,舌质暗的程度

可逐渐减轻,部分病例可恢复正常。舌苔变化循薄、腻、黄、黑为逆,由黑、黄、腻、薄为顺。薄白

苔多见于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或恢复期。薄白苔病情轻,预后较好;黄腻苔持续不退,则病情多

有恶化可能;恢复期多红绛色,无苔,以后随阴虚症状好转,逐渐转为薄白苔。

五、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简称病窦综合征)是以心率缓慢、心脑缺血症状为主的一组证候群。

中医辨证多属心脾肾阳虚、阴寒内盛、血瘀痰阻为患。陈氏抓住阳虚、阴寒内盛、血瘀痰阻为

患,抓住阳虚、脉迟为寒这一主要病机,从脏腑部位出发,提出温通心阳、温运脾阳和温补肾阳

以复脉,部分病例归于阳虚血瘀,辨证施治,并倡导在辨证选方基础上加用单味温阳散寒药以

提高心率,临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心阳不振,鼓动无力而多致血脉闭阻、心血不濡、肾阳虚衰,不能济心阳,阳气不能温布全

身,心肾阳虚,火不生土,损及脾阳。脾失温运,水湿内停,也致气滞血瘀。故其本在心脾肾阳

虚。用保元汤、右归饮、真武汤及二仙汤等加减治疗病窦综合征21例,治疗后心率提高121

次/分,P<001;并能减少快速心律失常的发作。研究还发现,用四逆汤(附子、干姜、炙甘草)

第五卷33

####

浓缩煎剂及肉桂末,有预防心性脑缺氧综合征发生的作用。

对阳虚夹瘀的患者,或是病窦日久多瘀的患者,常选附子、干姜、桂枝(肉桂)、细辛、黄芪、

人参、茯苓、麻黄、仙茅、仙灵脾、鹿茸、补骨脂加川芎、桃仁、三七、元胡,取温阳活血之意,有痰

浊可加半夏、南星。

在实验研究结合临床中发现,不少单味药能明显提高病窦综合征患者的心率,并进行了深

入研究。在辨证论治中加以与证相符的单味提高心率的药物,常可收到辨证明确,从本论治,

提高心率,快速收功之效。如附子Ⅰ号(去甲乌药碱)是附子中分离出的有效成分,用以治疗病

窦综合征缓慢性心律失常,可明显增快心率。经食道调搏观察到该药可使病窦患者的SNRT、

CSNRT、SACT缩短,窦性静止,窦房阻滞消失,并能增强窦房结自律性,改善窦房传导。西苑医

院基础室在该药的培养心肌细胞实验中还证明有β-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兴奋作用,其效应相

似于异丙肾上腺素,故临床多喜用之,无论小量大量均可获效。视阳虚程度、体质虚弱、禀赋厚

薄、证型急缓选取不同剂量。

此外,提高心率的单味药还有细辛。国内临床也作了许多观察验证,提高心率明显。其用

量也可突破传统的“细辛不过钱”之说,有的每剂含量达30克。如果对证,就不至偾事。麻黄

也可提高心率,但需用炙品,量应稍小为佳。补骨脂以温阳为主,用每片含生药14克量治疗

病窦综合征10例,平均可提高心率20次/分。淫羊藿、鹿茸可补肾阳、强壮兴奋,临床效果也

很好。

六、充血性心力衰竭

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属于中医“水肿”、“心悸”、“痰饮”、“喘证”的范畴。临床多从水、

痰、喘,肺、脾、肾调节水液代谢方面,辨证论治。陈氏根据心衰患者心悸怔仲、气短乏力、腹大

胫肿、咳喘身重等证候,认为其病机主要是心肾、肺脾气虚,痰浊、血瘀、水湿为患。治疗多依上

述病机辨治。

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心肾阳虚、心肺气虚与心衰的病理状态一致。心衰中、早期,多有心

肺气虚、心功能下降的表现,见气短乏力、自汗心悸,可选生脉散加味。生脉散具益气养阴、复

脉固脱之功效。临床观察了生脉散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效应,结果:生

脉散注射液能增加心输出量,降低体循环阻力。临床治疗心衰中、早期水肿不甚者效果较快。

若右心衰、内脏肿大、下肢浮肿、舌淡脉弱、阳虚水泛者,则选用真武汤(附子、白术、茯苓、生姜、

赤芍)加味。心肝瘀血重者可加一些活血化瘀药。

肺脾肾三脏共同调节水液代谢。心脾气虚、水湿内停者药用益气健脾利水之法。西苑医

院曾用复方北五加皮汤(北五加皮、党参、茯苓、泽泻、车前子、猪苓等)治疗心衰21例,显效10

例,有效11例;治疗前平均心率1097次/分,治疗后下降为813次/分。《内经》治疗水肿时

曾提及“开鬼门”,“洁净腑”,“去菀陈”三法。指的是用发汗治上焦、利尿治下焦、活血化瘀疏

理全身。故当心衰并肺部感染时,多选用开鬼门法,以宣肺解表,选用越婢加术汤加味。当肝

肿大、舌质紫暗、舌体瘀斑或紫绀时,则补心肾配合去菀陈法,去除血脉中陈旧郁结,即用活

血化瘀方药如桃红四物汤、当归芍药散等。这与现代医学心衰、难治性心衰用血管扩张药不谋

而合。临床对于久病瘀滞、心衰难以纠正者,选用补心肾、利水兼活血化瘀之法治疗,可以取得

第五卷34

####

疗效。药用附子、人参、黄芪、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车前子、赤芍、川芎、桃仁、大黄、当归、防

己、枳实、桂枝等。

辨证论治加特效方药是中医提高临床疗效之一途。心衰时应用一些单味药也有效果。如

强心甙类的强心灵、福寿草、羚兰、北五加皮、葶苈子、蟾酥;非强心甙类的正性肌力药有附子、

枳实等,临床都可在辨证方中加用或单味应用。如附子,有明显的增加心肌收缩力和提高排血

量,可使周围血管扩张,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但用提纯的附子Ⅰ号则有增快心率之虞。枳实临

床观察及药理研究认为具有强心、升压、利尿的作用,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脏泵血功能,

增加心脑肾血流量,配合于大队利尿药中应用临床效果较好。

七、休 克

休克属于中医“厥证”、“脱证”的范畴。历代厥证论述名目繁多,但寒厥热厥是临床多见之

证。《伤寒论》说:“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厥冷者是也。”所以,多数研究

认为,“厥证”与现代医学冷休克近似。“脱证”则似与现代医学暖休克近似。对于心源性休克,

陈氏主要是从益气复脉、回阳救逆两方面救治。倡导中医现代化,应用中药静脉制剂,以适应

临床急症快速有效的要求。

益气复脉法适用于多数的心源性休克患者。主要方药为生脉散注射液(红参、麦冬、五味

子),它具有升高血压、止汗强心的作用。对临床表现为心音低钝、脉搏细弱、四肢厥冷、皮肤粘

膜青紫的患者为合适。对于轻、中度休克患者,单用生脉散静脉滴注即有效;重度可以合并应

用回阳救逆或配合西药,更易发挥协同效应。北京地区冠心病协作组对604例急性心肌梗寒

(其中伴心源性休克者103例)患者,单用升压西药治疗者的病死率为52%;生脉散注射液与升

压西药治疗者的病死率为52%;生脉散注射液与升压药合用者的病死率为25%。说明生脉散

在治疗休克中的疗效是肯定的。它的主要作用是对心脏具有正性肌力作用,可改善心肌供血,

调整心肌代谢,提高耐缺氧能力,调节血压,改善微循环,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这些作用都能

针对休克时的病理状态而施。

回阳救逆法适用于休克表现为遍体冷汗、四肢厥冷、气息微弱、精神恍惚、脉微欲绝之危

证。常用是参附注射液(红参、附子)、四逆汤注射液(附子、干姜、炙甘草)。临床观察发现,用

参附注射液后,一般在用药后1~2小时可以四肢转温,紫绀减轻或消失,心率减慢。参附汤为

中医传统救急方药,意在回阳救逆。现代研究证明,该方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排血量,

降低外周阻力的作用,是为最好的诠释。

休克是危急重症,病死率高,涉及了血液动力学、代谢、凝血机制及内脏功能障碍等多种因

素。作为中医临床急症治疗,类似生脉散、参附汤的静脉制剂应不断推出。中药的现代化、静

脉制剂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可以使中医治疗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八、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多属于中医“心悸”、“怔忡”范畴,多因感染病毒引起,因外邪而致心悸。陈

氏在治疗上多用清热解毒、养心安神和益气复脉之法,加用具有针对性治疗作用的中药。

第五卷35

####

  心肌炎急性期多为病毒感染而损伤心肌,出现高热、咽痛、心悸、心烦、急躁、尿黄、脉疾数、

舌尖红、苔黄等热象。治以清热解毒,佐以养阴。方药如银花、连翘、板蓝根、苏叶、黄连、知母、

麦冬、玄参、大青叶、牛蒡子、甘草等。此期重在祛邪外出,养阴药不宜太多;有气虚、体虚者可

酌加补气药沙参、黄芪,但量不宜过大。若脉疾数较重,则加用一些减慢心率的药物如柏子仁、

玉竹、石斛、灵芝等。

温邪阳毒最易灼伤心阴,病情胶着,迁延不愈,心肌病变加重,而心脏功能日益低下,心阴

受损,变生多证,主要表现为心神不宁、心悸怔忡、气短乏力,治以补养心气、养心安神,常用天

王补心丹加减,药如柏子仁、麦冬、天冬、当归、生地、远志、沙参、丹参、玄参、桔梗、五味子、桂

枝、龙骨、牡蛎、黄芪等。还可加1~2味清热解毒药如板蓝根、大青叶,有预防再感染及继续清

除病毒之效。

心肌炎迁延不愈,或病毒一开始即损伤心肌较重,心悸怔忡尤重,出现心律失常,如频发性

室性早搏、窦性心动过速等,临床见心悸、心跳不宁、气短面白、头晕乏力、脉疾数或结代,多用

益气复脉、镇心安神之法。方可选炙甘草汤加味,药如炙甘草、生地、桂枝、生姜、麦冬、大枣、麻

子仁、阿胶、党参,还可加黄芪、郁金、元胡、龙骨、牡蛎、苦参等。在心肌炎的治疗中,辨证施用

是主导,加入针对性的有效单味药物也是临床常用之法。如针对病毒感染可加入银花、连翘、

大青叶、板蓝根、鱼腥草、蒲公英、茵陈、贯仲、射干、黄芩、紫花地丁、鹅不食草等;强心益气可加

入人参、沙参、黄芪、附子、五味子、麦冬、熟地、北五加皮;提高心率可用附子、麻黄、淫羊藿、鹿

茸等;心律不齐可加入生地、桂枝、柴胡、炙甘草、人参等。在辨证论治复方中加入有效单味药

物,可收预期之效。

名案评析

一、右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气血瘀滞证)案

Anderson,女,64岁,美籍白种人,1986年3月12日初诊。主诉:发作性左臂麻木伴短暂性

视力丧失4个月。1985年12月开始,阵发性左臂麻木、无力伴短暂性部分视力缺损(管状视

野)。每次发作历时数分钟,每周发作2~3次。间见发音困难,但意识清楚。有肠胀气、软便

或泄泻,夜尿每2小时一次。1967年行子宫切除术后患有骨质疏松症。

舌象:舌体胖、略暗,具齿印及薄白苔。脉诊:沉弦迟(56~60次/分)。多普勒超声

(DopplerUltrasound)检查:1985年12月24日示右颈总动脉有中等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管腔狭窄达30%~50%。1986年8月5日第二次检查进一步证实,在右颈总动脉交叉处狭窄

达50%~60%。实验室检查:血总胆固醇26mg%,甘油三酯133mg%。西医诊断:右颈总动脉

粥样硬化性狭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医辨证诊断:脾肾气虚血瘀致脉痹。

治法:补益脾肾,佐以活血祛瘀。处方:以异功散、丹参饮及桑螵蛸散合方化裁。党参、茯

苓、白术、桑螵蛸、覆盆子、丹参各10克,杜仲、桑枝各15克,陈皮、枳壳、甘草各6克。每1~2

第五卷36

####

日1剂,共5个月。

1986年8月13日复诊:患者消化功能明显改善,大便成形。多普勒超声复查右颈总动脉

病变无改善。鉴于脾气已健,当增加活血药物以利行瘀。处方:党参、丹参、赤芍、郁金、白芍各

10克,何首乌、决明子、桑寄生各12克,鸡血藤、杜仲各15克,甘草6克。每1~2日1剂。共8

个月。

1987年4月14日复诊:左臂麻木发作明显减少(5~6周1次),夜尿次数减少(1~2次),

消化功能进一步好转。患者精神忧郁伴有心悸。脉象如前,舌质暗红。治法:活血养阴安神。

处方:丹参、白芍、酸枣仁、五味子各12克,鸡血藤10克、炙甘草6克。每1~2天1剂。共7个

月。

1987年11月12日复诊:肢体麻木及部分视力障碍发作停止达半年。夜尿频繁也获改善

(1~2次)。消化功能保持良好。多普勒超声复查两次均示右颈总动脉血流通畅。颈动脉波

形扫描亦示正常。血总胆固醇降至156mg%。舌质已不呈晦暗。

[评析]①本例患者证候及舌脉所见,均示有较典型之脾肾气虚及血瘀证,故在20个月的

治疗过程中,先后应用益气活血佐以养阴安神等治法,取得较好的效果。近年来的研究工作表

明,根据中医“气为血帅”及“气行血行”等传统理论设计的实验,显示应用益气活血药物或方

剂,可使家兔或大鼠等实验动物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明显减轻或消退。②本例患者治疗后右

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表现完全消失,疗效可靠。表明中医药治疗此

类疾病有一定前景,值得扩大验证。内科治疗修复的机理,有的认为是斑块上出现覆盖上皮的

再生,过度的细胞增殖受抑制,其细胞数和脂质含量减少,粘多糖成分改变,致难溶性蛋白及钙

化和损坏范围减少。但消退后是否可能再进展,是否可能发生诸如溃疡或附壁血栓等并发症,

都值得进一步观察研究(本例与DrJeanYu共同进行临床观察总结)。

二、艾滋病(温毒证)案

GH,美籍白种人,男,38岁,病历号339。住加利福尼亚州Ventura城。1986年5月7日就

诊。主诉:疲劳、厌食、慢性腹泻已8月余。全身淋巴结逐步肿大3~4年。就诊前未经任何系

统治疗。慢性腹泻,1天3~4次不等,水样,有食物残渣,具酸臭味,但无粘液及脓血,大便常

规检查无异常发现。患者体质衰弱,无法坚持日常工作。自感咽痛喉肿,从不间断,经常感冒。

全身热感(测体温正常),口干渴,情志沮丧,并有自卑感、忧郁及自杀意向。既往史:患者于

1974~1984年的10年中曾在某酒吧当调酒员,当时曾与20余名男性健康青年有过同性恋史,

1981~1982年间,性生活十分杂乱而频繁;这一批青年人年龄均在25~26岁左右,先后于1982

年前后出现疲劳无力、淋巴结肿大,慢性腹泻等症状,并在4~5年内相继死亡。患者于1984

年5~6月间经当地医生检查,其HTLV-Ⅲ(HumanT-celllymphotropicvirustypeⅢ,即人类亲

T淋巴细胞病毒Ⅲ型抗体实验)两次均呈阳性,确诊罹患艾滋病,并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先

后曾就诊于某大学及医院,均告以无特殊治疗方法。

体格检查:神疲憔悴,面容萎黄,两眉紧锁,似有难言之苦衷,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略大,

颌下、胸锁乳突肌后、腋下及腹股沟等处淋巴结普遍肿大,大小不等,无明显压痛,可以活动,肝

在右季肋下2cm,脾可触及。心肺阴性,神经系统未引出病理反射。

第五卷37

####

  实验室检查:HTLV-Ⅲ(+),血常规正常。白蛋白42g%,球蛋白28g%,白蛋白∶球蛋白

=15,谷草转氨酶136u/L(正常值0~4u/L),谷丙转氨酶268u/L(正常值0~45u/L)。凝血酶

原时间1525(正常值11~143sec),凝血酶原活动度43%(正常值70%~100%),其余22项血

液生化检查尚属正常范围。

舌诊:舌质红、娇嫩,中有纵形裂纹,舌尖边红,并有小点刺凸起。舌苔薄黄腻,舌根苔黄

厚。舌尖剥脱上皮培养呈念珠菌阳性。

脉诊:脉数(90次/分以上),弦滑。

西医诊断:艾滋病。

中医诊断:素体脾虚湿侵,复因温毒内侵,蕴蓄浊湿热毒,病位兼及气分、血分。诊为温毒

证。

治疗经过:前后可分为三个阶段。1986年5月至1986年8月为第一阶段。治疗原则为

清热凉血,祛湿解毒,方用王孟英《温热经纬》之甘露消毒丹为主方化裁,随症加减应用,先后加

用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牡丹皮、栀子等清热解毒凉血药,并佐以

导滞消食之麦芽、山楂等。患者每周煎服上述中药4~5剂,每日分3次服。持续治疗4个月,

主观症状好转,精力体力均有进步。大便由稀变为成形或软便,食欲好转,可以正常进食,并开

始半日工作。但情绪波动很大,究其原因,皆是受往日病友相继去世消息的影响。经上一阶段

治疗后,患者舌质由红转为淡红,舌体胖大,有齿印,湿润,中有裂痕,苔薄白。脉弦滑但已不数

(64~72次/分)。1986年10月15日复查肝功能,谷草转氨酶降为91u/L,谷丙转氨酶降为

182u/L。一般体征虽无重大变化,但患者对继续服用中药很有信心。鉴于此时患者温毒之邪

已挫,浊湿之象已衰,唯气阴两虚症状仍很明显。故第二阶段改用生脉散补元气益阴津,并另

佐加滋阴生津之品,诸如元参、生地、女贞子、旱莲草等治疗,患者体力渐恢复近正常,食欲好,

无腹泻。1987年3月4日,复查肝功能,谷草转氨酶为73u/L,谷丙转氨酶为169u/L,血白蛋

白45g/ml,球蛋白25g/ml,白蛋白∶球蛋白=18,血甘油三酯由初诊的146mg/ml降

至91mg/ml,VLDL由28mg/ml降至18mg/ml,但病情仍有波动。1987年5月5日再次于

右侧腰部(T12-L1)皮肤出现带状疱疹(据患者称1985年曾在右三叉神经区有过一次带状疱

疹),局部大量水疱,疼痛,并有发热,乃改黄连、大青叶、紫草、牡丹皮等清热凉血之剂治疗,2

周后,患者全部疱疹消退结痂,疼痛缓解。此外,患者前臂内侧皮肤曾两次出现散在针头大小

红点(当时血管脆性试验阳性),经对症治疗后迅速消失,未再出现。自1987年6月以来,患者

已进入某职业学校全日制学习。当时复诊:舌质胖大,湿润,色淡白,脉沉细滑。患者尚有心

悸、眼花、头晕之感,遂试进扶正之剂,以归脾汤为主方重用黄芪治疗。服药2周后,患者主观

感觉有明显进步,心悸改善,可以熟睡,认为“此方效果出乎意外之好”,要求继续服用。故第三

阶段以归脾汤为基本方,加菟丝子、仙灵脾、女贞子等补肾阳、滋肾阴的药物交替使用,旨在补

益心、脾、肾三脏,提高机体的体液及细胞免疫功能。至1987年9月末,患者情况仍然稳定,自

诉已有数月未罹患感冒,咽喉部不再肿痛,体力及食欲均尚好,检查辅助性T细胞为91/mm

近两周,因其最后一位病友死于艾滋病并发肺炎,使患者精神又为之紧张,情志忧郁,并感疲劳

乏力。至目前为止,本例是同期患者中最后一位幸存者,中药对稳定病情有一定的作用,12月

随诊病情稳定。

随访:此后,宗以上三个阶段处方,化裁应用,坚持至今。1990年10月复查辅助性T淋巴

第五卷38

####

细胞102/mm

,抑制性T淋巴细胞237/mm

,T4/T8=043,虽仍很低,但病状基本稳定,可以自

理生活。

[评析]据文献报告,美国72%的艾滋病患者为同性恋者,其中90%年龄在35岁左右,其

中97%为男性,大多数为白种人。艾滋病的症状常表现为慢性淋巴腺病(GayLymphnodesyn

drome),无原因的疲劳无力,体重减轻,发热,血小板、白细胞减少,HTLV-Ⅲ阳性为确诊的血

清学实验。结合本例患者的生活史、病史、症状及体征等情况,其艾滋病诊断当属无疑。本病

例系从中医学的理论诊治,本为脾肾阳虚,标为温毒湿浊内侵,为本虚标实的温毒证,治疗法则

应以清热解毒、祛湿凉血为先,继进益肾健脾养心的固本疗法。本例临床治疗证明有一定疗

效。但对血清学HTLV-Ⅲ阳性是否能有影响,尚待更为长期和系统的观察。

中国及日本学者曾在有关免疫学的大量临床及实验研究中,证实确实具有影响人类体液

及细胞免疫反应的中药有黄芪、人参、女贞子、党参、刺五加、仙茅、菟丝子、山萸肉、白花蛇舌

草、薏苡仁等,其中黄芪内服可明显提高患者细胞诱生干扰素的能力,人参总甙可增强抗原的

特异性反应,仙茅、菟丝子、锁阳还可促进抗体形成提前。同时还证明若干补益、滋阴、清热解

毒和活血化瘀中药具有增强细胞免疫功能作用,包括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复方当归补

血汤也有类似作用。经实验证明,能增加T细胞比值的中药有人参、黄芪、灵芝、银耳多糖、黄

精等,对这些中药的有效成分的研究,也已有不少进展。已知艾滋病患者辅助性T细胞与抑制

性T细胞之间失却应有的免疫平衡状态,其比值由健康人的18降至11或更低,辅助性T细

胞总数甚至可降至50/mm

或20/mm

以下(正常值为>400/mm

),中医药如能对艾滋病的治

疗收到一定的效果,是令人兴奋的。

艾滋病患者由于自由基的积累,损害细胞,对遗传学特性及生殖系统也可产生影响,甚至

成为艾滋病并发肿瘤(如Kaposi’s肉芽肿)的原因,所以应当研究应用自由基净化剂治疗本病。

美国已有应用大剂量维生素C(60~70g/24h)治疗本病者。中国在研究中药及有关复方具有清

除自由基作用方面也有若干发现,酸枣仁、女贞子、枸杞子、补骨脂及漏芦等就具有这一作用。

有些补肾复方在临床上也证明具有降低老年肾虚患者血浆脂质过氧化物水平的效应,似都值

得选择应用于本病的临床实际。

美国当前治疗艾滋病患者以应用AZT等为主,治疗费用相当惊人。中医药治疗本病费用

明显低廉,且无副作用,自有其优越性。当然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效果,尚需进

行大量的临床和实践研究工作(本例与DrJeanYu共同进行临床观察总结)。

三、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心悸)案

黄某,51岁,男,汉族,已婚,技术员。1978年4月20日住院。

主诉:心慌、气短、胸闷反复发作9个月,加剧3天。

现病史:自述“脉律不齐”已逾12年,未予治疗。至1977年7月16日因劳累而突感心慌、

气短、胸闷,医院就诊,当时查血压208/143kPa,心电图示:“窦房阻滞、频发房

性早搏”(经我们查阅心电图属实)。用心得安、强心甙、复方硝酸甘油、潘生丁以及愈风心片等

治疗,病情无明显缓解,并反复发作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心房率在房速发作时达170~180次

第五卷39

####

/分。近3天来心慌、气短、胸闷加重,终日惶惶不安,激动或活动后尤甚。于1978年4月20日

收入院治疗。

体检及有关检查:体温365℃,脉搏78次/分,不齐,血压156/104~195/130kPa,心律

不齐,心率86次/分,心界不大,心音正常,A2>P2,肺(-),肝脾未扪及。心电图示:窦性心律,

多发性房性早搏,频发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心房率150次/分左右。胸部X线片:两下

肺野纹理增重,左上肺可见陈旧性结核性钙化灶,主动脉弓屈曲。化验检查:血脂:β-脂蛋白

比浊330mg%、三酸甘油酯139mg%;血流变学检查:血栓长度12mm、干重5mg,全血粘度比

676,血浆粘度比172,红细胞电泳17′40″;肝功能异常。超声心动图正常。

舌象:舌质暗,苔薄白。

脉象:促脉,结代脉及弱脉交替。

西医诊断: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阵发性房性快速性心率失常。结合既往明显窦房传

导阻滞情况,考虑有窦房结功能不全。

中医诊断:心悸,气阴两虚夹血瘀。

治疗:益气,养阴,活血,安神法。

治疗经过:入院后经用益气养阴法、养阴活血安神法、养阴清热安神法以及心得宁90mg/d

治疗,症状改善不大,每天短阵房性心动过速仍然频发,不可胜数,在卧床情况下,犹不时发作。

血流变学检查:血栓长度11mm、干重6mg,全血粘度比653,血浆粘度比190,红细胞电泳29′

25″。按“血脉瘀阻”论治,于5月4日及22日先后以冠心Ⅱ号(丹参、赤芍、川芎、红花、降香)10

克+5%葡萄糖液250ml静脉点滴,计两个疗程(20天),6月2日结束。点滴后症状稍有改善,

但心律不齐犹存,仍心悸(夜间尤甚),胸闷胸痛,舌苔薄白、质暗,脉弦、促、结代交替。分析病

情,证属肝失疏泄,气滞血瘀,血不养心,心神不宁,取调肝理气活血宁心法。药用:川芎12克,

赤芍12克,合欢皮12克,柏子仁9克,珍珠母24克,夜交藤30克,丹参30克,羌活12克,水煎

服,1日2次。2剂后,心律失常消失。6月8日心得宁减量为45mg/d。此后,除6月10日出现

偶发房性早搏(15次/10分)外,每日多次听诊及心电图检查,均属正常心律。守上方继续服用

40余天,心律仍正常,未再出现房性早搏或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血压亦正常。因有胸闷,曾

于6月12日始,相继在原方基础上加薤白18克,肉桂6克,瓜蒌18克以宽胸通阳,加药后胸闷

消失。6月24日遥测心电图连续监测2小时,示正常心律,无异常发现。心得宁于6月26日

停用。以后多次间断心电图遥测,均正常,乃于7月18日出院。出院时化验检查,血脂:β-脂

蛋白比浊490mg%,三酸甘油酯1825mg%;血流变学检查:血栓长度9mm,干重3mg,全血粘度

比622,血浆粘度比186,红细胞电泳24′2″。

[评析]这病例主要是因为频繁发作房性心动过速入院,在卧床情况下也不断有短暂发作,

病情较重。入院前曾用多种中西药治疗,包括心得宁135mg/d,每日仍有发作。入院后经中医

辨证论治,尤其是6月2日辨证处方后,收效显著,心律失常消失。心电图正常,持续40余天,

直至出院未复发,效果较为肯定。

本病例的治疗主要特点为应用了活血化瘀治法。中医认为“心在体为脉”、“心主血脉”,因

而心律失常、脉律不齐,可以从“瘀血”论治。本例有一定程度的血瘀情况,故适合于用活血药。

方中活血药强,故古人有“萱草解郁、合欢蠲忿”之说。

本病例有频繁发作的短阵房速,但无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所以不是过渡型(中间型)房性

第五卷40

####

心律失常。其房性早搏虽多,但不是多源性的,预后较好。

心律失常的治疗,难度较大。可从中医理论角度研究探讨这方面的治法,也可以从药物性

能上探索。平肝熄风药、搜风药可以研究,也可以从心脏电生理学角度进行探讨,如大剂量当

归,其电生理效应类似奎尼丁,很有意思。含强心甙的中药及有降压作用的若干中药,对心律

失常也有一定作用。总之,按中医理法方药研究治疗心律失常是一条较好的途径,我们应该一

个病例一个病例地进行总结,逐步积累经验,异中求同,找出规律。

医论医话

一、阴阳二元调节随想

在日新月异的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中国传统医学的成长无疑是一大奇迹。它和以科

学型为标志的西方医学有很大不同,是以思辩型或伦理型为重要特征而富有顽强生命力屹立

于科学界的。传统中医学术中的理论精华当然不是从天而降的,它是在中国传统大文化土壤

里经过实践的洗礼而成长的,作为人体二元调节理论的阴阳动态平衡论,现在已成为国内外不

少学者接受的观点了。它以至于在著名的英文韦氏字典(Webster’s Dictionary)中也堂而皇之

收入阴和阳即yin和yang这一对辞条。看来,这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影响西,而不是西影响中

了,这和气(qi)及太极(taiji,前作taichi)的状况相类似。

中医传统阴阳理论是和“天人相应”即大宇宙(寰宇)和小宇宙(人身)相关的理论联系在一

起的。有人认为这种思维源于易学,因为《易经·系辞上传》载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然后更

有四象和八卦的衍生。对于阳爻“—”及阴爻“--”这一对象形,郭沫若先生在《中国古代社会

研究》一书中明确认为这是象征雌雄、天地及阴阳的意思。但也有的学者认为传统中医学学术

中的阴阳理论与易经无关。不管怎么说,中国传统医学强调在诊断、治疗、预防及养生中都要

注重以阴阳和谐,功能调节思维为指导,和西方医学强调的更为直接的因果论思维大为不同。

不论称“太极图”也好,称“无极图”也好,称“阴阳鱼”也好,古典太极图的阴阳共处、相抱、

相互联系、相反相成、相互为根及相互渗透的观点都是至为明确的。所以传统医学治疗学上便

有“治阳顾阴”和“治阴顾阳”之说,阳虚证用助阳药太过会伤阴;阴虚证用滋阴药太过会损阳,

这是客观存在的明白无误的现象。

我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家,已故的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邝安教授,在

60年代首先在实验动物身上用挖空动物肾上腺皮质方法和结扎肾动脉方法分别造成类似临

床阳虚和阴虚的模型,分别用肉桂、附子助阳药和六味地黄滋阴药得以反证,开创了“实验中医

学”的科学新时代,功不可泯;可惜邝老在“文化大革命”浩劫时期颈脖上却被挂上“阴阳先生”

黑牌,横加批斗,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知。70年代开始,国外学者在不同侧面证明阴阳学

说的科学性,1973年美国生物化学家Goldberg认为环核苷酸珠双向调节可能可以解释阴阳学

说的现象;1979年日本学者高岛文一指出,四肢的外侧面是交感神经占优势,四肢的内侧面是

第五卷41

####

副交感神经占优势,有的日本临床家还以内窥镜胃粘膜色泽所见区别阳证阴证。而实际上人

体中阴阳动态平衡的生理生化现象比比皆是,远不止这些,例如女性体内有男性激素,男性体

内有女性激素;神经系统功能和内分泌调节昼(阳)夜(阴)节律变化规律等等,都甚具说服力。

以交泰丸命名的著名医方,对于神经衰弱病失眠效果很好,其理论实乃调节阴阳,方中仅二味

药,以黄连清心火,以肉桂补下元,起到“水火既济”的功用。传统中医学说中的这一富有魅力

的理论,既有文化价值,更有指导防治疾病的应用价值;养生学中有一句名言“动胜寒,静胜

躁”,实际也是这个道理。

陈立夫先生说中医学术理论有“致广大”的特色,而西方医学则有“尺精微”的特点,尺长寸

短,各有优势,所以,他主张“中西一元化”,加以发扬光大,这是一种“向后看是为了向前走”的

理论。我近四年先后访问韩国三次,每次都对韩国国旗的太极标志和八卦中的四卦(乾坤离

坎)标志很有感触,多次请教韩方朋友;我的一位来自韩国的博士研究生尹太英医师,他在汉城

和我共同参加中韩传统医学研讨会后对我说,这国旗表达了尊重传统文化精神,表达了运动发

展的信念,表达了安泰与平衡的思想,富有哲理,我以为这个解说不神秘,却较切合实际。至于

在剑桥李约瑟研究所看到的在红砖围墙上嵌有的太极阴阳图像,我想毫无疑问地是主人对东

方文化传统的向往了。

二、小议西洋参

西洋参又称花旗参和洋参,原产于加拿大和美国,故又有美洲人参之称。此物自1716年

清代海禁方开之际传入中土,现在已是我国家喻户晓的补益强壮药品或高级保健品了。我们

在诊疗和咨询经历中,当不难注意到,人们或为康复,或为健身,或为补虚,日进3克或6克者,

可谓不一而足,很是多见,其效验是肯定的,但滥用或盲目崇尚者亦有之。

西洋参的大名见于本草学专著者,首推1757年吴仪洛所著的《本草从新》和1765年赵学

敏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我往年在读清代宫廷原始医药档案时,看到西太后也常应用西洋

参以疗疾和补益,光绪二十一年前后,西太后有慢性腹泻之苦,太医用方认为补气和理气药不

宜过于燥烈为当,常西洋参、党参在一张处方中同用;外感时有时需用些人参时,也每改用西洋

参;咽燥口干、口渴胃热用人参白虎汤时,也以西洋参代替人参;说明西洋参和人参的性能确实

有同却也有异。

当然西洋参之所以为大家所喜用习用,这和该品具有“养阴生津,除烦降火”作用有关。现

代科学研究还表明,西洋参所含人参皂甙则较少或缺如,故兴奋和强壮作用不及人参(包括我

国东北人参和朝鲜的高丽参)。我曾用核听诊器方法观察到东北人参在改善心力衰竭病人射

血分数方面似较西洋参为上,所以通常应用应有所不同;西洋参适于气阴两虚或阴虚有火者,

长期应用每日以3克为宜,如此服则可以无明显副反应。反之,剂量过大,可能会有上火或烦

躁的情况。过去《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有过这方面类似的报道。现有研究提示中国东

北人参对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效果很好,适于强壮应用。至于持“一参能除百病”的见解,

我看是片面的。

西洋参也有“山参”和“种参”(园参)之分,但现今“山参”已久不进口,所见均为“种参”。现

今西洋参也有伪品,主要是以我国人参加工的生晒参在广州等口岸改换包装与商标倒流入内

第五卷42

####

地市场,甚具讥讽意味,这当然与国人不正常的崇洋心理状态及价格差异有关。伪品中还有以

桔梗、紫茉莉等偷梁换柱者,应注意手感沉重而横纹清晰者为真品。中国应当自强,应当恢复

自己人参的商品价值和地位。国产的西洋参几年前也已问世,应深入研究其化学成分及功效

之同异,以期推广应用。

三、西洋人服中药疗疾

在一片“回归自然”的呼声中,一些西洋人服用中成药甚至汤药治病,已是相当多见的了。

虽然“苦口”,但却为“良药”;何况现在确有不少疾病是西方医学所束手乏策或效果并不理想

的。

其实,西洋人用中成药治病或饮用汤药治病远不止今日始。曩昔我在披阅中外邦交史和

文化交流史时,也偶可见到古代来华的外国使节或来员在中国应用中医药治病者。清宫现存

之原始医药档案中,就有若干这方面的真实记录。如来华的清内廷工作之意大利画家、耶稣会

士郎士宁(GiuseppeCastiglione)于乾隆十年患“暑热外感”,医院右院判(院长)、著名太

医刘裕铎(与吴谦同任《医宗金鉴》总编纂官)为其诊治,以“疏攻暑热,清热解毒”为法则,处方

香薷饮及荆防败毒散合方化裁治疗,表证得解后,因体质仍弱,乃又以金匮肾气丸培补缓调,其

时郎士宁已近花甲之年。这是一则有理有法有效的甚具特色的案例。郎士宁其人,我想很多

人都会了解或听说过其有关传闻。此人为意大利画家,27岁时,即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来

华,专以绘画供奉内廷,经康、雍、乾三朝。其画多参西法而施以中国之技术,可谓亦中亦西,中

西合璧,声名甚著,曾绘有油画“香妃像”,名噪一时。我国故宫博物院现仍有郎士宁之原作,

1993及1994年我三次访台,在台湾故宫博物院也见到了其大如故宫宫门之巨幅画卷,其运笔

赋彩,丹青绝技,融会中西,观此类画卷,实是一种绝妙之享受。传闻乾隆皇帝曾数次亲临其

侧,观其作画,78岁时逝于北京,葬于阜成门外。

另一在清内廷工作之法国传教士张成(P.JeanFramcoisCerbillon),于乾隆十二年亦曾因“中

气不足”、“肚腹溏泻”、“形气疲弱”之证,由当时太医陈止敬、李德晟和王凤翔会诊共商治疗之

方法,处方以归芍异功汤合云林润身丸养血补气,调理脾肺。归芍异功汤为今人所仍用,云林

润身丸乃旧时之成药。此医药档案真品现仍珍藏。

东西方文化的沟通,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必然结果。同样,从现在所保存的清宫医药档

案中,吾人尚可看到康熙、光绪等皇帝请西医诊病而服西药的脉案纪录。毕竟是病患,效验和

解除痛苦为先,有好的办法,都可以选用。

50年代中期,我和著名中医学家原全国政协委员冉雪峰及王易门同在中国中医研究院高

干外宾治疗室应诊,当时我们曾诊治了数以百计的前苏联来华工作的专家,《冉雪峰医案集》中

所载之若干前苏联患者验案,我均是见证人。王易门老中医针药并长,更为病者所喜爱。目下

的西方人,由于职业、经济的竞争和生活节奏的紧张,“疲劳症”(tiredness,exhaustedorlowener

gy)很多,他们之中不少人要求应用以“整体疗法”见长之中医药疗法。我在美国参加一些会

诊,确实见到经应用中药而确实获效者,例如妇女更年期“热冲”(hotflush)症状,有誉牛黄清

心丸之效果为“金球”(goldball)者。不过他们不愿意在汤药中见到太苦的药或虫类药,如全

蝎、僵蚕、龟板、鳖甲、地龙、桑螵蛸、乳香、没药及琥珀等。此外,由于出差、旅游等诸多原因,汤

第五卷43

####

药饮片在携带应用上仍有诸多不便,饮片出口创汇也处低谷,所以中药汤剂改革势在必行,当

引起当局重视,加强研究,否则很难进一步走向国际。当然,我们传统应用上还是愿意用汤药

的,包括我本人在内,也是如此,因为它既便于随证加减,又有较好的效果,所以,在发展“科学

中药”(如颗粒剂以及各类新剂型的改进应用等)的同时,不防“迎新不弃旧”,兼收并蓄,以适应

国际市场的需求,提高我国传统医药在国外的竞争能力,因为科学化和国际化常常是分不开

的,是联在一起的。

四、北京大山楂丸

北京传统的古方大山楂丸,是一种卓有疗效之消食导滞健胃药品,既往我每用于慢性肝炎

和肝硬化病人之食欲缺失者,由于其色泽气味均佳,故无“苦口”之虞,病家可以嚼食无妨。此

方由山楂、六神曲(炒)、麦芽(炒)组成,已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老少咸宜,更无乌梅收

涩之嫌。因山楂消肉食,神曲消谷食,麦芽消面食,故甚得配伍之妙,被誉为“三仙”。朱丹溪名

方“保和丸”中亦囊括山楂、神曲“二仙”及莱服子。当然进食太多太久也不好,盖可能有所谓

“戕脾胃生发之气”或“伤牙”之犯,一般食后服用为好。

山楂一作山查,为蔷薇科植物山里红、山楂或野山楂之果实,前两种习称“北山楂”,主产于

辽、冀、鲁、豫;后一种习称“南山楂”,主产于川、滇、江、浙。我国古籍《尔雅·释草篇》、《山海

经》、《唐本草》、《本草纲目》及《随息居饮食谱》等均有载述。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更有“伦父

馈山楂”的名句,对其甜酸味曾有品评。现时社会上“山楂果茶”风靡一时,良莠不齐,据我了

解,有的厂家条件简陋,产品带菌而不卫生,应建立产品出厂后的抽检监督制度,以保证消费者

之安全。

山楂入药,有生山楂、炒山楂、焦山楂或山楂炭之分。生者活血消瘀,长于疗妇女经痛及闭

经;炒者及焦者消食积为上。山楂果及山楂叶均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如山楂酸及槲皮素等,故

缺血性心脏病可用,既往多用山楂果,我院曾研制楂叶制剂为改善心肌缺血之品,扩大了山楂

资源的应用。

由山楂制成之冰糖葫芦,为首都北京风味佳品,所谓“三尺动摇风欲折,葫芦一半蘸冰糖”,

十分肖妙地道出了其神韵。考此物在我国历史已甚久远,宋之“蜜弹儿”及明之“糖堆儿”即此

物。清《帝京岁时纪胜》还另载述金糕或山楂糕等山楂制品,驰名海内外。嘉庆朝曾有名句赞

曰“南楂不与北楂同,炒制金糕数汇丰(老铺),色如胭脂甜如蜜,解醒消食有兼功”,可见其深入

人心。山楂食品当然还有酱、罐头、软糖、酒及香肠等等,品类繁多。

清代宫廷原始医药档案中,溥仪脉案档案有10余册,直至宣统九年(辛亥革命后,根据协

议,允许清帝宣统沿用年号于紫禁城内),其中载录服用大山楂丸及焦三仙者甚多。我于1981

年曾持此类脉案征询李淑贤女士看法,彼认为这些原始脉案纪录与溥仪身体素质十分吻合,溥

仪平素最易患感冒和消化不良症,并称:“我与他共同生活的岁月里,几乎隔不几日即感冒伤食

一次,溥仪本人由于常年有病,平日颇留心医药,每日三餐后都需进大山楂丸,日日如此,从不

间断。溥仪早晨爱进豆浆油饼,食后也服大山楂丸。”以上这些,当然是有案可查的,是明白确

凿的。溥医院诊病,与先师岳美中教授晤谈最多,溥仪本人知医,亦能开出

中药方来,有理有法有方有药。至于相传唐玄宗宠妃杨玉环因消化不良,不思饮食,经每日山

第五卷44

####

楂(棠球子)十枚煎服不半月而愈者,姑妄听之无妨。

五、乾隆皇帝与补益药

乾隆皇帝是夏商周以来200多名帝王中之寿命最长者,终年89岁。因而有关乾隆的健身

方法及所用过的补益药物,便自然地成为平民百姓们所乐于   跟随岳老难以忘怀的事情很多。记得1961年10月,我有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随同岳老

及我国著名的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先驱者梁漱溟先生,同去福建厦门参加“中医辨证论治学术

研讨会”。会前我问岳老:“我们是否该准备一篇学术报告论文?”岳老用浓重的唐山口音不假

思索地便说:“中!”随后,他就用了半天的时间向我讲述他对辨证论治这一中医学术的重要命

题,以表达他的见解。他说张仲景是主张专病专方与辨证论治结合的,《伤寒论》很鲜明地昭示

后人以某方“主之”,即为专病用专方。某病证“可与”或“宜”某方,是在辨证之下随宜治之之

意。指出《金匮要略》更以专病专证成篇,题亦揭示出“辨病脉证治”,如百合病之主以百合剂,

黄疸病之主以茵陈、矾石剂,热痢之主以黄连剂,胸痹之主以瓜蒌薤白剂等,都是有论有法有

方。在专方专药中再随证加减,以应常中之变,如大法中之异法,所以,小柴胡汤之应用有七种

加减法,理中汤之应用有八种加减法,十分实际。告诉我要按照这一思路整理成文,该篇论文

岳老在厦门报告阐发之后,于以后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岳美中论医集》中作为第一

篇论著收载。岳老的这些学术思想,对于我日后的学业影响甚大。在这次大会上,梁漱溟教授

从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的角度谈继承发展中医药学术的看法,有条有理,逻辑性强,出口成章,真

不愧是一代大师。稍曾涉猎近代文化思想及其背景的研究的人都会理解到,在探讨中国社会

变革及其学术发展经验方面,一条贯穿始终的主轴便是从东西方文化思想比较中去获得启蒙,

梁先生就是强调东西方学术间之互为补益的关系的。梁先生与毛泽东主席同年,当年曾共事

于北京大学,那时梁先生便已受聘北大教授,主讲内容就是东西方文化比较观。梁先生素食,

我随他在厦门南普陀寺及杭州全素斋等品受了不少高级素食菜点,对于我当时还十分年轻的

人来说,自然兴味甚浓。

岳老晕车,晕船,也晕飞机。在火车上他也是一上车就卧床闭目以自镇静。这次从福州坐

小轿车去厦门,在公路上得跑一天,岳老也是闭目养神不语。车到泉州时,陪同的福建省卫生

厅王灼祖厅长说下车活动活动,岳老说:“可冀,你拿笔记下我适才作的两首诗。”其中一首我现

在尚能背诵,因为诗的意境甚佳:

“朝发榕城(福州)出省垣(省会),

泉州卓午涉篱藩,

青蔬遍野绿如海(当然与北方不同),丹荔(荔枝)成林密蔽村。

古渡桥头传轶事(泉州洛阳桥,亦名状元桥,传为宋朝蔡襄为还母愿所建),遥山塔影(泉州

开元观的双塔)逐飞轩(车轮)。

夕阳返照看堤坝,

直跨沦溟入厦门。”

我很佩服岳老,居然一路上还不停地动脑筋思索着,其诗道出了他的胸臆中对福建的印象

之美。不过我也联想到他屡次出国为各国元首或显要诊病,所谓“东邻鸿爪”,“西土萍踪”,“南

洋丹鼎”和“北国青囊”,东西南北各有关国家都到过,晚年还担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委员

及医卫体委员会副组长,经常都得坐小车,或坐飞机,或乘火车,对于这样一位患有晕动病的老

人,有多艰难和艰苦啊!今年是他的97岁诞辰,谨书以志念。

第五卷46

####

七、生脉散复方之古往今来

生脉散又称生脉饮,是现代我国医药市场上颇为走俏的药品或保健品。本方由人参、麦冬

及五味子三味中药构成,为一轻灵有效之小复方。其最初出处有过争议,或认为出自金元四大

家之一的金代李杲所著之《内外伤辨惑论》,也有认为出自唐代名医孙思邈所著《千金方》,更有

认为最早记载应是金代张元素所撰之《医学启源》者,似尚未获共识。

本方配伍精当,具“益气生津、敛阴止汗”功效。现今常用于心、脑、肺血管疾病或中老年有

“气阴两虚”表现者。其注射亦用于休克治疗,有升高血压作用,并可减少对西药升压胺之依赖

性。

清宫帝后临终时刻常用本方救急。清宫原始医药档案载,乾隆六十四年正月初三卯正一

刻(临终当日),御医徐景云、沙惟一以其“高年气虚”进本方加减抢救(时乾隆为太上皇)。同治

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申刻,御医李德立、庄守和以“皇上六脉散微无根”,急用生脉饮;同治十三

年十二月初五酉刻临终前也在侍奉在旁之翁同和急呼下灌服生脉饮。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二

十二日慈禧临终前御医张钟元、戴家瑜也以此方“益气生津”救治。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

一日子刻光绪临崩前,御医张仲元、全顺、忠勋以“请得皇上脉息如丝欲绝,肢冷气陷,二目上

翻,神识已迷,牙关紧闭,热力将脱,谨勉拟生脉饮,以尽血忱。人参一钱,麦冬三钱,五味子一

钱,水煎灌服”。恭亲王临终前,于光绪三十四年四月初十日丑刻,御医庄守和、张仲元、姚宝生

为“保肺固脱”,也用生脉饮加老米水煎浓汁顿饮。民国三年(公元1913年),正月十六日午刻,

隆裕临终前,张仲元、佟文斌为“生脉化痰”,处方“西洋参三钱,麦冬三钱,五味子一钱,橘红二

钱,竹沥水三钱(兑),水煎灌服”。足证其应用之广泛,当时并似成定例。

我国国家科委曾于“六五”攻关项目列入“生脉散综合研究”,由中国药科大学、医院、

卫生部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医科大学及华西医科大学等共同完成。我们协作的结果证实其

构方原理甚合理,动物心脏灌流全心缺血模型实验证明方中三味药单独应用效果不显,合用则

有效。人参则为君药。明确了方中人参皂甙、麦冬黄酮及五味子素的质量控制标准。以

86

(Rb

86

)示踪法表明可增加实验动物心肌营养血流量,且安全系数大。临床表明对冠心病心绞

痛、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及慢性心功能不全等多种心血管病有一定疗效。我

和我的研究生还通过SwanGanz漂浮导管方法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

响,证明了可改善心脏泵血功能,展示出了其应用前景。

1994年12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替代医学办公室(OAM)和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联合在华盛顿召开主题为“植物制剂在美国卫生保健中的作用”的国际研讨会,我在大

会上介绍了我国生脉散复方综合研究经验,展示我国对传统医药尤其是复方研究方法,获得认

同。复方的临床应用是传统中医药的一大特色,似当积极创造自己的经验以求发展,盖国外对

复方研究标准并无先例可循也。

八、陈嘉庚先生推崇传统医疗

我小时候就听到过很多关于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的传闻,对于他的南渡茹辛,自奉甚俭,

第五卷47

####

倾资兴学和北游把袂等等神话般的生平,素怀景仰之情,在广大群众中间,人们说他是“有口皆

碑”的人物,是实至名归的。

陈嘉庚先生对中医中药情有独钟。50年代人民政协会议期间,他先后提出过多项关于发

展中医药事业的提案;我相信到过厦门鳌园和陈嘉庚先生纪念馆参观的人,都会注意到展橱中

陈列着的有关这方面的几份政协提案稿件,颇使我们这些从事中医药事业的晚辈们钦佩其远

见卓识。

其实,陈嘉庚先生对我国传统医药学的   陈直此书,言老人食治之方,医药之法,摄生之道颇详,后人称得此书“如获隋珠和璧之宝,

口之不置”。明代著名的养生学家高濂所著之《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所列方药,大都源出此

书。《养老奉亲书》曾传至朝鲜和日本,并相继刊行。其元刊本、明刊本及日本宽文刊本皆署称

“居家必读本”,可见当时已作为老年医药饮食保健普及名著,流传于海内外了。

《养老奉亲书》为一卷本,分上、下两籍,文辞流畅,言简意赅。上籍论老年人常见疾患之饮

食将养和治法,方药虽多引自《太平圣惠方》及《食医心镜》,但多有陈直个人之心得和体会。下

籍议老年人之形证脉候,性气好嗜,宴处起居,忌戒保护,四时疾病及备急方药等等,弥足珍贵。

为弘扬此名著之理论和经验,我与李春生教授曾就明万历虎林氏文会堂本(现藏北京大学图书

馆),经钮堂抄本(现藏北京图书馆善本书室),清文津阁饮定四库全书引元邹铉增补之《寿亲养

老新书·卷一》(现藏北京图书馆)及清道光年间瓶花书屋刊本(现藏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善

本书库)进行校勘、注解和评释,成《养老奉亲书订正评注》一书,于1988年5月经上海科学技

术出版社出版。

《养老奉亲书》学术特点主要能联系老年实际。首先,认为人为万物中之一物,不能逃天地

之数,进入老年,天癸数穷,体质日衰,是很自然的;故首先应注重“慎疾”,防重于治。陈直在本

书“自序”中云:“是以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子孙应尽力孝养,“以免

非横之虞”。行住坐卧,“皆须巧立制度”。衣服不须宽长,“长则多有蹴绊,宽则衣不著身”。住

处方面,认为“敝漏卑湿,不可令居”。枕宜“制在低长”,“低则寝无罅风,长则转不落枕”。坐前

设几,“缘老人多困,坐则成眠,有所拦围,免闪挫之伤”。其次,认为老年心理卫生或精神保健

至为重要,该书下籍“性气好嗜第四”云因为“眉寿之人,形气虽衰,心亦自壮”,故多“咨煎背执,

等闲善怒”,“性气不定,止如小儿”,“绉(才)觉孤寂,便生郁闷”等等,故应调理。在“四时摄养”

方面,指出春时阳气初升,天气燠暖,绵衣宜”一重渐减一重”,不可顿减。夏时纳凉,当防“贼风

中人”。秋时凄风惨雨,老人动多伤感。冬月天冰地坼,不可轻出触冒风寒等等,强调法四时而

行之。

本书的基本特色是注重老人“脾胃”功能,注重食养和食治。全书贯穿始终。其在“饮食调

治第一”中云:“故脾胃者,五脏之宗也。四脏之气,皆禀于脾,故四时皆以胃气为本。”老人“肠

胃虚薄,不能消纳,故成疾患”。出现纳食减少,便秘,稀便,胀气等症状,因而可影响全身功能,

也影响药物的效用。从现代医学观点看,由于老年人消化道运动和分泌功能失调,可以出现不

少功能性疾患,当然也包括若干器质性疾患。老年人食道蠕动性收缩减弱,食道下部括约肌对

吞咽压力反应减弱,增加了胃食道之回流。更由于老年人整个消化道平滑肌神经支配之改变,

一些神经节细胞进行性减少,可有排便以及排尿困难,便意不强而不适或便秘;由于肛门括约

肌张力下降,有时则大便失禁;若小肠分节运动减少,有时又可有稀便现象。这都可以与传统

医药学所谓的“脾胃虚弱”相联系理解,故该书喜用“补益脾胃之精气”的食疗或食养医方调理,

颇为合理。老年人唾液量及所含之酶减少,也可能影响食欲及量,养阴方药及理气方药或可有

所佐助。该书对其他老年疾病也强调食疗,为一端之见。全书对老人体力方面之运动扶植和

锻炼缺乏论述,不免失于周全。但总而论之,《养老奉亲书》实为一传世之佳作。

第五卷50

####

经验方

一、愈梗通瘀汤

组成:生晒人参10~15克,生黄芪15克、紫丹参15克、全当归10克、玄胡索10克、川芎10

克、广藿香12克、佩兰10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生大黄6~10克。

功能:急性心肌梗塞(以下简称心梗)急性期及康复期应用促进愈合,清瘀抗栓,改善心功

能,改善生存质量,延长寿命。

用法:水煎服,1日1剂,分2~3次口服。也可制丸剂供康复期应用,1日3次,1次口服3

克。

方解:心梗塞为心脉痹阻病证,属内科急症。临床常表现为气虚气滞,血瘀浊阻,或气阴两

虚,气滞血瘀浊阻,证情复杂而险恶。通常应采用标本并治、通补兼施的治法,据此以选用扶正

益气生肌、行气活血定痛、化瘀抗栓通脉及通腑化浊降逆的方药。

愈梗通瘀汤为治疗心梗之基本方剂。方中人参、黄芪并用,扶正益气生肌。因心梗时心之

气血骤然受阻,需有效应用益气行气、活血通瘀、抗栓生肌疗法。人参以用生晒参或红参为好,

津液亏短者可用西洋参。或谓“人参专于补气而短于疗疾”,我未能苟同。薛立斋云人参为“气

中血药”,帅气之力既强,血之运行当可改善,并言党参亦可用,但个人经验以为党参平补和缓,

似不能与生晒参等温补益气之效同日而语。张洁古称黄芪乃“疮家圣药”,《名医别录》亦谓可

“逐五脏间恶血”,确具补气生肌之功。现代研究证明本方具有改善心肌细胞活力,改善心肌微

循环,修复损伤心肌,缩小梗塞面积之作用。

本方当归、丹参并用,调气养血活血,使气血各有所归,即所谓“归所当归”者。当归的有效

成分阿魏酸钠更有改善红细胞变形性能力及清除超氧自由基的功用。徐灵胎《本经百种录》称

当归为“补营之圣药”,根据“损其心者调其营卫”的理论,血虚当得补,血滞当能通。丹参补血

之力虽逊于当归,但通瘀之力强于后者,前者宜于偏热,后者宜于偏寒,而相配伍,可得通治。

玄胡、川芎并用,可增强理气定痛、化瘀抗栓通脉之功。玄胡苦辛,性温无毒,入肝经,兼入

心包、肾、脾、肺四经。《雷公炮炙论》有“心痛欲死,速觅玄胡”之论,李时珍也有“妙不可言”之

喻。川芎为气中血药,理气定痛而活血通瘀,抗血小板功能亢进尤好,玄胡得此,效用更彰。

心梗时由于气血骤阻,脾失健运,气机不畅,升降失司,湿浊上泛,苔腻脉滑,纳呆呕恶,大

便干结。本方大黄之用,可以通瘀、化浊阻而推陈致新。或谓心梗已有虚象,不可虚虚;临床应

用表明,盲瞽不明,则不见秋毫,张仲景于“五劳虚热羸弱”之用大黄 虫丸的范例足以佐证临

床经验之科学合理性,盖胃气和顺则五脏也得以安和。藿香辛微温无毒,通常认为系清暑药,

实际上醒脾和胃,辟恶止吐,四时皆可用,《局方》论藿香正气散时就提出可治“四时不正之气”。

佩兰苦辛温无毒,化湿浊而定痛。至于方中半夏之用,张仲景早有“呕加半夏”之古典医训;配

以陈皮理气和中,治疗浊阻尤好,况且《本草纲目》对陈皮本有可治“途中心痛”之语云。

加减运用:低血压状态甚而休克阳脱者,可同时服用生脉四逆汤加肉桂;舌红口干五心烦

热者,可加石斛30克、玄参15克、麦冬12克、沙参10克、生地10克;汗出较多者可加山萸肉

第五卷51

####

12克、五味子10克,黄芪加至30克;七情不畅、胸闷胁胀者,可以四逆散、柴胡疏肝散进退应

用;心痛剧时,可噙服苏合香丸,或于方中加细辛3~6克,三七粉3克冲服;大便不畅或干结

者,可加桃仁泥10克、大麻仁10克,已通畅者,可改用番泻叶10克泡当茶饮;舌暗瘀血重者,

可加莪术10克、水蛭12克、赤芍12克;脉结代者,可与复脉汤或保元汤进退;心功能不全者,

可温阳利水,加北五加皮3~6克;卧不安者,可加枣仁30克、夜交藤30克。

按语:愈梗通瘀汤是陈氏的多年经验效方。曾以本方为主治疗数以百计的急性心肌梗塞

患者,表明对于严重症者,用本方化裁即可控制病情而获康复。有严重并发症者,于常规中西

医治疗中加用本方,较之不用本方者,病死率显著降低,在7%~10%以下。若能早期用药,更

可降低早期病死率。

二、温通复脉汤

组成:党参10~15克,黄芪10~15克,柴胡10克、干姜10克、升麻10克,肉桂15~3克

(后下),白术10克、当归10克、陈皮10克、净麻黄3克,细辛3~6克,制附子10克、炙甘草10

克。

功能:益气补阳,温经散寒,提高脉率。

主治: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以心动过缓为表现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可以加速传导,提高

脉率,改善虚寒证候。

用法:水煎法,1日1剂。也可制成丸剂缓图,1日3次,1次口服3克。

方解:缓慢性心律失常和以心动过缓为主要表现的病态窦房结综合证,实属“脉迟证”范

畴,多由冠心病、各类心肌炎或心肌病等导致窦房结供血不足,或窦房结动脉血栓形成,窦房结

的激动形成或传出发生障碍所致。脉象多迟而无力,舌以淡居多,常见肢体发凉、喜暖恶风之

虚证、寒证特点。重者感足心如有风吹,夏仍厚衣重被,背腹亦凉,以“阴盛则寒”、“阳虚则阳气

不达四末”而遇寒骨节酸痛。平素则乏力肢重,胸闷气短,时作眩晕,甚则晕厥。本方由保元

汤、补中益气汤及麻黄附子细辛汤三方合方组成,旨在针对上述心、脾、肾之气虚、阳虚特点,温

通心阳,温运脾阳,温补肾阳以使脏腑阳气及血脉运行复常,起到劳者温之、虚者补之、寒者温

之的功效。保元汤出《景岳全书》,由参、芪、桂、草组成,温补阳气。重者可用人参,轻者可用党

参。参、芪补肺脾之气,甘草补胃气,肉桂温肾气,补命门,四药相伍,可使内外上下之气皆得温

补,对于虚劳损怯,自是好方。补中益气汤出李东垣之《脾胃论》及《内外伤辨惑论》,本方补气

升阳,对于脉迟亦佳,方中参、芪、草固在保元汤中亦备,方中又有升麻、柴胡,升腾清阳之气;当

归补血,陈皮理气,白术健脾,配伍应用,对于乏力肢重懒倦和中气不足尤好。麻黄附子细辛汤

出《伤寒论》,原治少阴病初起而脉沉或脉微细但欲寐者,此等患者平素肾阳虚,附子助阳温肾,

细辛温经散寒,麻黄原为散表寒,此则借助其辛苦温药性,鼓动心脉,提高脉率。以上三方,均

有助阳益气、消散阴寒、补虚纠偏之功用,故疗阳气不足,脉迟不及,可以取效。本方加干姜者,

盖取干姜辛热之性,入心、肺、脾、肾诸经,加强温中逐寒、回阳通脉力量,治疗脉迟、脉沉、脉微

及肢冷、喜暖等症均有佐助。《医学入门》保元汤中有生姜,以其温里力弱而改取干姜。

加减运用:温而化燥,口干者可伍石斛30克、知母、黄柏各6~10克,以制其燥,欲其温阳

益气而不助火;有血瘀症象者,可加鸡血藤30克、川芎10克以活血通瘀;有咽干、牙痛“上火”

第五卷52

####

症象,不宜用大辛大热药者,药量酌减。或以巴戟天10克、仙灵脾30克、补骨脂12克温润药

取代肉桂、附子及麻黄。尤其久服者,更应注意阴阳寒热消长情况。

眩晕或晕厥发作,心率减慢,可以“生脉四逆浓缩煎剂”30ml服用(相当于常用量中药一

剂);畏冷明显,脉沉者,肉桂末15克冲服,1日2~3次;恶心、心悸等痰饮现象,可伍用苓桂术

甘汤;血压高且有头晕、头痛、肢麻症状者,可酌加珍珠母30克、葛根12克、菊花12克;心悸、

腹胀者,可配合灸上脘、中脘、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按语:温通复脉汤为陈氏所常用之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医方,效验明确。曾以此方系统治

疗观察33例,提高心率疗效可达87%,半数患者原需依赖异丙基肾上腺素、阿托品、654-2维

持生活者,可以减量或停用。表现为慢快交替心律者,效果略逊。

在这一类脉迟证患者常用温热类药物方面,可依其程度强弱分一、二、三类,依病情不同酌

加选用为宜。

温经助阳药:①鹿茸、韭菜子、乌头、附子、肉桂;②仙茅、仙灵脾、巴戟天、胡芦巴、覆盆子、

金毛狗脊、补骨脂、阳起石、益智仁、锁阳;③肉苁蓉、枸杞子、菟丝子、金樱子、骨碎补、鹿角胶、

沙苑子、杜仲、续断。

温中回阳药:①吴萸、丁香、干姜、荜拨;②川椒、乌药、高良姜、小茴香、檀香;③艾叶。

温经升阳药:①麻黄、细辛;②升麻;③柴胡。

(邱德文 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eliul.com/ztxw/103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