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五大要素组成的。现行人教版(课标版)地理教材重点介绍了气候、水文和地貌三大要素,导致学生对土壤、生物要素了解极少,甚至在描述某地自然地理环境时忽略对土壤,要素的分析。
(年全国文综卷1)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磷高累积区是( )
A.高山草甸带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D.常绿阔叶林带
2.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米处( )
A.大气温度较低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D.地表径流量较小
解析:第1题,磷高累积区位于海拔m左右,这一区域以上磷的含量为0,意味着这一区域以上土壤含量极少甚至没有土壤(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山地垂直自然带中,土壤含量极少的只有高山荒漠带和永久冰雪带,因此m以上应为高山荒漠带,高度及以下的区域应为高山草甸带。第2题,—m磷的含量较低,根据材料,意味着该地水分含量少或气温高或流水的侵蚀作用强,和m相比,该地地势低,应为气温高,蒸发量大,水汽含量少。
答案 1.A 2.C
(年全国卷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图6)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限,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8分)
解析:腐殖质指的是动植物的遗体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后形成的有机质。因此某地富含腐殖质,则意味着该地生物量大(主要是枯枝落叶),水分、热量条件充足,而该地位于热带雨林地区,这三个条件同时满足。
答案: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枯枝落叶丰富),有机质将其分解之后形成大量腐殖质。(4分)
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沉积。(4分)
上边两道例题出自年全国文综卷,如果考生对土壤要素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知,题目就很难入手。因此我认为在一轮复习过程中,需要给学生介绍一些土壤的相关知识,课时最好能安排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之前,这样也有助于考生更好地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至于课时内容,老师们可以参考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纲版地理教材(上册)P83——87。
上边的5副图拍自大纲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地理上册,概要性地介绍了与中学地理相关的土壤学内容,包括土壤的概念、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土壤的肥力特征、理想土壤的体积分数、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的剖面结构以及气候、植被和土壤的分布模式。
如果想要更深层次得了解土壤学、土壤地理学的相关知识,可以参考地理学相关专业本科阶段的必修课程教材《土壤地理学》。
杜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