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

北京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pf.39.net/bdfyy/zqbdf/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3.1---3.3

“金乌”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中的神鸟。古籍《毛诗》曰:乌在日中,从天,以昭孝也。右图为汉代石刻“日中三足乌”图。

3.科学研究表明,鸟类起源于距今1.5亿年前,这个时间属于地质历史时期的:

A.新生代B.中生代

C.古生代D.太古代

2.经历时间最长的地质时期是:

A.元古代B.古生代C.中生代D.新生代

11.读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③末期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灭绝B.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C.⑤末期恐龙灭绝D.⑥时期哺乳动物大量繁殖

下图为我国贺兰山东西坡垂直自然带语示意图。

8.甲自然带最可能是:

A.冰雪带B.常绿阔叶林带

C.山地针叶林带D.温带荒漠带

9.造成甲自然带在东、西坡分布范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东坡降水多B.东坡气温高

C.西坡坡度陡D.西坡光照弱

“畎亩法”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农业耕作技术。对耕地采用“上田弃亩(垄)”(图1);“下田弃畎(沟)”(图2)。

20.与图1相比,图2耕作方式中的农作物生长的优势是是:

A.昼夜温差大B.土壤水分足C.光照条件好D.风沙灾害少

21.该耕作方式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地带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

读五大湖区冰原覆盖范围变化示意图。

6.近现代,图示区域主要自然带是:

A.温带草原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读内陆某地景观示意图,完成12题。

12.图中草地为天然草地,它的出现体现了: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干湿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

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图1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图2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6、17题。

16.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A.生物B.地形C.降水D.成土母质

17.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

A.甲与IB.甲与IIC.乙与IID.丙与I

下图是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降水差异示意图。完成7、8题。

7.根据图中信息推测丙地的自然带是:

A.温带针叶林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温带荒漠带D.温带草原带

8.甲—乙—丙三地的自然植被变化,体现了:

A.纬度地带分异B.干湿度地带分异

C.垂直分异D.地方性分异

20.右图是非洲尼日尔河流经主要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示区域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主要因素分别是:①纬度地带分异规律②水分③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④热量A.①④B.③④C.①②D.③②

25.下图为地上生物量与降水量、年均气温的关系图,说法正确的:

A.地上生物量与土壤水分条件呈正相关B.地上生物量与年均气温呈正相关

C.若该区域气候变暖,地上生物量将增多D.地上生物量与降水量呈负相关

中国许多地区习惯上把一年中最冷的时段称为“数九寒天”。从冬至(12月22日左右)那一天开始进入“数九”,俗称”交九”,以后每九天为一个单位,过了九个“九”,即为“出九”。在我国流传甚广的“数九歌”,巧妙地利用自然界的物候现象,反映“九九”中的天气变化规律。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数九歌”歌词并不完全相同。根据材料完成第2、3题。

2.歌词“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雁来雁不来”最可能是指:

A.江淮地区华北地区B.华北地区东扎地区

C.西北地区东北地区D.四川盆地黄土高原

3.上题中两地歌词的不同,体现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的: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

读某地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分布示意图。完成5、6题。

5.图示地区呈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B.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

6.图示四类沉积物影响局部土壤特征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B.影响土壤的矿物养分元素

C.影响土壤的质地特性D.影响土壤的微生物含量

26.读美国部分地区略图和产业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3)治理前的田纳西河流域由于滥伐森林和经常性暴雨,导致流域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性特征。

参考答案

BAACACDBD

12.读图分析可知,该地的草地分布在沙地中,呈零星分布,主要是受局部水分条件的影响,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故答案选D项。

16.A17.D

16.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有机物能够腐烂形成腐殖质,形成土壤中的有机质。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17.由材料可知,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因此湿润地区的淋溶层最厚,半干旱次之,干旱层最薄,因此图中丙的淋溶层层居中,属于半干旱地区的,对应的植被为草原。草原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因此有机质主要分布在土壤的表层,对应右图中的I,结合选项,答案选D项。

7.D8.B

解析?第7题,草原自然带一般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降水量较少,约~mm/年。丙地降水量为~mm,植被类型为草原。第2题,在同一纬度地带内,降水量往往从沿海向内陆逐步减少,从而出现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这种由于水分条件不同而导致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的差异,为干湿度地带分异。据图可知甲—乙—丙自然植被的变化是由降水的差异引起的。

20.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带的低于分异规律。读图分析可知,图中自然带从赤道向北更替表现为:由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沙漠带。属于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为热量,因此①④正确,故答案选A。

25.A读图分析可知,该地为内蒙古地区,蒸发量与降水量决定了土壤的湿度,土壤的水分条件越好,生物量越丰富。A正确;读图分析可知,内蒙古的温度西侧较高,但是生物量并不高,因此地上生物量与年均气温不呈正相关,B错误;若该区域气候变暖,则蒸发量会加大,如果土壤水分减少,则地上生物量将减少,C错误;该地的降水大致有东向西逐渐减少,生物量大致也呈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趋势,地上生物量与土壤水分条件大致呈正相关,D错误。故答案选A。

BA

5.D6.C5题详解】图示地区呈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地方性分异规律,是局地小范围内特征,D对。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垂直分异规律属于地带性规律,A、B、C错。图示四类沉积物分布位置不同,影响局部土壤特征差异,图示能够体现的是沉积物颗粒大小的差异,影响土壤的质地特性,C对。不能体现出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的矿物养分元素、土壤的微生物含量差异,A、B、D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anxueliul.com/ztgj/65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