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早晨,实践队前往位于会泽县铜匠街的张氏斑铜传习所,会泽张氏斑铜第十三代传承人张伟热情地接待了大家。
张氏斑铜历史悠久,在明宣宗时,张氏家族就参与了宣德炉的制作。清朝康熙末时,张氏迁至会泽居住,当时会泽铜矿工业鼎盛,其驻地形成了“铜匠一条街”。张伟是会泽张氏斑铜第十三代传承人,他的父亲张克康,会泽斑铜第十二代传承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斑铜技艺的代表传承人。
我们来到的时候,张伟正在进行斑铜制作的一项重要工序:锻打。一块斑铜原料要经过上万次的锻打,不断除去里面的杂质、裂痕等,才能投入使用。随后还要经过制坯、烧斑、精加工、显斑、擦洗、抛光等多道工序,一件斑铜工艺品才算完成。其中烧斑又称为“火中取宝”,是斑铜制作中的决定性工序。烧斑即把斑铜放在火上煅烧,温度控制至关重要:若温度过低,其中的金属元素无法聚集,斑点就难以显露;若温度过高,金属延展,斑铜会穿孔,又由于斑铜断裂后不能再相接,这件工艺品就会成为残次品。显斑是斑铜制作中的保密环节,把斑铜放入由祖传秘方配置的药水中浸泡半小时到两三个小时,斑点就能显露出来,成为真正的。
传习所内展示了许多形态各异、制作精美的斑铜作品。其中既有生斑也有熟斑,张伟为我们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几件。
随后,队员们对张师傅进行了采访。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会泽斑铜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中央电视台的多个栏目都来会泽采访过张师傅,会泽斑铜已经成为会泽县的一张名片。如今许多游客来到会泽,都专门来一睹斑铜的美丽,传习所一年会接待几万名游客。也有许多人购买斑铜,传习所甚至还能接到海外的订单,销路很广。张师傅销售的主要是生斑,但近年来自然铜不易找到,原料问题成为了斑铜制作的一大难题。
在会泽斑铜的传承和发展方面,张伟表示,目前正在打算招收和挑选合适的学徒,来传承斑铜这一门手艺。他还说,下一步的计划是在会泽开办斑铜文化创意产业园,前来参观的游客不仅能近距离领略斑铜作品之美,更能在专人指导下自己制作斑铜,并且带走自己的作品。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到会泽,了解斑铜,感受斑铜文化。
最后,队员们还体验了斑铜制作的一个流程:塑形,制作者坐在木制的桩上,前面是一根铁制的长棍状工具,一头的形状或尖或圆,制作人通过把斑铜套在不同的工具上敲打,使其呈现出自己想要的形状。
(队员与张伟先生合照)
下午,队员们来到另一位会泽斑铜的传承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康贵友的德康斑铜展示厅中。
厅内展示的是康师傅厂里的斑铜作品,每件作品的颜色、造型不同,但工艺都令人叹为观止。生斑的价格不菲,一把手掌般大小的茶壶就价值四五万元。其中有一个漂炉,其精妙令我们拍案叫绝。
漂炉,顾名思义,是可以在水面上漂浮的香炉。漂炉的制作工艺要求极高,炉身用料必须非常均匀,如果一个部位用料过多,这个部分就会沉下水,漂炉就漂得不稳。康师傅展示的这个漂炉,稳稳地浮在水面上,并且刚好定在吃水线的位置,可见其制作精良。
通过康师傅的介绍我们了解到,目前德康斑铜制作主要在会泽县老厂乡的工厂的工厂进行,有完整的斑铜制作流水线。工厂距离会泽不远,康师傅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参观。
来到厂内,我们发现工厂分为制作区、展示厅和宿舍。我们主要参观了制作区,斑铜的制作工艺之繁复在这里可以明显体现。制作区按照工序流程分布,主要有铸造区、倒模区、煅烧区、清洗区、烧斑区、上漆与烘干区等等,斑铜在这里由沉重的、不起眼的原料变为灿烂夺目的斑铜成品。当然,保密的显斑流程并不在这里进行,由康师傅亲自操作,其他任何人都不得在场,因为显斑所用的药水是保密的。我们来到的时候,一批斑铜刚刚从铸造的炉中取出,炉子还散发出阵阵余热。在倒模区,康师傅向我们展示了模具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拆开模具,把原料放入夹层中,压好外层,过一段时间即可慢慢成形。模具可以反复使用,也可以根据造型的需要来制作新模具,再进行倒模。
我们在展示厅对康师傅进行了采访。康师傅说,他学习制作斑铜已经二十多年,十分喜爱制作斑铜。他目前打算将斑铜制作技艺传给自己的兄弟、妹夫以及孩子。他的德康斑铜工厂聘用工人进行铸造、打磨、清洗等等,但是关键的程序还得他亲自操作,并且在工厂指导工人。工厂的斑铜产品销售情况很好,许多人都看中斑铜的收藏价值,把斑铜摆在家中欣赏,或是赠予他人。
当前,康师傅面临的一大问题也是斑铜的原料问题。原料极其难寻得,要到山区联系找到自然铜的村民,进行收购。并且,一块原料的斑铜含量、质量,从外形上是难以辨别的。如果买了斑铜含量较少(低于50%)的石头,无法制作斑铜,就相当于打了水漂了。但是作为一名斑铜制作人,通过多年的摸索和经验积累,他在收购原料时有一套自己的辨别方法。
参观结束后,告别康师傅,队员们即启程回曲靖。
文案
陆祉霖
编辑
徐士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