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集中所在,从今天起,“走进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系列推文正式上线,官微君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沧海桑田,收获打开地球科学知识之门和了解宇宙奥妙的“金钥匙”。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序厅部分吧~
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简介
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位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坐落在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逸夫教学楼,前身是成立于年的桂林冶金地质学校地质陈列室,距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作为目前华南地区功能最全、实际展陈面积最大的综合性地质博物馆,全馆展陈面积约平方米,分为10个展厅,3个辅助功能展区和1个3D影厅。设置生命起源与演化、探秘宇宙、地球奥秘、深空探测与陨石、永不安稳的大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奇妙的矿物岩石世界、丰富的地下宝藏、地质灾害和珠宝玉石等10个主题展厅。馆藏实物标本3万余件,系统展出了古生物化石、陨石、矿物、岩石、矿石和宝玉石等珍贵标本余件。
镇馆四宝
1-鱼龙
(横屏观看效果更佳)
鱼龙:该鱼龙化石保存完整,形态精美,体长约13m,是目前国内博物馆馆藏中最完整、最长的一条鱼龙化石,可谓无价之宝。鱼龙是关岭生物群的代表性化石,对研究中生代海生爬行动物演化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鱼龙是一种类似鱼和海豚的大型海栖爬行动物。它的出现比恐龙还要早,在距今约2.5亿年前,就有了鱼龙的身影。可惜在距今约万年前它们便遭遇了大灭绝,在地球上消失了踪迹。
2-自然铜
自然铜:目前国内馆藏最大的一块自然结晶形成的自然铜标本,重达kg。正常结晶情况下,自然铜多是红色的,但因为氧化的原因,通常自然铜会呈棕黑色或绿色。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铜是稳定的元素,但是自然铜在地表及氧化环境中不稳定,易转变为铜的氧化物和碳酸盐,如赤铜矿、孔雀石、蓝铜矿等矿物。自然铜还是一种中药,具有活血化瘀、止痛、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
3-南丹铁陨石
南丹铁陨石:发现于广西南丹,在南丹县博物馆存放的最重的陨石是3.2吨,而这块重达3.5吨。陨石表面的坑坑洼洼是它在穿过大气圈时,经高温作用而留下的“气印”。陨石对于国家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通过对陨石的研究,可以了解宇宙和地球的形成,飞行器穿过大气圈时的情况。现在陨石的挖掘主要是在南极大陆,我校师生也曾五次赴南极大陆进行考察,并获得了不小的收获。
4-水晶
水晶单体:水晶晶莹剔透,灯光打过去清晰可见,纯度非常高,肉眼看过去没有任何杂质。
馆内还有许多精美的水晶展品,官微君在此就不一一介绍了,让我们通过图片来欣赏欣赏它们的美貌吧~
除了镇馆四宝外,序厅还有许多极具历史意义的藏品,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海百合:是一种始见于早寒武纪世的棘皮动物,生活于海里,具多条腕足,身体成花状,表面有石灰质的壳,由于长得像植物,人们就给它们起名叫海百合。
萤石、水晶与白云石共生
鱼眼石、辉沸石集合体
异极矿与锑华共生
孔雀石
鱼眼石、沸石集合体
锑华、辉锑矿、萤石共生
紫晶洞
菊花石
当世界沉浸于追逐速度和变革,
博物馆仿佛是时间和文明的结界,
以艺术化的方式,留存下一片哲思之所。
博物馆不仅装载着人类的文明故事,
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故事。
(了解更多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资讯)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