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城是用土夯成的——
北京东城中芦草园胡同手机速写
北京东城中芦草园胡同位于东城区西南部。原崇文区西北部。北起北芦草园胡同,南至南芦草园胡同。长米。属前门街道办事处管辖。
因曾为芦苇塘而得名。名称沿革同北芦草园胡同。年定现名。中芦草园胡同66%始建于明朝。
芦草园即坊巷胡同集之芦苇园也,盖前明积草之地,故其北草厂诸胡同皆以是名。宸垣识略:吴越王钱镠祠在芦草园,雍正二年敕封诚应吴越武肃王,其裔孙世章创建。
明桂萼文襄集:正阳门外东偏,有古三里河一道,东有南泉寺,西有玉泉庵,今天坛北芦苇园、草场九条巷,其地下者俱河身也。案:南泉寺见南城。三里河、玉泉庵互详后。
又元世祖于文明门外东五里立苇场,岁收苇百万以蓑城,至文宗有警,用谏者言,因废,此巍止供内厨之需,岁役市民修补,事见于析津志。盖元筑都城以土不以砖也。文明门今之崇文门,志言场在门东五里,其遗址固未必在此,然可知南城之有苇场,其来久矣。明时亦于台基厂收芦苇,神木厂收芦苇席,见明水轩日记。
据了解,元大都城是用土夯成的,下面宽上面窄,巍然屹立。开始建筑于年(元至元四年),完成于年(至元十三年),整整用了10个年头。因为是用土夯成的,于是产生了如何防止雨水冲刷城土的问题。
后来用千户(官名)王庆瑞建议,“以苇排编,自下彻上”。就是用苇帘子自下往上复盖,像人穿蓑衣一样,简称苇城或蓑城,并在文明门外设立了阴场。《析津志》载:每年都要“收苇以蓑城”,达“百万”(担)之多。所以才有南、北、中芦草园(原名芦苇园)等地名,都与元朝的收苇场有关。后来由于元朝发生皇位之争,守城一方恐怕对方用火攻城,才撤去苇帘。
在中芦草园,看见一个大宅院保存完好。我们正拍照,一位老妹子从门里面出来,看见我们是拍胡同的,就热情的邀请我们进宅子看看。
这是一个典型的四合院,据女主人说,她老伴性丁,名叫“丁五三”,早前儿买下这个宅子开了家客店,因为掌柜的叫“五三”,索性取名“五三客店”。这院子建筑面积二百多平米,连院儿算上有四百多平米。后来公司合营,政府给找了工作,客店也就关张了。
文化大革命那晚儿,这院子让街道给强占了,愣是住进了几户人家,落实政策以后,陆陆续续的腾退了几户,有几户不走,还是丁家自己花钱请走的。现在这个院子只有大伯哥和嫂子,连她算上拢共就三个人住。经过改造,每间大屋都有卫生间,间间都有电暖气,不但接地气,而且还冬暖夏凉,您瞧,整个儿一个现代化的四合院了。
[编后:北京的胡同自有照相机以来,就有很多人拍摄,每一位记录者都有着自己的理解与情怀,都有自己的审美取向,我只是用手机将所看到的速写下来,其中也包括我对胡同的回忆和期望。文中所有的照片都是用手机拍摄的,文字资料都是在网络及图书馆搜集整理的,如有不妥之处还望直言不讳。]
老阿赞赏
人赞赏
治白癜风的医院怎么治白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