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一个基础、两大功能(1)形成基础:地球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过程通过生物循环、水循环、大气循环和地质循环等实现,其中生物起到关键作用。(2)两个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①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②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2.三大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例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西北独特的荒漠环境。(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地理环境中的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下面为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失调的例子。(3)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其他地区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域的发展变化,如青藏高原的隆起对其周边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就非常明显,示意如下: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如下:①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②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③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1.分析某地自然景观的整体性时,首先要根据地理位置确定该地的气候类型,再结合气候判断植被、土壤,最后结合气候、地形等判断水文特征。2.在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问题时,首先要明确人类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怎样的变化。3.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其他区域时,首先要分析某一区域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所描述的自然要素,然后分析与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的因果关系。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整体性”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即可。(·江西省分宜中学高三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阿塔卡马沙漠位于南美洲西海岸,南北向狭长分布,宽度只有几十公里。被分为海岸山脉、中央山谷和安第斯山脉三大地形区,平均海拔米。阿塔卡马沙漠气候极端干旱,多数地区年降水量不足1mm,被称为世界旱极。沙漠中广泛分布着干盐湖和盐壳,而风成沙丘极少。阿塔卡马沙漠作为地球上与火星环境最相似的地区之一,对其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有助于为人类探测火星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下图为阿塔卡马沙漠示意图及地形剖面图。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阿塔卡马沙漠的环境特征。根据图文材料判断,阿塔卡马沙漠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气候极端干旱;该地的气候特征导致该地河湖稀少,且多为咸水湖;干旱的气候特征导致植物难以生长,植被稀少,以至于该地多沙漠景观;沙漠地区降水稀少、地表缺乏植被,导致土壤贫瘠、富含盐类物质。阿塔卡马沙漠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气候极端干旱;干旱气候导致该地河湖稀少,多为咸水湖;干旱的气候导致植物难以生长,植被稀少,多沙漠;降水稀少、地表缺乏植被,导致土壤贫瘠、富含盐类物质。解释区域内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一果多因”由于区域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区域地理现象往往是不同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导致的,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因素,分析时应理清要素间的因果联系链,由因到果步步推进,完整呈现因果关系。(年北京卷?节选)36.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多米尼加等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交流合作不断深化。读图16,回答下列问题。多米尼加动植物种类丰富,东北部海域为大西洋座头鲸的洄游区。中部山区的植物达数千种,西南部湖泊是世界著名鳄鱼保护区。说明多米尼加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8分)可迁移我国横断山区物种丰富的原因分析。据图可知,该国纬度较低,以热带气候为主,热量丰富;且中部山区地势起伏大,相对高差大,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异明显,物种丰富;从海陆位置分析,该国受海洋影响较大,海陆兼备,海陆生物种类众多。海陆兼备;地处低纬,以热带气候为主;地形复杂,山区面积广;山地重直地带性明显。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因多果”)区域内某要素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区域其他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个区域环境的整体变化。分析某地区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对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关键词] 气候 地貌 植被 水文 生态环境[答题思路] 当××要素发生变化后,其他的××随之发生变化。例如当砍伐森林(植被)后,地表拦截大气降水(气候)的功能下降,下渗减少,地表水(水文)汇流速度加快,对土壤的侵蚀加强,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地貌),由此导致土壤贫瘠;植被破坏后,光合作用减弱,吸收二氧化碳减少,影响大气的成分,这样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年天津卷?节选)13.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吉林省珲春市(下图)是我国离海最近的内陆城市,辖区内的聚落多沿河谷分布。图们江流域的森林曾被大量砍伐。近年来由于保护措施得当,使流域内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3)森林植被的恢复,会使图们江在俄、朝两国交界处河段的水文特征发生哪些变化?(6分)本题通过吉林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内容为背景,分析区域内河流的水文特征变化等知识点。该题属于特征描述类题,关键词“植被的恢复”,解题方向“水文特征”。水文特征一般从流量、含沙量、结冰期、水位、水能等进行分析。结合材料有森林植被的恢复,影响到的一般是流量水位和含沙量,从这两个角度组织答案:流量(水位)季节变化减小;含沙量减少。流量(水位)季节变化减小;含沙量减少。分析区域间的环境联系“区域之间”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因果联系。如青藏高原的隆起,有效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使得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干旱加剧。(·安徽省砀山第二中学高三月考)下图中,L湖原是新疆最大的淡水湖,近年来,已演变成微咸水湖,现在该湖西部沿岸仍有芦苇分布,而东部沿岸几乎没有。据此完成1-3题。1.关于甲、乙两河与L湖的描述,正确的是()A.乙河是L湖的最主要补给水源B.甲河与L湖是相互补给关系C.甲河流量主要随气温变化而变化D.L湖的最高水位出现在春季2.导致L湖两岸芦苇减少的最主要因素是()A.主导风向B.湖水盐度C.沿岸坡度D.土壤肥力3.上述材料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差异性B.整体性C.地带性D.非地带性试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1.根据“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可判断出甲河注入L湖,乙河从湖泊流出,甲河是L湖主要补给水源,AB错误;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北,气候干旱降水少,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流量受气温影响大,夏季气温最高,冰雪融化量最多,河流流量最大,注入L湖水量最多,湖泊水位最高,C正确,D错误。2.由材料“L湖原是新疆最大的淡水湖,近年来,已演变成微咸水湖”可知,导致L湖两岸芦苇减少的最主要因素是湖水盐度增加,B正确;该地区的主导风向、坡度短时间内不会有明显变化;土壤肥力变化从材料和图中看不出来。3.材料中由于湖水盐度增加,影响植被生长,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正确。1.C2.B3.B(·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高三月考)牡蛎生长在气温适宜、清澈小河入海的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牡蛎礁是由牡蛎不断附着在蛎壳上、长时期稳定堆积而成。牡蛎礁体具有明显的层状结构特征,其中的水平夹层厚度较薄,牡蛎个体由于环境的变迁而快速窒息死亡。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牡蛎礁分布(左图)及某礁体局部剖面(右图),礁体Ⅰ-Ⅵ由老到新。据此完成4-6题。4.在牡蛎礁从Ⅰ到Ⅵ的形成时期,该区域A.海岸线持续性向海洋推进B.海平面间歇性下降C.河流入海口泥沙含量稳定D.地壳持续性下沉5.礁体中任一水平夹层形成时期,该区域可能A.处于枯水期,营养物质减少B.处于洪水期,河流输沙量大C.处于寒冷期,海平面上升快D.处于温暖期,植被覆盖率高6.礁体顶部泥沙沉积层形成的主要沙源及外力作用分别是A.海底淤泥 海水搬运、沉积B.海底淤泥 风力搬运、沉积C.河流泥沙 流水搬运、沉积D.河流泥沙 风力搬运、沉积4.材料信息表明,牡蛎礁是由牡蛎不断附着在蛎壳上、长时期稳定堆积而成,如果海岸线持续性向海洋推进,则潮间带持续性在改变,牡蛎礁不可能有长时期稳定堆积,不可能产生牡蛎礁,而图中有多条牡蛎礁,说明海岸线不是持续性向海洋推进,A错。材料信息表明,礁体Ⅰ-V由老到新,表明海岸潮间带是向海洋推进,说明海平面下降;每个牡蛎礁形成需要长时期稳定堆积,说明每一条牡蛎礁形成时期,海平面是稳定不变,由此推断海平面间歇性下降,B对。如果河流入海口泥少含量稳定,则海岸线会持续向海洋推进,导致形成牡蛎礁的可能性小,不符合题意,C错。地壳持续性下沉,会导致海平面持续性上升,海岸线会向陆地方向推进,与题意不符,D错。5.材料信息表明,牡蛎生长在气温适宜、清澈小河入海的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水平夹层是因为牡蛎个体由于环境的变迁而快速窒息死亡而形成的。枯水期,水量小,流速慢,河流含沙量小,河口清澈,利于牡蛎生长,不会形成水平夹层,A错。洪水期,水量大,流速快,河流含沙量大,河口混浊,导致牡蛎个体快速窒息死亡,礁体沉积泥沙形成水平夹层,B对。寒冷期,冰雪融化较少,海水遇冷收缩,海平面可能下降,不可能上升快,C错。温暖期,植被覆盖率高,水土保持功能强,河流泥沙含量小,河口清澈,利于牡蛎生长,不利于水闰夹层形成,D错。6.图中显示,泥沙堆积在牡蛎礁体之上,说明这些泥沙是在牡蛎礁体停止生长之后堆积的,说明此时牡蛎礁已经不在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海岸已经向海洋推进了,因此海水不可能把海底淤泥搬运至此沉积,排除A。风力不可能搬运海底淤泥,排除B。当地河流经常泛滥,泛滥时淹没牡蛎礁体,大量河流泥沙沉积在礁体之上形成泥沙沉积层,C符合题意。河口地区多湿地,泥沙湿度较大,风力很难搬运河流泥沙沉积,排除D。4.B5.B6.C(·山西高三)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青海湖是由祁连山脉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距今20~万年前,形成初期是一个大淡水湖泊,与黄河水系相通,那时气候温和多雨,湖水通过东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黄河,是一个外流湖。至13万年前,由于周围山地强烈隆起和气候变化,使青海湖从外流湖变成了闭塞湖,由淡水湖逐渐变成咸水湖。如图示意青海湖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1)断层陷落改变了区域的地貌和水文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青海湖形成的影响。(2)青海湖成湖初期为淡水湖,对此做出合理解释。(3)分析周围山地隆起和气候变化后青海湖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4)依据近年来气候的变化趋势,推测未来青海湖湖水面积和含盐量的变化。本题以图文为背景,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青海湖是构造断陷湖,湖盆边缘多以断裂与周围山相接。断层陷落,导致周围地区径流汇入湖盆形成湖泊,由于外泄通道堵塞,青海湖遂渐演变成了闭塞湖。(2)青海湖约在距今至20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而形成一个断陷湖盆,湖盆积水开始流入黄河,形成初期气候温和多雨,降水丰富;来自周围山谷有很多的入湖河流带来淡水补给;湖水的补给量大于蒸发量,湖水通过倒淌河流入黄河,入湖河流带来的盐分被带出,河水得到了置换,所以当时为淡水湖。(3)因为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湖盆积水开始流入黄河,后因周围山地升高,阻塞了湖水流出,便形成今日的内陆湖泊,盐分无法排出,且随着地壳的抬升,阻挡了水汽的进入,气候变干,降水减少,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成为咸水湖。(4)全球气候变暖,使大量的冰川融化,入湖水量会先增加,湖泊面积增大,随着冰川量的减少,入湖融水量会减少,湖泊面积减小。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入湖河流会不断带来盐分,内流湖的含盐量会持续增多。(1)断层陷落,形成湖盆;断层陷落,导致周围地区径流汇入湖盆形成湖泊。(2)气候温和多雨,降水丰富;入湖河流带来淡水补给;湖水补给大于蒸发;湖水通过倒淌河流入黄河,入湖河流带来的盐分被带出。(3)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山地隆起,堵塞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气候变干,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4)面积:先增大后减小。含盐量:持续增多。(·广东执信中学高三月考)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陇南位于西秦岭,西部向青藏高原过渡,也是我国三大自然地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因中药材种类多素有“天然药库”之称。陇南海拔~米的深山峡谷的茂密竹林是野生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大熊猫皮厚、体态肥硕、憨态可掬,有黑白相间的外表和发达有力的前后肢,视力较差,目光短浅,但是听觉极为灵敏。材料二陇南位置和范围示意图。(1)描述陇南地区地形特征。(2)分析大熊猫的体貌特征与其栖息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3)分析陇南地区素有“天然药库”之称誉的原因。(1)看图例可知,陇南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根据图中河流流向,可判断该地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2)大熊猫“皮厚、体态肥硕”,主要是为了御寒;“有黑白相间的外表”主要是为了在雪地竹林里隐藏;“发达有力的前后肢”便于爬山和爬树;“视力较差,听觉极为灵敏”是因为大熊猫的栖息地是茂密竹林,视线容易被阻挡,视力退化而听力进化。(3)陇南地区中药材种类多,主要是因为自然环境多样,可从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两方面分析。水平方向上位于三大自然地区之间的过渡地带,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药材种类丰富;垂直方向上,地形起伏大,气候垂直差异显著。(1)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2)栖息地海拔较高,冬季气温低,体型肥硕皮厚可御寒;冬季山上竹林多积雪,黑白相间的外表有利于隐藏,躲避天敌;多山多树,发达有力的前后肢,便于爬山和爬树;茂密的竹林,阻挡视线,导致视力不发达而听力灵敏(3)陇南水平方向上位于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的过渡地带,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药材种类丰富;地形起伏大,气候垂直差异显著,因此中药材种类多,有“天然药库”之称。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2)干湿度分异规律2.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1)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一般而言,海拔每升高m,气温下降约6℃,因此,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布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布,但并不完全一致。(2)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有时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随山地海拔升高,降水增多,可能会出现森林带,如天山。(3)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同一自然带,随纬度增高其分布的海拔降低。(4)山地中自然带基本沿等高线分布,同一自然带内水热状况相似。(5)山体所在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山体海拔越高越复杂,海拔越低越简单;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越大越复杂,相对高度越小越简单。(6)雪线高度的影响因素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雪线海拔高;纬度高,雪线海拔低。②坡向:阳坡雪线海拔高,阴坡雪线海拔低;迎风坡雪线海拔低,背风坡雪线海拔高。③降水:一般降水多的山地或坡向雪线低。④季节:夏季雪线高,冬季雪线低。⑤人类活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雪线升高。3.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的判断①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西海岸南北延伸)。③看自然带变化: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④看主导因素:热量。(2)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的判断①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③看自然带变化:森林→草原→荒漠。④看主导因素:水分。山地垂直带谱图的判读技巧(1)判定南、北半球。因阳坡的热量好于阴坡,因而南坡同类自然带的高度高于北坡,则位于北半球;若相反,则位于南半球。(2)判定热量带。根据山麓基带的自然带可判断出山地所处的热量带。(3)判读纬度高低。若山体海拔相当,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纬度越低。(4)判断迎风坡。迎风坡降水丰富,自然带的数量较多,雪线的海拔较低。(年新课标全国卷Ⅲ)我国某公路长多千米,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并跨越了多条河流。公路南端海拔约米,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该公路山区段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封路禁行。据此完成下题。11.该公路北端海拔约米,其所处的自然带是A.针叶林带B.山地草原带C.高寒草甸带D.灌丛荒漠带11.由(1)题分析可知,该公路位于我国新疆。结合材料与题干,公路长多千米,南端海拔约米,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北端海拔约米,说明公路南北两端海拔较低,中间穿越横亘在新疆中部的天山山脉,沟通了南疆与北疆。公路北端海拔约米,其应位于北疆,地处天山北坡、准噶尔盆地南缘的位置,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故其所处的自然带是灌丛荒漠带,D正确;针叶林带应位于天山北坡降水丰富的山腰地带,海拔较高,A错误;山地草原带与高寒草甸带分布的位置海拔更高,B、C错误。故选D。11.D每当雨季,西藏松茸破土而出。波密是西藏松茸的重要产地,县城海拔米,1月均温-0.2°C,境内冰川发育极好,冰舌前端伸入森林,蔚为壮观。下图为波密所在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1.波密县松茸产量最多的月份是A.1-3月B.4-6月C.7-9月D.10-12月2.“冰舌前端伸入森林”中的森林最可能是A.针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阔叶林D.常绿硬叶林3.冰雪带与森林带之间无草原带和苔原带过渡的主要原因是A.降水多B.海拔高C.气温低D.光照强本题主要考查我国青藏高原西南的气候特点及山地自然带分布的影响因素。1.西藏每年4-6月属于雨季前夕,降雨量较小,6月底及7月初开始进入雨季高峰,降雨量大,因此7-9月最可能为产量最大的季节;C正确;1-3月为旱季,A错误;4-6月雨季刚开始,松茸发育较小,不适合采摘,B错误,10-12月雨季结束,当年松茸采摘完成,D错误。2.材料中提到“境内冰川发育极好”,因此冰舌深入的森林应该是最靠近冰原带的,针叶林是最可能的,A正确;落叶阔叶林属于温带植被,其分布的海拔高度低于针叶林,B错误;常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一般属于亚热带植被,其海拔分布低于落叶阔叶林,CD错误。3.冰川发育不仅受气温影响,还受降水控制;气温决定了冰川的消融,降水量决定冰川的积累。波密正处于西南季风暖湿气流北上的通道上,高大的山脊起着明显的屏障作用,造成降水极为丰沛,雪线附近年降水量估计可达2—毫米,这正是巨大冰川发育的主导因素,雪线海拔较低,冰川的海拔低,发育了数量和规模巨大的冰川,巨大的推进力使冰舌沿沟谷自上而下穿越了草原带和苔原带,直达森林带,A正确;山地海拔低顶部可能缺少苔原带和草原带,但是图示区域山地海拔很高,不会因海拔高缺少自然带,B错误;草原带和苔原带一般分布在高海拔、气温低的山地顶部,因此气温低不会造成草原带和苔原带缺少,C错误;光照对自然带的影响不大,D错误。1.C2.A3.A横断山区由南北走向的7条山6条大江构成了山高谷深,相间分布的地就,多地分布着干热的河答,形成了“倒置的垂直地性”景现。下图为全沙江(28°N)地两耳植被的垂直分布情观。据此完成4-5题。4.干热河谷中“倒直的垂直地带性”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①全年受干热的东南风影响②越过山体的风在背风下沉增温致使河谷干旱即“焚风效应”显著③受山谷风环流的影响④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的影响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干热河谷成为一种珍稀的资源,阿署达是位于金沙江畔的一个彝族小山村,全村靠种植芒果致富。据图推测该村芒果中种植的海拔高度在A.1~mB.~mC.1-mD.1m以下试题考查地理环境的差异性4.横断山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不仅受东南季风影响,也受西南季风影响;并不是全年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干热河谷的成因是位于山地的背风坡,受焚风效应以及河谷干热下沉气流影响,B正确。5.芒果是热带作物,热量条件是决定芒果自然分布的主要因素,芒果的种植需要充足的热量,分布海拔较低,气温较高,热量充足,所以主要位于海拔1米以下地区,D正确。4.B5.D(·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某探险队在新疆进行考察。从新疆某地出发,由南向北依次看到不同的自然景观,如下图所示,图中数据表示海拔(单位:米)。读图完成6-7题。6.图中山坡一侧有云杉林分布的主要原因是()A.地处山地北坡,热量条件不足B.受极地高气压带影响,多降雪C.受山谷风的影响,少夜雨D.该海拔高度多地形雨7.图示山地的雪线北坡低于南坡,其主要原因是()①北坡纬度偏高,气温较低②南坡纬度偏高,气温较高③南坡受海洋影响大,降水偏多④北坡多地形雨,积雪冰川面积大A.②③B.①④C.①③D.②④6.根据纬度判断,山地北坡为阴坡,高大树木生长需要充足热量,热量条件不足是不利条件,故A错。该区域在中纬度,不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B错。雨水少不利于云杉分布,C错误。云杉林分布的海拔在-米,同海拔南坡是草原,南坡为阳坡,说明植被景观差异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不是热量。北坡位于北冰洋水汽的迎风坡在该海拔形成地形雨,水分条件好,适合高大树木生长,故D正确。7.雪线的高低主要受气温和降水量影响,雪线高低与气温呈正相关。南坡雪线比北坡高,是因为南坡纬度较低,气温较高,雪线较高;北坡纬度高,气温低,雪线较低,故①正确②错误。该山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终年受大陆气团影响,受海洋影响小,山地南侧为塔克拉玛干沙漠,气候干旱,降水偏少,③错。北坡地处西风迎风坡,降水较多,所以积雪冰川较多,雪线较低,④正确,答案选B。6.D7.B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阴山山脉平均海拔不足0米,属于中等高度的山体,是中国季风与非季风区的北界,属温带半干旱与干旱气候的过渡带。西部的狼山尤为干旱,东部的大青山较为湿润。阴山南坡植被类型丰富多样,且植被多样性随海拔升高而增加。下图为阴山山脉等高线图和大青山垂直自然带示意图。(1)高山林线指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与北坡相比,简述大青山南坡高山林线高度差异并分析原因。(2)分析阴山南坡植被多样性随海拔升高而增加的原因。(1)南坡较高。南坡是向阳坡,气温偏高;南坡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偏多。(2)阴山地处温带半干旱与干旱过渡地区,植被多样性受水分影响显著;南坡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随着海拔的升高,地形抬升产生的降水;阴山山脉属于中等高度的山脉,在有限的海拔内水分随海拔升高而持续处于增加状态。第(1)题,大青山南北坡高山林线高度差异直接从图中获取答案,其原因应从南北坡的水热条件进行分析。从大青山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南坡的山地针叶林带上界较高,即林线较高。该地位于直射点以北地区,南坡是向阳坡,南坡太阳高度较高,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较多,气温偏高;南坡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偏多,水分条件较好,因此林线较高。第(2)题,山南坡植被多样性随海拔升高而增加的原因应从水热条件方面进行分析。随海拔升高,热量条件变差,因此热量条件不是植被多样性随海拔升高而增加的原因。材料信息表明,阴山地处温带半干旱与干旱过渡地区,气候干旱,植被多样性主要受水分影响;南坡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随着海拔的升高,地形抬升产生的地形雨增多,水分条件变好,导致植被多样性增加;材料信息表明,阴山山脉平均海拔不足0米,属于中等高度的山体,因此在有限的相对高度内水分随海拔升高而持续处于增加状态。(·山东高三专题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苔原主要分布在环北冰洋的大陆沿岸及岛屿上,而距离北冰洋遥远的长白山之巅也拥有这类极地植被,实属珍稀,长白山也因此被称为“北极的飞地”。长白山保存着完整的从温带到极地的垂直分布森林植被景观,7月份,在海拔米的无林地带上,花瓣洁白的宽叶仙女木、有着蓝色蝶形花朵的高山棘豆和低矮的苞叶杜鹃竞相开放(如右图),大地宛若色泽明艳的花毯,山地苔原成为令人心驰神往的空中花园。左图示意“长白山苔原带分布位置”。(1)简析长白山之巅有利于山地苔原带形成的自然条件。(2)推测长白山之巅苔原带植被的主要特征。(3)分析长白山能够保存完整的从温带到极地的垂直分布植被景观的原因。本题考查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影响因素、植被特征等知识点。(1)山地苔原带形成于寒冷但不致过冷、水分充裕、土壤有但不能很肥沃的区域。长白山之巅纬度高,海拔高,常年气温低;降水丰沛,全年湿度大;成土时间短,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壤较为贫瘠,这就为这里发育苔原带提供了有利条件。(2)长白山之巅因为常年气温低,植物生长慢,苔原带植被植株矮小,贴地生长;因湿度大,植物根系浅而发达;夏季短促凉爽,故植物花期短。(3)垂直自然带保存完整一般考虑山体海拔高、水热组合变化多、受人类影响小。长白山山地海拔高,水热条件垂直变化显著;面积大,物种丰富;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长白山开发较晚,植被受人类破坏程度小,这些使得长白山能够保存完整的从温带到极地的垂直植被景观。(1)长白山纬度位置高,冬季寒冷漫长;海拔高,夏季凉爽,常年气温低;降水丰沛,全年湿度大;成土时问短,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壤较为贫瘠(2)植株矮小,贴地生长;植物根系浅而发达;植物花期短(3)长白山面积大,物种丰富;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山地海拔高,水热条件垂直变化显著;长白山开发较晚,植被受人类破坏程度小。▍来源:综合网络▍编辑:Wordwuli▍声明: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若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提示:①更多精彩内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eliul.com/ztgj/64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