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法指导专题气候对自然地理环境

白癜风可以治得好吗 http://m.39.net/pf/a_7157873.html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今天,我们以气候要素为核心,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角度来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以气候为核心整合知识

一、气候及其气候要素(气温、降水、光照、风)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气候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名师点睛:地形、地貌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质作用(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

之所以气候影响地形、地貌,是因为外力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和重力能。而太阳辐射是影响气候的因子之一,所以气候主要影响外力地貌。

(1)大尺度区域,同一种气候类型下对外力作用的影响

①降水多的地区(湿润、半湿润),流水作用为主;

②降水少的地区(干旱、半干旱),风力作用为主;

③大陆性较强,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风化作用显著;

④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气候寒冷,气温低,被冰雪覆盖,冰川作用显著,多永久性冻土;山岳冰川的存在,会形成冰川侵蚀、沉积地貌;

⑤降水多的石灰岩分布区易形成喀斯特地貌;

⑥降水极少地区易形成荒漠景观

名师点睛:

一个地区的外力作用是多种多样的,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以某种外力作用为主。例如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作用明显,但也有流水作用。黄土高原既有流水地貌,也有风力地貌(见下图)。

(2)小尺度区域,同一气候类型下对不同区域外力作用的影响

外力作用与地貌分布(见下图)

流水作用举例

冰川作用举例

风力作用举例

海浪作用举例

(3)气候对风化作用的影响

风化作用:出露地表的矿物、岩石在大气、水、低温低压、生物作用下发生机械破裂,或通过化合分解使坚硬的岩石逐渐变为碎块和砂泥,一些可溶性物质流失,并生成新矿物的过程。

名师点睛:影响风化的因素是综合的,气候只是影响因素之一。

相关内容查看早期推送(超链接)

气候、地形、岩性对风化作用的影响

微专题--风化作用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风化作用类型:物理风化、化学化学、生物风化

在自然界中,气温的高低及降水量的多少等因素明显受所在地区所处的纬度、地形以及距离海洋远近等因素的控制。

风化壳与岩石风化作用息息相关,图中可以看出:

在不同气候带,岩石风化的性质与特点不同;不同气候带中温度、降水量与植被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风化作用的影响不同。

具体表现:

①不同气候区,风化作用类型的差异

在两极及低纬度的高山区,气候寒冷,水的活跃程度低,植被较少,化学风化缓慢而微弱,冰劈作用(物理风化)极为突出,岩石易破碎成为具有棱角状的粗大碎块。(见下图)

在湿热气候区,气温高,降水量大,植物茂密,微生物活跃,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进行得快速而充分,风化作用的深度达数十米以下,形成巨厚的风化层。(见下图)

在干旱区(或气候干旱的中低纬度荒漠地区),仍以物理风化为主导,化学风化较弱,岩石多风化成为棱角状碎屑;由于雨水少,蒸发强烈,易溶矿物也难于溶解。(见下图)

②不同气候要素对物理风化作用类型的影响

物理风化概念:指由于(大气)温度变化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使岩石在原地发生崩解的作用。仅仅是机械破碎的过程而化学成分等等无明显变化。

作用方式:温差作用、球形风化、冰劈作用、根劈作用、盐类结晶。

特点:岩石机械破碎、崩解并在重力作用下滚落到基岩底部,大小混杂,层次不清,成分于原岩一致,形成坠积物。

岩石的裂隙发育程度对风化作用也有显著的影响。裂隙发育增加了水和空气与岩石接触的面积,使风化作用易于进行。被裂隙分割成块状的岩石,其棱角部位与外界接触面积最大,最易遭受破坏。当风化作用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岩块棱角消失,趋于球形。这种现象称为球形风化(下图)。

在裂隙发育和粒度不均匀的岩浆岩或厚层砂岩表面,多具有因风化而成球形表面的趋势,经常形成球形或椭球形的岩石表面,这些现象及过程称为球形风化。球形风化是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联合作用的结果。

名师点睛:名师点睛:在自然界,影响风化作用的各种因素多是联合作用的。岩石的特征属于内在因素,气候、地形等是外界条件。(注意:时空观、尺度观)

在相同的外界条件下,不同的岩石,其风化情况不一。如在潮湿气候条件下,花岗岩易于风化,遭受破坏,以致变成较软的高岭石和松散的石英砂,并形成各种地貌景观;而石英砂岩却较难风化,场坚硬屹立。原因是花岗岩中的长石易于水解或碳酸化而变成高岭土,而石英砂岩几乎全由石英组成,水解或碳酸化对它不起作用。

另一方面,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同种岩石的风化情况也不一样。如石灰岩在湿热气候下极易化学风化,在干旱气候下,因缺乏足够含CO2的H2O,化学风化难以发生。在研究岩石的风化特征时,应注意对各种控制因素作全面分析。

经典习题回顾:(试题来源于本人   )

A.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冬半年风速较大

B.夏半年以西南风为主,风速较大

C.全年以偏南风为主,夏半年风速较小

D.冬半年以东北风为主,风速较小

32.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答案:1.A2.C

解析:

1.东亚冬季风势力强于夏季风,且该地7、8月份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为少风期。又根据材料信息和图a中地形信息可知,图b中沙岭沙山西侧的庐山山体呈东北-西南走向,九江以下长江河谷段走向与庐山山体基本一致,运动气流顺应地形变化。长江以北是大于几百公里的平原地带,冬季风的偏北气流没有地形的阻挡,到鄱阳湖湖口呈现瓶口状,产生狭管效应,风速加大,湖面摩擦系数小,风速较大。因此图b所示地区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冬半年风速较大,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2.根据材料信息和图a中地形信息可知,图b中沙岭沙山西侧的庐山山体呈东北-西南走向,九江以下长江河谷段走向与庐山山体基本一致,运动气流顺应地形变化,因而全年表现为偏北风为主。长江以北是大于几百公里的平原地带,冬季风的偏北气流没有地形的阻挡,到鄱阳湖湖口呈现瓶口状,产生狭管效应,风速加大,湖面摩擦系数小,风速较大。即图b所示地区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冬半年风速较大。由于冬季枯水期水位下降,洲滩裸露,强劲的冬季风可将湖滩裸露的泥沙扬起,经风力搬运到湖滨地带堆积,慢慢形成沙山。同时由于风力侵蚀形成与风向一致的垄槽地形,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模拟题组

蚌埠市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位于阿根廷小镇卡拉法特附近的莫雷诺冰川(在阿根廷国家冰川公园内),其末端海拔仅米。该冰川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向前推进,至冰川末端与麦哲伦半岛相遇,形成巨大冰坝。冰坝受阿根廷湖湖水冲蚀形成“冰桥”。随着“冰桥”拱门的扩大,“冰桥”面临崩塌。这条“成长型”冰川成为冰川的“活标本”。卡拉法特小镇也因莫雷诺冰川和阿根廷国家冰川公园成为季节性繁荣小镇。图10示意卡拉法特小镇位置、莫雷诺冰川和“冰桥”。

(l)分析莫雷诺冰川末端分布在海拔较低处的原因。(6分)

(2)推测“冰桥”形成至崩塌的地理过程。(9分)

(3)分析卡拉法特小镇季节性繁荣的原因。(4分)

(4)莫雷诺冰川每天接受大量游客的踩踏。从环境保护和游客安全考虑,有人提出禁止踩踏莫雷诺冰川。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5分)

思考时间,不许看答案

解析:

1、本题考查影响雪线海拔的因素。莫雷诺冰川属于永久性冰川,其冰川末端属于雪线的位置。影响雪线高度主要有:气温和降水的对比关系,以及坡度大小。雪线位置现在分布海拔低,说明气温较低、降水多、坡度陡。联系该区域位置(纬度)、区域特征(西风带、安第斯山脉),可知纬度高,气温低;西风带,带来的水汽多,山地降雪多;坡度大,冰川下滑明显。

2、本题属于过程描述。关键是依据材料,从三个主要环节说:冰坝--冰桥--坍塌。结合材料:该冰川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向前推进,至冰川末端与麦哲伦半岛相遇,形成巨大冰坝。冰坝受阿根廷湖湖水冲蚀形成“冰桥”。随着“冰桥”拱门的扩大,“冰桥”面临崩塌。冰坝形成类似于海水的顶托作用,是冰川前进时,受到麦哲伦半岛的阻挡,堆积形成;冰桥说明冰川下方有孔,因为材料中说到“受阿根廷湖湖水冲蚀形成”;而坍塌除了长时间受阿根廷湖湖水冲刷外,夏季温度较高,冰体融化也会坍塌。

3、本题考查旅游资源的观赏时机选择。游客去当地主要观赏的是冰川形成的冰坝、冰桥和坍塌。此景观主要出现在当地夏季,温度较高,冰川容易发生断裂和崩塌;从游客角度考虑,当地气温适宜,夏季凉爽。

支持主要从“有利条件+有利影响”来说明;环境保护和游客安全考虑”

答案:

(l)莫雷诺冰川纬度高(50°S附近),气温低;(2分)地处盛行西风带,水汽丰富,山地降雪多;(2分)山区地势起伏大,冰川下行速度快。(2分)

(2)莫雷诺冰川不断向海拔低处推进,与麦哲伦半岛相遇,冰川受阻形成冰坝;(2分)冰坝将阿根廷湖分为两部分,两侧湖水水位存在高差,在压力和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冰桥;(2分)流动的湖水不断冲蚀,拱门扩大;(2分)加之夏季气温高,冰川融化,在冰川向前流动的巨大压力下,冰桥终将崩塌。(3分)

(3)卡拉法特小镇纬度高,当地夏季气候凉爽舒适;(2分)莫雷诺冰川景观独特(冰川时常发生断裂和崩塌),吸引大量游客。(2分)

(4)赞同。理由:随着旅游规模的扩大,游客踩踏频繁,加速了冰川消融;(3分)冰川崩塌带来安全隐患。(2分)

不赞同。理由:莫雷诺冰川规模大,属于“成长型”冰川,游客活动对其影响小;(3分)徒步冰川项目丰富了当地旅游资源,增加了居民就业和收入。(2分)

广东汕头届高三一模

灌丛沙堆是在植被影响下发育的一种风力沉积地貌,与风沙活动、植被变化、人类活动及环境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下图示意灌丛沙堆发育的增长、稳定和衰退三个阶段,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面小题。

2.下列区域中,不易出现灌丛沙堆景观的是()

A.季风区河谷地带

B.绿洲边缘

C.沙漠腹地

D.农牧交错地带

3.灌丛沙堆具有保持生态环境稳定的作用,保护灌丛沙堆的核心是()

A.维持区域内适量的沙源

B.增加沙堆内的土壤肥力

C.降低区内风速

D.保护沙堆表面植被

4.在灌丛沙堆发育的三个阶段中,该灌丛区风力的变化情况可能是()

A.弱——强——强

B.强——弱——弱

C.强——弱——强

D.强——强——强

思考时间,不许看答案

答案:CDC

解析:

2.本题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的相关知识。

灌丛沙堆是在植被影响下发育的一种风力沉积地貌,即产生灌丛沙堆的关键因素就是植被与沙源。季风区河谷地带、绿洲边缘、沙漠腹地、农牧交错地带中,只有沙漠腹地因为植被稀少,不易出现灌丛沙堆景观。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3.本题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的相关知识。

灌丛沙堆具有保持生态环境稳定的作用是因为植被固定了流沙,所以保护沙堆表面植被才是保护灌丛沙堆的核心。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4.本题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的相关知识。

结合图片信息可知,在灌丛沙堆发育的三个阶段中,第一阶段是阻挡风沙,在灌丛区沉积。第二阶段风力减弱,灌丛沙堆发育稳定。第三阶段风力强,沙堆被侵蚀。风力的变化情况可能是强-弱-强。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四川雅安中学届高三12月考

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的面积有平方千米,盆地内生长着一种多年生植物--刺山柑(又名老鼠瓜),其主根入土很深,水平根极少。地上部分为放射状的平卧株丛,叶片为肥厚肉质卵圆形,花朵呈白色或淡绿色。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关于刺山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主根深是为吸收深埋的地下水

②平卧株丛有利于吸收地表径流

③肥厚肉质叶片利于水分的保存

④花朵颜色可以减弱强光的照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关于该地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吐鲁番盆地是风力作用下形成

B.吐鲁番盆地是流水作用下形成

C.盆地内部外力以风力作用为主

D.盆地内部外力以冰川作用为主

思考时间,不许看答案

答案:DC

5、吐鲁番盆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极少,主根深可以吸收深埋的地下水维持生命,①对;无地表径流,植株平卧是为了适应多大风的环境,②错;肥厚肉质叶片有利于存储水分和减少蒸腾,③对;花朵颜色浅,反射作用强,可以减弱强光的照射,④对错。故选D项。

6、吐鲁番盆地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以构造陷落内力作用为主,A错;深居内陆的海陆位置是干旱气候特征的最主要形成因素,B错;盆地地形,进入的风下坡形成的焚风作用显著,C对;大陆性气候,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培育优质农产品,D错。

届高三全国金优试卷模拟(三)

当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壳运动是间歇性上升时,那么在地壳上升运动期间,河流以下切为主;在地壳相对稳定期间,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为主,这样就在河谷两侧形成多级阶地。克里雅河发源于昆仑山,向北汇入塔里木盆地的沙漠中,下图为某科考队绘制的克里雅河出山口处河床至阶地剖面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7.低阶地表层沉积物分选性明显较高阶地差的原因是()

A.大陆性气候风速多变

B.径流量随季节变化明显

C.沉积物质来源复杂

D.物理风化作用较强

8.高阶地与中阶地相对高差和表面大小不同是由于地壳抬升的()

A.高度

B.速率

C.规模

D.年代

9.科考队发现该地阶地下部存在古老的砾石沉积层,其原始地貌可能是()

A.风积沙丘

B.风蚀沟谷

C.冲(洪)积扇

D.三角洲

思考时间,不许看答案

答案:CB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的形成。本题的关键点在于理清沙丘沙,是风力沉积物,而粉砂-粘粒是河流的沉积作用。内陆地区河流出山口既有河流的作用也有风力的作用。

7、C项,由图可知,高阶地表层沉积物以沙丘沙为主,这是风力沉积物,而低阶地沉积物既有风力沉积的沙丘,又有河流沉积的粉砂-粘粒,来源较高阶地复杂,所以沉积物均匀程度较差,故C项可选;

A项,大陆性气候风速多变,只能解释沙丘沙沉积物的厚度并不能解释为什么有分选性的差别;故A项不可选;

B项,内陆地区的河流径流量随季节变化比较明显,只能解释为什么河流沉积的粉砂-粘粒颗粒物的大小分选性,故B项不可选;

D项,内陆地区由于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较强,使沉积物呈现出碎屑状,并不能形成沙丘沙与粉砂-粘粒混合的沉积物,故D项不可选;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8、由图可知,高阶地落差较大,表面倾角大,说明地壳抬升较快,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强烈;中阶地落差小,表面倾角小,说明地壳相对稳定,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为主,所以影响因素是地壳抬升的速率不同。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9、C项,根据文字材料可知,该剖面图绘制于克里雅河出山口处,河流刚出山,携带的大量砾石、泥沙等在河流出山口会大量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或洪积扇,故C项正确;

A项,风积沙丘形成的颗粒物比较细小,此处的堆积物是砾石和泥沙,故A项错误;

B项,风蚀沟谷会形成外形宽窄不一,底部崎岖不平的谷地,故B项错误;

D项,三角洲一般分布在河流的入海口地区,此处是河流出山口,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高考“超级全能生”24省9月联考

黄土是指在地质时代中的第四纪期间,以风力搬运的黄色粉土沉积物。新疆地貌条件复杂,伊犁河谷位于中国天山山脉西部,盆地地形东窄西宽,东高西低,呈向西开敞的喇叭形。在伊犁河谷,山区森林、草原茂密,也有大面积的黄土分布。据此回答10-12题。

10.伊犁河谷黄土分布的主要自然带是()

A.针叶林带

B.草原带

C.落叶阔叶林带

D.积雪冰川带

11.伊犁河谷黄土颗粒在平面上由西向东变化的主要特征是()

A.逐渐变细

B.逐渐变粗

C.先变细后变粗

D.先变粗后变细

12.伊犁盆地高阶地上黄土沟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流水作用

B.风力作用

C.冰川作用

D.风化作用

思考时间,不许看答案

答案:BAA

解析:

10.结合材料信息:黄土是由风力搬运堆积而成,可知该地的黄土应由风力搬运至此。能够让黄土堆积,必定是风力弱或受物体阻挡风力减弱产生堆积,积雪冰川带由于地表摩擦力较少,阻碍作用较少,不利于黄土堆积,D不符;针叶林阔叶林、草原都会对风力携带的黄土粉尘产生阻碍,形成堆积,但树林植株间的间距较大,它们对黄土粉尘的阻碍作用与植株相对较密集的草地相比,草地对地表的覆盖作用更强,更有利于粉尘的滞留堆积成黄土,因此,三者相比较,伊犁河谷黄土分布的主要自然带应是草原带,B正确,A.C不符。

11.本题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的相关知识。

伊犁河谷有大面积黄土分布,为风力堆积而成。伊犁河谷位于天山山脉西部,呈向西开敞的喇叭形,大风携带黄土沉积物从西部敞口进入,随着黄土沉积物的深入,颗粒较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最后沉积,因此伊犁河谷黄土颗粒在平面上由西向东变化的主要特征是逐渐变细。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12.本题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的相关知识。

A项,黄土易受流水侵蚀,河谷地带流水作用强烈,形成黄土沟。故A项正确。

B项,风力作用主要体现在黄土沉积物的搬运上,与黄土沟的形成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

C项,该河谷地势较低,不受冰川作用的影响。故C项错误。

D项,风化作用主要使岩石颗粒变细,与黄土沟的形成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届百校联盟九月高三联考

在新西兰南岛西海岸帕帕罗瓦国家公园里有一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千层薄饼岩。它从下到上,负突出(凹槽)与正突出(凸脊)岩石相互叠置,重复出现。图1示意千层薄饼岩。据此完成13-15题。

13、千层薄饼岩岩层的形成过程中地壳运动处于()A.活跃期B.平静期C.活跃期向平静期过渡D.平静期向活跃期过渡14.千层薄饼岩凹槽与凸脊相互叠置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岩层()A.形成原因不同B.硬度不同C.年龄不同D.延伸方向不同15.长期塑造千层薄饼岩的侵蚀作用主要有()①海浪侵蚀②风力侵蚀③冰川侵蚀④生物风化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

思考时间,不许看答案

答案:BBC

13、从图上可以看出千层薄饼岩的每层都大致呈水平状态延伸,且岩层的层理性较明显,且各层间“相互叠置”,由此可推测出岩层应为沉积而成,故在形成过程中地壳运动处于平静期,如果形成过程中有地壳活跃期,地壳运动会导致褶皱或断层甚至可能有岩浆喷发,岩层并不能形成如此的水平状,或者被岩浆覆盖或侵入形成岩浆岩,而图中岩层也没有侵入或岩浆冷凝痕迹,所以B对,ACD错。

14、从图上可以看到岩层都是水平延伸,所以其延伸方向一致,D不对;根据上一题推测可知这里的千层薄饼岩是外力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层理特征明显),因此各层形成的原因应是相同的,A不符而水平的沉积岩一般都会呈上新下老的状态,岩层年龄不同只是体现出岩层的上下层关系,并不能体现出千层薄饼岩凹槽与凸脊相互叠置,因为沉积时并没有凹凸状态,C不符;沉积岩在沉积过程中各岩层的硬度由于沉积物质等不同,可能会出现有的岩层硬度小,受外力风化侵蚀作用强,形成凹状,而有些一些硬度大,受风化侵蚀作用小,与其它受风化侵蚀作用较大的岩层相比,这里易形成凸脊,故岩层的凹槽与凸脊相互叠置的主要原因应是不同岩层的硬度不同,B正确。

15、从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新西兰南岛西海岸边,受海浪影响较大,因此会受到浪浪侵蚀,①符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西兰南岛位于南纬40-50范围之间,该地地处西风带,又居西海岸,故这里全年受西风的影响较大,因此这里可能会有风力侵蚀,②符合;新西兰南岛虽有冰川存在,但冰川侵蚀会形成角峰、U型谷等,与千层薄饼岩的形态不符,再加上设问中有外力影响的状态——“长期”两字,而岩石这里并没有冰川存在,故③不对;生物风化主要体现在根系或枝茎等分裂岩石或有些根部分沁物对岩石的破坏,但岩层大部分位置并无生物覆盖,且这里位于海边,风较大,岩石中的生物量较少,故长期受生物风化的可能性非常小,④不符;因此长期塑造千层薄饼岩的侵蚀作用主要有海浪及风力侵蚀,C对。

终碛是冰川末端较长时期停留在同一位置(即冰川活动处于平衡状态时)逐渐堆积起来的冰川堆积物。而终碛堤是由终碛堆积而成的弧状堆积堤坝。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形成的终碛堤特点相差较大。读我国西北某地区山岳终碛堤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6.图中山岳终碛堤最可能位于()

A.高山草原带

B.高山冰川带

C.高寒荒漠带

D.高山针叶林带

17.图中两道终碛堤显示()

A.气温降低,冰川扩张

B.气温降低,冰川退缩

C.气温升高,冰川扩张

D.气温升高,冰川退缩

18.与大陆冰川相比,山岳冰川的终碛堤()

A.海拔较高,长度小

B.海拔较低,长度大

C.海拔较高,长度大

D.海拔较低,长度小

思考时间,不许看答案

CBD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冰川地貌。

16、由材料可知:终碛是冰川末端较长时期停留在同一位置(即冰川活动处于平衡状态时)逐渐堆积起来的冰川堆积物。冰川在由高向低流动时,随着温度升高,冰川融化,冰川侵蚀携带的物质就会在较低处沉积,所以冰碛堤是在冰川带的下限,是乱石堆,不是森林和草原带,应是高寒荒漠带。答案C正确。

此题推理还有一种方法,利用雪线来分析。终碛是冰川末端,说明在雪线附近。从垂直地带性分布看,最近的自然带是高寒荒漠带。(见下图)

17、两道冰堤的出现说明冰川堆积的时间有差异,堆积的高度不同;而冰碛堤应在冰川带的下限,冰碛堤出现高度上升,只能是冰川退化,是气候变暖,冰川在更高海拔处最已经融化。答案B正确。

18、大陆冰川主要分布在纬度高的南极大陆、格陵兰岛等面积大的陆地上,较为平坦,冰川面积大;而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在海拔高的山地上,面积较小呈条带状;可判断山岳冰川的终碛堤较大陆冰川分布的海拔比较高,长度小。答案D正确。

喜欢老师为你提供的学习资源吗?有什么学习感想、经验心得想分享?你想从本平台中获得什么具体内容呢?期待看见你的留言~欢迎大家转载到自己的朋友圈!

看更多精彩地理短视频,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eliul.com/ztxw/65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