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药剂
膏药医学原理
膏药经皮肤发挥作用贴膏药疗法是中医临床常用的外治方法之一,它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及中药的功效、主治与归经的原则,充分调动药物互相协调为用的效能,组成多味药物的复方,以发挥药物的良好效果。由于膏药直接敷贴于体表,而制作膏剂的药物大多气味较浓,再加入辛香走窜极强的引经药物,通过渗透入皮肤,内传经络、脏腑,起到调气血、通经络、散寒湿,消肿痛等作用。
据现代药理研究,黑膏药在吸收、疗效方面优于橡胶膏。但由于黑膏药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没有统一标准,不易进行质量控制,导致黑膏药的质量参差齐。因黑膏药的制作费时费力,医院多开展中药外敷,即用中草药粉碎后调入蜂蜜、凡士林等基质呈软膏状外敷后以棉纸、绷带固定,每24小时换药次,使用成本较高。黑膏药每贴可使用3—15天,揭下后可再次贴敷,不影响疗效,因此费用较低。
水是常用的赋形剂
水是泛丸中应用最广,最主要的赋形剂。水本身虽无粘性,但能润湿溶解药物中的粘液质、糖、淀粉、胶质等,润湿后产生粘性,即可泛制成丸。为了保证成品的质量,减少微生物的污染,应选用新煮沸放冷的水或蒸馏水。处方中有强心甙类的药物,如洋地黄等,不宜用水作润湿剂,因为水能使原药粉中的酶逐渐分解强心甙。处方中含有引湿性或可溶性成分以及毒、剧药等,应先溶解或混匀于少量水中,以利分散。再与其他药物混匀泛丸,凡临床治疗上对赋形剂无特殊要求的,药物遇水不变质者,皆可用水泛丸,泛成后应立即干燥。
水丸对药粉要求
药材本身的粉碎细度,对水泛丸的质量极关重要,一般水泛丸的药粉应过~目筛,用细粉泛丸,泛出的丸粒表面细腻光滑圆整。如药材粉碎较粗,则所泛成的丸粒表面粗糙有花斑和纤维毛,且不易成型。在起模用药粉或盖面包衣用的药粉,更应按处方内的药物性质选择,粉碎成~目筛的细粉。因为一个处方往往由植物、动物、矿物、人工合成的药物所组成,其质地有松、脆、粘、滑等之差,性质亦各异。如党参、白术、良姜、香附、甘草、南星、白芷、山药等,含有蛋白质、糖类、淀粉较多,其细粉吸水性好,以水为粘合剂则易成型。处方药材含矿石类如磁石、朱砂、自然铜、雄黄……等。炭性药材如艾叶炭、棕炭、百草霜或纤维性药材如益母草、豨莶草等含量过多时,则应选用粘性粘合剂。油润的籽实类或核仁类药材,一般粉碎粗糙,掺入其他药材细粉尚不妨泛丸。但籽实核仁类药材较多时则很难成型。粘性大的药材,含多量糖分,粘液质、树脂、胶质。如二冬、二地、天麻、黄柏、白芨、枸杞子、五味子、乳香、没药、儿茶、血竭、白胶香、苏合油、枣泥、黄精、大黄、芦荟等药材,若在处方中此类药材的量大多,粉碎、起模泛丸时均应特殊处理,以免产生粘结、不易成型,影响水泛丸的质量。
中药炮制临床中药炮制学的含义
中药炮制学是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炮制学科的古老体现在其起源发展的历史悠久,它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用药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炮制学科的年轻体现在其重要任务是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探讨其深奥的理论内涵、挖掘其丰富用药经验。
榉树皮炮制
《雷公炮炙论》:凡使(榉树皮),斧剥下,去上粗皮,细锉,蒸,从巳至未出,焙干用。
①《别录》:大寒。
②《日华子本草》:味苦,无毒。
清热,利水。治时行头痛,热毒下痢,水肿。
①《别录》:主时行头痛,热结在肠胃。
②陶弘景:夏日作饮,去热。
③《唐本草》:煮汁,疗水及断下利。
④《日华子本草》:下水气,止热痢,安胎,主妊娠腹痛。山榉树皮,治热毒风,熁肿毒。
内服:煎汤,1~3钱。外用:煎水洗。
红鬼笔炮制
夏秋两季雨后,产生在竹林内地上、田野及草丛中。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江苏、浙江、福建、河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
采摘后用水冲洗掉菌盖表面粘臭的孢体,晒干后备用。
散毒,消肿,生肌。外用治疮疽。
焙干或晒干后研末和麻油调成膏涂抹,或干末直接涂抹。
此菌有毒,不可内服。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鉴定九头草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根圆锥形,长约10cm,有的可达32cm,直径约1cm,有侧根。根头留有茎基。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具细纵皱纹。质坚硬,气微,味淡。地上部分全草长30-50cm.茎多分枝,圆柱形,直径2-3mm,表面淡绿色或黄绿色,下部带紫红色,被有短毛,节膨大。节间长3-7cm,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叶对生,卷缩,完整者呈线形,长3-5cm,宽3mm,黄绿色,全缘,两面均被短毛,基部呈短鞘抱茎。花单生于叶腋,多萎缩,花梗长1-2cm,下部有一对苞片,展开后可见花瓣5枚,线形,先端2裂,淡粉红色。气微,味微苦。
苦;性平。
肝;膀胱经。
清热利湿;活血调经;止血。主热淋;血淋;小便不利;痢疾;月经不调;经闭;崩漏;外伤出血
内服:煎汤,5~10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
《中华本草》
灰叶鉴别与功效
性状鉴别全草长30-60cm.茎圆柱形,基部木质,多分枝,幼枝密被柔毛。羽状复叶,小叶7-17,多皱缩破碎,完整小叶片展平后呈长椭圆状倒披针形,长1.5-3.5cm,宽0.4-1.4cm,下面有白色短柔毛,侧脉多而密,近无柄。有时可见总状花序。气微,味微苦。有毒。
1.无抗肿瘤作用:全草提取物对移植于(腹腔注射)小鼠的Schwartz白血病(腹水型)无抗肿瘤作用。
2.毒鱼:根含鱼藤酮,故可用来毒鱼,但其杀昆虫之效力颇低。
味微苦;性凉;有毒。
肺;脾经。
解表清热;燥湿解毒。主治风热感冒;湿疹;皮炎。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煎水洗。
海石鳖鉴别
理化鉴别(1)取本品粗粉适量,加石油醚提取,提取液浓缩至干,残渣加氯信2ml溶解后移入小试管,沿管壁滴加浓硫酸1ml,静止10min,上层显橙红色,并有蓝色荧光,两液界面呈血红色环。
(2)取(1)项提取过的残渣加水煎煮,取水煎液1ml加入等量的茚三酮试剂,水浴加热10min,呈紫色。
味咸;性寒。
化痰散结;清热解毒。主治颈淋巴结结核;麻风病;慢性气管炎。
内服:焙焦研末,2-6g.
中药化学蒲葵化学成份介绍
子含酚类、还原糖、鞣质及甘油三酯。
①《陆川本草》:平,淡。
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甘涩,平。
①《岭南采药录》:叶柄:于新瓦上煅灰冲服,或炒香煎水饮,能治血崩。
②《陆川本草》:止血。治外伤出血。
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葵树子抗癌。
内服:煎汤,2~3钱;或煅存性研末。
外用:煅存性研末撒。
牛藤果化学成份介绍
苦;寒
生态环境:
1.生于山谷林缘或山脚灌丛中,也有栽培于庭园中。
2.多生于山坡路旁或沟谷林缘灌丛中。
资源分布:
1.分布于台湾、广东、广西等地。
2.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种子含七姐妹藤甙(mubenin)A、B及C.愈伤组织提取液含那藤甙(mubenoside)A。
果实和果仁对蛔虫、鞭虫有驱虫作用。
解毒消肿;杀虫止痛。主疮痈;疝气疼痛;蛔虫病;鞭虫病。
内服:煎汤,6-12g.外用:鲜品适量,捣烂外敷。
芒茎化学成份介绍
《本草拾遗》:味甘,平,无毒。
芒(《本草拾遗》),又名:杜荣(《尔雅》),笆芒(《太平寰宇记》),笆茅(《纲目》),度芸、苫房草、创高草、白尖草。
多年生草本,高1~2米。秆粗壮,无毛,或在花序以下疏生柔毛。叶线形,长25~60厘米,宽6~15毫米,下面疏生柔毛和白粉,边缘有前倾尖锐小锯齿;叶鞘圆筒形,鞘口具密生的长白毛;叶舌为钝圆三角形,先端具小纤毛。圆锥花序伞房状直立,长10~30厘米,主轴长不及花序一半,每节具一短柄和一长柄小穗,小穗柄无毛,顶端膨大,长柄向外开展,长4毫米,短柄长约1毫米;小穗披针形,长约5~6毫米,每1小穗基部均具有一圈白色或黄褐色的丝状毛,毛约与小穗等长;第1颖片先端渐尖,有脉3条,背面光而无毛,边缘上部粗糙;第2颖片舟形,先端渐尖,腹面边缘上部具白色纤毛,背面无毛;第一外稃长圆状披针形,先端钝,比颖略短,白色,薄膜质,背面及腹面的边缘均有纤毛;第二外稃较狭,长约为颖片的2/3,薄膜质,白色,有纤毛,顶端具1芒,芒长8~10毫米,膝曲,芒柱稍扭曲;内稃微小,先端不规则地齿裂。花、果期7~11月。
生山坡或荒芜田野中。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茎含有抗癌作用(艾氏癌和肉窟-)的多糖成分,主由戊糖和己糖组成。茎、叶中尚分离出苜蓿素。花穗含洋李甙、芒花甙。
①《本草拾遗》:主治人畜为虎狼等伤,恐毒入肉者,取茎杂葛根浓煮服之,亦取汁。
②《纲目》:煮汁服,散血。
③《动植物民间药》:利尿,解热,解毒。治风邪。
内服:煎汤,0.8~1.5钱。
中药药理学复习重点栝楼药理作用
抗菌、抗癌作用。栝楼在体外对大肠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变形杆菌等有某些抑制作用。水浸液(1:2)在体外对某些皮肤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在体外试验中,全栝楼煎剂(20%煎剂)对腹水癌细胞有致死作用。并有人认为栝楼皮、栝楼仁均有效,但前者的作用较好。种壳与脂肪油则无效。醇,醚提取物亦有效。60%醇提取物体外作用最好。但动物试验,其作用不太显著,也不稳定;在体内,对肉瘤的作用比对腹水癌细胞的作用强一些。
栝楼中尚含强烈的致泻物质。
宽叶杜香药理作用
1.祛痰作用宽叶杜香挥发油以0.14g/kg给药,对氨喷雾法有效率为%,小鼠酚红法试验、口服0.14g/kg,有效率达%或%;浓度为1.0×10(-4)、l.0×10(-5)对离体豚鼠气管无作用;柱色谱成分A1.1g/kg,B20.3g/kg、D1.3g/kg口服给药,以酚红法测定,其中馏份A有明显祛痰作用,其主要成分为单萜烃。挥发油有效成分对聚伞花素以-mg/kg灌服,在小鼠酚红法试验中,表现出明显祛痰作用,腹腔注射mg/kg或mg/kg无此作用;切断迷走神经明显影响对聚伞花素对小鼠的祛痰作用;气管滴入或喷入该成分,不能促进小鼠呼吸道酚红排泄,说明这不是直接作用。大鼠以mg/kg灌服对聚伞花素,2小时后,呼吸道引出液量显着升高。鸽口服mg/kg,给药后60、90分钟,纤毛粘液运动速度显着加快。小鼠口服合成对聚伞花素mg/kg,对正常小鼠呼吸道灌洗液的总蛋白、糖蛋白含量无明显影响,但可使熏二氧化硫小鼠呼吸道灌洗液中总蛋白量明显减少,对糖蛋白量影响不显着。
2.抗炎作用大鼠以mg/kg灌服对聚伞花素,能显着抑制烫伤性炎症渗出。大鼠分别以mg/kg/天、mg/kg/天给药,连续1星期,能显着抑制炎性棉球肉芽肿的增生。宽叶杜香油对从绵羊精管中分离的前列腺素环加氧酶表现出强的抑制作用。
蒺藜苗药理作用
全草或果实在印度用作利尿剂。生长在非洲者对羊有毒。
《本草经疏》:入肝。
治痈肿,疥癣,风痒,鼻塞。
①《别录》:主风痒,可煮以浴。
②《纲目》:煮汤,洗疥癣风疮作痒。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中药词典蜡梅花性状
主治
出自《本草纲目》;
1.《救荒本草》:蜡梅花,多生南方,今北土亦有之。其树枝条颇类李,其叶似桃叶而宽大,纹微粗,开淡黄花。
2.《纲目》:蜡梅,此物本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色似蜜蜡,故得此名。蜡梅,小树、丛枝、尖叶。种凡三种:以子种出不经接者,腊月开小花而香谈,名狗蝇梅;经接而花疏,开时含口者,名磬口梅;花密而香浓,色深黄如紫擅者,名檀香梅,最佳。结实如垂铃,尖长寸余,子在其中,其树
LàMéiHuā
WintersweetFlower
腊梅花、黄梅花、铁筷子花、雪里花、巴豆花、蜡花
药材基源:为蜡梅科植物蜡梅的花蕾。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himonanthuspraecox(L.)Link。采收和储藏:在花刚开放时采收。
蜡梅,落叶灌木,高2-4m.茎丛出,多分枝,皮灰白色。叶对生,有短柄,不具托叶,叶片卵形或矩圆状披针形,长7-15cm,宽3-7cm,先端渐尖,全缘,基部楔形或圆形,上面深绿色而光亮,老时粗糙,下面淡绿色,光滑,有时于叶脉上略被疏毛。花先于叶开放,黄色,富有香气;花被多数,呈花瓣状,成多层的覆瓦状排列,内层花被小形,中层花被较大;黄色,薄而稍带光泽,外层成多数细鳞片;雄蕊5-6个,药外向;心皮多数,分离,着生于花托的内面;子房卵形,1室。瘦果,椭圆形,深紫褐色,疏生细白毛,内有种子1粒。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灌丛或水沟边。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及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1.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气候,较耐寒、耐旱,稍耐阴;喜阳光;忌湿涝。要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种为宜。在重粘土和碱土上生长不良。
2.栽培技术用种子、嫁拦、扦插、分株等繁殖。种子繁殖:采用育苗移栽。6-7月采收果实,剥出种子,用湿沙贮藏备用。第2年3月播种。取出种子,连沙一起在水里搓去蜡质,然后播种,苗期注意除草、施肥,培育2年移栽。嫁接繁殖:用实生苗或分株苗作砧木,用切接和靠接最好,3-4月中旬,选取粗壮而较长枝条,除去顶梢,剪成6-7cm长接穗,具芽1-2对,砧木是将苗离地面3-6cm处剪断,进行切接,涂泥浆,把砧木和接穗封住,经培育3年成株。扦插繁殖:以夏季嫩枝为好,插穗用1×10-4α-萘乙酸浸沾1min后,插在遮荫的塑料膜棚里较易生根。分株繁殖:2-3月挖取母株发生的分蘖苗栽种。移栽按行株距各约1.3m开穴,每穴栽苗1株。每年在早春和科季,各进行中耕除草、追肥1次,肥料以人畜粪水为主。为了促进开花,每年3-4月,把枝条剪短,并摘心去顶。
1.性状鉴别花蕾圆形、短圆形或倒卵形,长1-1.5cm,宽4-8mm.花被片叠合,下半部被多数膜质鳞片,鳞片黄褐色,三角形,有微毛。气香,味微甜后苦,稍有油腻感。以花心黄色、完整饱满而未开放都为佳。
2.显微鉴别粉末特征:①单细胞非腺毛(花被)长至70μm,顶端钝,壁厚,稍有弯曲。②鳞片表皮细胞多角形,有众多非腺毛;气孔少见。③花粉粒棕黄色,类圆形至椭圆形,直径约40μm,外壁微有纵直纹理,并常见萌发孔2个。
蜡梅花的香气成分,已鉴定31种,计有:乙酸(aceticacid),1,1-二乙氧基乙烷(1,1diethoxyethane),异戊醇(isoamylalcohol),1,3-二氧戊环(1,3-dioxolang),双丙酮醇(diacetonealcohol),3-丁烯-2-酮(3-butene-2-one),叶醇(3-hexen-1-ol),侧柏烯(2-thujene),月桂烯(myrcene),对聚伞花素(pcymene),柠檬烯(limonene),6-甲基-1-辛醇(6-methyl-1-octanol),苯甲醇(benzylalcohol),罗勒烯(α-ocimene),芳樟醇(linalool),氧化芳樟醇(linalooloxide),松樟酮(pinocamphone),乙酸苄酯。
蓼子草来源
主治
用法
《四川中药志》
LiǎoZǐCǎo
小毛蓼(《种子植物名称》),小蓼子草、红蓼子(《四川中药志》)。
为蓼科植物细刺毛蓼的全草及根。开花期间采收。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30~65厘米。茎平滑无毛。叶互生,披针形,长8~12厘米,先端渐尖,全缘,基部楔形,近乎无柄,上面绿色,疏生细毛,下面浅绿,中脉及侧脉上密生细刺尖毛;托叶鞘筒状,膜质,有脉纹敷条,先端延长成缘毛,与托叶鞘相等或稍长。顶生或腋生总状花序,长6.5~14厘米,苞片膜质,边缘有缘毛;每个苞片内有小花1~2朵;花梗通常不伸出苞外;花小,粉红色或近白色,花被5裂,裂片卵圆形;雄蕊8,花丝线形,花药椭圆形;子房上位,椭圆形,花柱3,柱头头状。瘦果呈三角形,长约2毫米,黑褐色而有光泽,包于宿存的花被内。花期9月。
生于沟边、路旁潮湿地。分布江苏、安徽、浙江、广东,台湾、四川等地。
《四川中药志》:性温,味淡微辣,无毒。
《四川中药志》:散寒活血。治麻疹,羊毛疔,跌损后受寒,阴寒及陈寒。
内服:水煎或酒煎,2~5钱。外用:煎水洗。
①治麻疹不现:蓼子草捣烂或搓烂外滚,或煎水冼。
②治太热大烧不退:蓼子草外滚胸前或背心,并浸汁内服。
③治疟疾日久不愈:红蓼子草一根,煨酒服。
④治羊毛疔:红蓼根四两。捣碎煨酒服;如另加野烟头七个,鱼鳅串二两,马蹄草七个,煨酒乘极热时服一杯,更妙。(选方出《重庆草药》)
此外,同属植物酸模叶草(参见假辣蓼条)及蚕茧草(参见蚕茧草条),在四川亦作蓼子草用。
《*辞典》
中成药止咳平喘药含义
功效
主治
1.掌握止咳平喘药的含义,功效和主治。
2.配伍:止咳平喘药+化痰药。
3.特点:麻黄、厚朴、沉香、苦杏仁、桑白皮、葶苈子、马兜铃、白果均能平喘,怎样区别使用?
4.功效比较:苦杏仁紫苏子;苦杏仁桃仁;紫菀款冬花;枇杷叶马兜铃;枇杷叶竹茹;桑白皮葶苈子。
5.品种与炮制:杏仁(苦杏仁、甜杏仁);紫苏、紫苏子;马兜铃科(青木香、天仙藤、马兜铃、关木通);桑叶、桑枝、桑白皮、桑椹子。
6.特殊用法:包煎(葶苈子、枇杷叶);蜜炙使用(百部、紫菀、款冬花)。
7.别名:白果(银杏)。
化痰药含义
功效
分类
主治
1.特殊用法:包煎(旋覆花、海蛤粉);川贝母(一般不入煎剂)。
2.常规配伍:化痰药+健脾药;化痰药+行气药。
3.特点:湿痰(半夏、陈皮、天南星);寒痰(芥子、半夏、天南星);热痰(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竹茹、竹沥、天竹黄、前胡、海蛤壳);燥痰(川贝母、瓜蒌);风痰(天南星:全身风痰,风痰要药;禹白附:头面风痰;芥子:经络风痰)。
4.功效比较:半夏陈皮;半夏天南星;白前前胡;前胡柴胡;川贝母浙贝母;瓜蒌川贝母;天南星禹白附。
5.综合比较:止呕(紫苏、生姜、黄连、吴茱萸、半夏、藿香、竹茹)。
6.特殊功效:桔梗(载药上行,舟楫之剂)
7.品种与炮制:天南星——胆南星;半夏(法半夏,姜半夏,竹沥半夏,半夏曲);贝母(川贝母,浙贝母);白附子(禹白附,关白附);瓜蒌(瓜蒌皮,瓜蒌子,天花粉)。
喜欢的话就点赞吧!↙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