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产业链研究框架及后市展望
会议时间:年11月11日
视频回放
会议纪要
主题演讲一:铜产业链研究框架介绍
1、铜产业链基础
铜是人类最早发现的古老金属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人类就开始使用铜。金属铜,元素符号Cu,原子量63.54,比重8.92,熔点℃。纯铜呈浅玫瑰色或淡红性,表面形成氧化铜膜后,外观呈紫铜色。铜具有很多可贵的物理化学特性。铜的热导率和电导率都很高,仅次于银,大大高于其他金属。铜的化学稳定性强,具有耐腐蚀性,可用于制造接触腐蚀性介质的各种容器,因此广泛运用于能源及石化工业,轻工业中。正是因为铜有这么多的物理化学性质,所以铜被广泛应用于工业中,其中导电性和耐腐性得到了巨大的应用。
铜的最上游是铜矿,经过选矿精选后,进入铜的冶炼厂,经过冶炼电解后,形成电解铜,在加工企业经过压榨拉伸变成各种材。
在自然界中,铜的存在形式很多,自然铜,含量在99%以上,存量比较少。另外一种是氧化铜矿,但存量也不是很多,大量铜主要以硫化铜矿存在,但硫化铜矿含铜量比较低。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MINERALCOMMODITYSUMMARIES统计数据,世界铜资源总储量8.7亿吨,智利和澳大利亚铜资源储量位居世界前二,占世界铜资源总储量的23%和10%,我国只占到3%。
由于我国铜资源相对匮乏,我国主要还是靠进口铜矿为主,据统计,年铜矿进口.52万吨,其中智利和秘鲁为我国的主要进口国,年中国从智利进口.77万吨,占比35%,从秘鲁进口.97万吨,占比接近22%。我国对海外矿石依存度非常高,铜资源自给率自年呈现逐步下滑趋势,年自给率已经只有21%。
国内铜矿定价方式和国外定价方式是有所差别的,国内计价方式主要是以系数法为主,与铜价挂钩,含铜计价=计价基数*计价系数+品位加减价。这里计价基数为SHFE现货月合约结算均价或原料进厂前后几日的SHFE现货合约期货均价。国际市场上铜原料的作价方式以LME市场的电解铜价格为基础,是以扣减加工费进行的。综合加工费=粗炼费+精炼费。铜精矿产电铜价=LME铜价-综合加工费。
废铜一部分直接作为电解铜替代品用于铜材生产,一部分作为铜精矿替代品,制成电解铜。从全球市场来说,约1/3的废铜会进入冶炼端,2/3的废铜会被初级加工商直接利用。国内方面,流入冶炼废铜占比趋于减少,加工端用废占比不断提高,年废铜总供给量万吨,废铜冶炼量95.1万吨,加工量.6万吨,流入到冶炼占比48%,流入加工占比52%。自年中国的绿篱行动大力整顿洋垃圾,加上中国对环境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强,中国进口废铜政策不断收紧。低质量废铜已经完全被禁止进口,废铜进口量呈现出下滑趋势,虽然中国废铜进口实物量大幅缩减,但进口废铜的平均品位却在不断上升,年只有36.5%,近两年品味都在80%左右。19年之前,欧洲和美国发达地区是我国废铜进口主要来源国,但是在废铜禁令实施后,马来西亚成为我国废铜主要进口国。
铜的冶炼工艺有火法冶炼和湿法冶炼两种方法,火法冶炼是当今生产铜的主要方法,占铜产量的80%,火法冶炼主要处理的是硫化铜矿,火法炼铜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闪速熔炼、熔池熔炼。这些冶金方法进行造硫熔炼,得到铜硫,再经过吹炼得到含铜量大于97.5%的粗铜,后经过火法精炼和电解精炼后得到99.95%以上的阴极铜(精铜)。在硫化铜精矿冶炼过程中同时还可以回收硫、金、银等有价金属。另外一种方法叫做湿法冶炼,占铜产量的20%左右,它主要是通过用溶剂浸出铜矿石或精矿,而后从浸出液中提取铜。湿法炼铜就是电解饱和硫酸铜溶液。湿法冶炼一般适于低品位的氧化铜,生产出的精铜称为电积铜。
精铜价格是以上海交易所的期货价为定价基础。精铜的价格=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当月期货价+升贴水。根据单子的长短,业内的定价方式会有不同;如果是长单,一般会确定一年的升贴水,定价时间会有差别。在升贴水固定之后,有的以上海期货交易所当月铜的均价为计价基础,也有的会以某一周的均价为计价基础,还有的会选择点价,但第一种较为普遍;
如果是短单,一般会以上海期货交易所当月铜为对象,由下游企业随时点价,加上现货升贴水即可。
在销量区域分布方面,中国是最大的精炼铜消费国,中国精炼铜消费主要集中在房地产、电力、家电、汽车等行业。根据WBMS数据年中国的精炼铜消费量占比达到54%,其次为欧洲地区,消费占比为15%。
2、铜研究思路和框架
供需均衡理论是我们的研究出发点,供需均衡包含侠义和广义两个方面,一个是宏观逻辑体系,一个是产业逻辑体系,侠义是从产业链出发,广义的供需均衡是以费雪方程式为理论基础。
铜是全球定价的主要大宗商品,它具有很强的金融属性与商品属性。铜的金融属性不仅体现在作为一个期货品种所具有的投资机会,市场上很多的投资者利用铜投资来进行贸易融资、对冲美元贬值、对冲通胀等等。铜具有非常强的金融属性。
铜价与美元的关系一直颇受市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