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成lt成都电子市场的

作者:方成成都电子市场的变迁

从在小学期间接触到矿石收音机开始,我便成为初级业余无线电爱好者。

但严格的说,只是安装收音设备收听电台广播的爱好者。

那时的世界业余无线电活动,是指业余的无线电台、无线测向、无线遥控及无线电接收。

但在建国初期,民间业余电台是禁止的,有组织的业余电台和无线测向也只有极少数人能夠参与。

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在郊外举办的无线电测向比赛,运动员头戴耳机,一手持砖头大的测向机(电子管式),另一手持指南针和地图,在坡地山林间搜寻预置的几个电台;电台发讯1分种,静默4分钟。以最短时间找到最多电台为胜。

现在这项运动仍有,但因集成电路的出现,测向机已能握在手掌中了。

当时几乎所有的无线电爱好者(受苏联影响这样称呼)实际都只是收音机制作爱好者,他们关心的是收音机收台多,声音大。

要制作收音机,就需要找到或购买零件。

最初级的制作就是矿石收音机。需要制作线圈、耳机、检波器(矿石)。

成都最早的电子市场(姑且称作市场)在盐市口人民商场北门的宾隆巷,有约七、八人摆地摊卖点小圈漆包线、旧耳机、活动矿石之类的零件。另一个购买零件的地方是中药铺,因为作为检波器的矿石可用中药自然铜,自然铜是天然黄铁矿,可治跌打损伤。

主要成分是二硫化铁,具有半导体特性,故可作检波器。

我用手电筒后盖作耳机外壳,用细漆包线在小圆柱磁铁上绕线圈,用百雀灵盒盖剪成振动片,组装成耳机。

用鞋盒纸板卷成圆筒,绕几十圈漆包线并间隔数圈抽五、六个抽头,作成调谐线圈。

将自然铜敲碎,选碗豆大一块结晶用香烟锡箔包紧,露出一面,再塞进一号电池的铜帽中。把一根铜线一端磨尖,弯成弓形,作成检波器触针。将这几个部件用小钉固定在一块木板上,用导线联接起来,一台矿石收音机就作成了。

用一根长导线缠绕在吊灯花线外皮上作天线,连接到收音机。

通过选择线圈抽头,用触针在自然铜表面移动找到灵敏点,就可用耳机听到无线电广播。

当时成都有四川台、成都台、中央台(转播台)。但这种简易收音机通常只能收到一个电台。

另一卖无线电零件的地方是五金交电商店,以春熙路北端的五金交电商店品种最全,这里有电阻、电容、电子管等。

我在这里买到一个簿膜可变电容器,将它并联到线圈两端,就可以收到三个电台了。

再后来将自然铜换为成品的活动矿石,声音就更大了。

到60年代以后,再将活动矿石换成一只半导体二极管,可以说圆满了。

我曾用电池锌皮和硫磺在铁瓢里熔化,制成硫化锌,也是有半导体特性的化合物,可作检波器。

在三年困难时期,按照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出现了不少处理多余物资的企业门市,使无线电爱好者可以用较少的钱买到渴望已久的各种零件,得以组装再生式收音机、超外差式收音机、万用电表、信号发生器等。

当时,在东御街有邮电管理局物资处理门市,在东大街有成都电动工具厂处理门市,在人民南路一段西侧物资大厦也有多家处理门市。

我在人民公园街对面一家处理门市用两角钱买到两个75毫米圆形电压表头,拆去内部分压电阻后,正好是满刻度1毫安电流表,成就了我的第一个万用电表。

60年代,宾隆巷市场已经消失,民间的电子市场迁移到体育场市体委门口,来路不明的各种零部件在路边交易,时不时遭到有关部门的打击。

大概是年,各企业分布在市区的处理门市集中到大慈寺,形成规模的电子市场。

在70年代后期,在城北城隍庙河边,开始出现一些地摊,出售废旧电子产品及零部件。随着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的出现,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制作巳膨胀到各个领域,因而也改称为电子爱好者。

在历史上,成都共有五座城隍庙,城北城隍庙是原成都县城隍庙,周边小巷称城隍巷。

记不清是哪年,各企业的处理门市纷纷挤进城隍庙内,开张营业。

82信箱门市主要销售阻、容元件,是打湧堂的地方。

随后广东电子商家湧入,电子垃圾销售旺盛,占据了周边各条小巷。再后来,音像制品、音响产品、卫星接收、家用电器以及维修配件、工具,摊大饼似的铺满城隍庙周边,从南边金华街,北近一环路,东至人民北路,西至簸箕街,占地两百多亩,商铺上千,形成全国闻名的城隍庙电子市场。

在这里,小到电子表,大到空调,只要有的电器,都可以找到原装配件或可替换件。与居民生活有关的水、电、气产品也都能买到。在80年代末,这里还举办了多次电子庙会。我开发的BBD电子混响放大器,曾在庙会上作过展示。现在,城隍庙电子市场仍在运作。据城市规划,电子市场与荷花池市场一样都将迁往三环路以外。但不管迁到哪里,因为有需求,相信电子市场仍会繁荣昌盛。

勘探旅游人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eliul.com/ztzz/66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