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出血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临床上对该病可选的治疗方法较多,本文将最常用的药物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总结如下:
1.糖皮质激素
●目前新诊断的ITP首选药物仍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包括地塞米松和泼尼松。
大剂量地塞米松,剂量40mg/d,应用4天,建议口服用药。若无效,可在半个月后重复一个疗程。
泼尼松,起始剂量1mg/kg/d(分次或顿服),病情稳定后快速减至最小维持剂量(<15mg/d)。治疗4周仍无反应,应迅速减量至停用。
●注意事项:在应用糖皮质激素时,应充分考虑到药物长期应用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例如库欣综合征,症状为满月脸、多血质、向心性肥胖、皮肤紫纹、痤疮;还可能会出现骨质疏松、感染、股骨头坏死、高血压、糖尿病、急性胃黏膜病变等不良反应。因此,治疗期间应注意监测血压、血糖和白细胞计数等变化,预防感染,保护胃黏膜。此外,乙肝病毒DNA水平高的患者应慎用糖皮质激素。
2.丙球蛋白
●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VIg)主要用于ITP的紧急治疗、不能耐受糖皮质激素时、脾切除前准备、妊娠或分娩前以及部分慢作用药物发挥疗效前。
常规剂量mg/kg/d,用5天;或mg/kg,给药1次,严重者可连用2次。
●注意事项:若存在IgA缺乏、糖尿病和肾功能不全,应慎用。
3.促血小板生成类药物
●国内上市的促血小板生成类药物包括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和艾曲泊帕。此类药物一般起效较快(1-2周),但停药后疗效一般不能维持,需要进行个体化维持治疗。
rhTPO:剂量1μg/kg/d,应用14d,血小板计数≧x/L时停药。应用14d血小板计数不升则视为无效,应停药。
艾曲泊帕:起始剂量25mg/d,根据血小板计数进行剂量调整,维持血小板计数≧50x/L。当血小板计数≧x/L时减量,血小板计数≧x/L时停药。最大剂量为75mg/d。艾曲泊帕不能与饮食同服,且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肝功能。
4.利妥昔单抗
●对于不愿选择脾切除术却又想获得持久应答的ITP病友,可以尝试选择利妥昔单抗。
用法用量:推荐mg/m2,每周1次静脉滴注,应用4次,一般在首次注射4-8周内起效。小剂量mg每周一次,应用4次同样有效,但起效时间略长。
应用利妥昔单抗可能出现输注反应、皮肤黏膜反应或乙肝病毒(HBV)再激活,因此在采用利妥昔单抗治疗前应筛查是否有HBV感染,且治疗期间及治疗后数月应持续监测HBV感染。
总结:ITP病友个体间往往存在差异,因此建议与医生一起共同决策,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做好ITP长期管理,预防出血,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吴还梅
审校:陈海霞
封面图来源:站酷海洛
参考资料:
1.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年版).
2.ITP国际诊治共识报告: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调查和管理(更新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