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618897.html
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地理组教师樊勇创办的公益平台,面向全呼和浩特市乃至全内蒙古的地理爱好者和地理教师提供优质高中优质教育资源和新高考资讯的平台。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含义和表现
一、整体性含义
1.地理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特别提示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因素,植被是最具代表性的要素,土壤是多要素的中心环节。
2.四大循环:
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大气循环等,各要素形成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3.两大新功能:构成整体才能形成,单一要素并不具备。
生产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二、整体性表现及意义:
(一)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
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同一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举例:
1、陆地自然带整体性
2、生物的指示作用
3、热带雨林的整体性
4、热带沙漠的整体性
(二)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意义: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举例:
1、植被破坏
2、湖泊演变
3、全球变暖
(三)不同区域之间,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其它区域。
意义: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举例:
1、青藏高原
2、黄土高原
三、整体性原理分析思路:
(1)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
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要素。
(2)“一果多因”的推理。
“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推理“因”。
(3)“一因多果”的推理。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如在热带雨林区破坏植被后所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
四、经典例题汇总
题组1
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m。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mm。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小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相关知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变化。读图可知,R河下游为沙漠地区,河流径流量减小会导致两岸地下水水位降低;径流量减少,河水水位变浅,还可能会导致海水倒灌,水质变差,土壤的盐渍化加剧。河流径流量减小,会使河流携带的泥沙量减少,两岸泥沙淤积减少,使沿岸的土地肥力下降。河流携带的入海泥沙减少,携带营养物质减少,会导致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还可能会导致海水入侵,加剧海岸线的侵蚀。河流径流量减少,直接导致湿地面积缩小,影响鱼类以及两岸植物的生长和栖息。沙漠附近蒸发旺盛,河流径流量减小后,气候将更加干燥,大陆性增强,同时会加剧下游地区的荒漠化,威胁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
答案:径流量减小,地下水位下降;(1分)海水倒灌,土壤盐渍化加剧,水质变差;(2分)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2分)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2分)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2分)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2分)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2分)
题组2
(海南单科,3分)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下题。
1、“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2、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A.洪水期持续放水
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
D.枯水期集中放水
3、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①固定表土②减少径流③沉积泥沙④降低风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故C项正确。
2、考查水库冲沙的最佳放水方式,中等难度。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那么河流的流量和流速需要达到某一阈值才能完成。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中蓄积的水量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但是持续放水一方面会影响水库水源为生产和生活提供用水的能力,另一方面持续放水需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也不能过大,势必会影响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故D选项正确,排除B选项。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排除A、C选项。
3、考查黄土高原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容易题。考生需要抓住黄土高原的核心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即可得出正确答案A。
题组3
(·高考天津卷)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下图)及产生的影响。
1.对上图所示地区~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A.年蒸发量始终不变
B.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
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
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
2.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主要依据的是()
A.沿海地区的海拔高度
B.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
C.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
D.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
解析:第1题,由两幅景观图片可知,该地区因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明显,冰川融水随河流外流,导致该地区地表淡水资源总量不断减少,D项正确;水域面积的变化和气温的改变,均会影响蒸发量,A项错误;河湖水量早期随冰川融水的增多而增加,但后期随着冰川面积的减少,冰川融水补给量减少,河湖水量也会减少,B项错误;水资源、气候及地表状况的改变,会导致生物种类和数量发生相应改变,C项错误。
易错警示:高山地区受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有关,气温升高,冰川融水量增大,河流径流量增多,但这指的是一个地区短时间内的河流水量变化状况,该题表示的是多年变化情况,若盲目利用原理易错选B项。
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因素。潮汐是海水周期性上涨和回落的一种自然现象,并不能导致海水持续性上涨;洋流是海水大规模的水平运动现象,也不能导致海水上涨,故不能作为主要依据。沿海地区的海拔低则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范围就广;反之就少。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大则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范围就大,反之就少。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大则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范围就广,反之就少。
答案:1.D2.D
题组4
(·河南开封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钦查群岛主要由3个干旱的花岗岩岛屿组成,岛上寸草不生,主要的“居民”是海鸟,附近流传有“水肥必有鱼,鱼多鸟便众,鸟众水更肥”的说法。海鸟在群岛上定居了数百万年,留下厚达45米的粪便层,散发的恶臭让人难以接近。在发明化肥之前,19世纪40年代,欧洲人用这里的鸟粪作肥料,农作物的产出提高了至少3倍,缓解了因人口激增而出现的粮食危机。从那时起,秘鲁雇佣契约华工挖鸟粪,在40年的时间里,出口了万吨鸟粪,那是秘鲁经济快速增长的“鸟粪时代”。但到19世纪后期,鸟粪出口出现衰败现象。下面为钦查群岛位置示意图。
(1)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水肥必有鱼,鱼多鸟便众,鸟众水更肥”的道理。
(2)说明秘鲁钦查群岛鸟粪积累较厚的原因。
(3)分析19世纪40年代以后,促使秘鲁大量出口鸟粪的条件。
(4)推测19世纪后期秘鲁鸟粪出口衰败的原因。
解析:
第(1)题,从秘鲁沿岸上升流—浮游生物—鱼类—鸟类—鸟粪—浮游生物—鱼类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
第(2)题,鸟粪积累较厚与当地气候干燥、地表水侵蚀少、积累时间长、人类活动少等有关。
第(3)题,从市场、政策、交通、劳动力等方面分析。
第(4)题,从化肥等肥料的出现、鸟粪资源日趋枯竭等方面分析。
答案:(1)群岛附近海域受上升补偿流影响,营养盐类上泛,浮游生物繁盛,饵料丰富使得鱼类密集;鱼类为海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吸引众多海鸟;海鸟的鸟粪落入海水中(岛上鸟粪滑入海水中),海水中营养盐类增多,又为浮游生物提供营养物质,间接地为鱼类提供了饵料。
(2)钦查群岛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燥使得鸟粪得以保存;干旱少雨,鸟粪不易被雨水冲刷;积累的时间长;岛上早期人类活动少,受外界干扰少。
(3)当时没有化肥,鸟粪是优质的天然肥料;欧洲人口多,农业发展对鸟粪的需求量大;政府政策的支持;海运便利;雇佣的劳动力价格低廉。
(4)化肥等肥料的出现,替代了鸟粪;长期开采,鸟粪资源日趋枯竭。
题组5
(·全国卷Ⅲ,7~9)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A.递减
B.先减后增
C.先增后减
D.递增
(2)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水体营养盐
B.太阳辐射
C.水体含沙量
D.洋流流向
(3)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第1步 从文字材料获取信息
①一般情况下,影响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的因素主要有营养盐、光照、水温,且呈正相关。
②不同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数量的主导因素不同。
③图示长江口海域某年4夏季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状况。该季节长江入海径流量大,携带大量泥沙在入海口附近堆积,泥沙中营养盐物质丰富,因此水体中含沙量与营养盐自西向东逐渐增加;太阳辐射与洋流流向自西向东变化不大。
第2步 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
答案 (1)D(2)C(3)A
题组6
(·全国卷Ⅱ,6~8)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上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1)~(3)题。
(1)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A.大气温度
B.降水量
C.积雪厚度
D.植被覆盖度
(2)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A.年降水量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
D.冬季风力最大
(3)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A.蒸腾加剧
B.低温更低
C.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
解析:
第(1)题,该题用排除法解答,大气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山地不同海拔降水量也有所不同,温度和降水又同时影响山地植被,只有积雪厚度与海拔基本无关。故选C。第(2)题,长白山纬度较高,冻害一般发生在冬季。西北坡冻害高发是因为处在冬季风的迎风坡,风力较大。故选D。第(3)题,由于全球变暖,长白山雪期推后且缩短,植被缺少积雪覆盖,致使冻害加重。故选C。
答案 (1)C(2)D(3)C
图文信息来源于本人使用教学课件+正版地图册,樊勇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转载标注。
大家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