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性
内容相关
一般认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高中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指导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正确处理人地关系,并为指导人类活动的合理性打下基础。如何正确、全面地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高一学生后续学习高中地理至关重要。
理论上看,整体性的内容较为枯燥,在分析要素的相互作用上较为抽象,因此重视案例教学是本节课内容落地的有效方法。然而从实际的效果看较好实现教学目标,但我在本节课程中案例选择和内容量的安排上仍需改进,基于此做出如下反思。
01多用图,用好图
这一节的教学过程中,我使用了大量的图片案例进行对学生进行引导。地理课程中图片的使用有诸多优点,化抽象为具体,创设问题情境等。对于本节课来说,可以方便学生在图片里直接分析出各个自然地理要素,并进一步结合图片分析这些要素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到。图是地理的核心所以,这一点是非常值得借鉴的,用一些新颖的图片可以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这是进一步激发思考的动力之一。
但是,本节课程中设置的图片分析环节过多,加之部分的图片选择没有仔细的斟酌,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导致学生无法进行独立的分析。
教师对课程创新案例选择也要考虑学生大脑的最近发生区,循序渐进。比如,同样的一节课程,组内连老师以尺度不同的自然地理循环的过程为案例,包括大尺度的水循环、大气环流、地壳的物质循环,还有小尺度的生物循环等。这些内容基于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再用整体性的方法加以解释,熟悉的内容不同的分析角度,也是高考考察常用方式。另外,学生有话可说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了。
02内容设置过多,拓展要有章可循
课程内容设置是教师对一节课程量的一个前置估计。一般来讲,一节好课应该是以核心知识点为中心,论点聚焦,内容不易过多,同时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已有知识的储备,在前面知识的基础上推动本节课的学习。
内容扩展是丰富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的拓展环节之一,是在核心知识骨干的基础上添枝加叶。但是在本节课的内容设置上看,量过于太多,为了展开这些内容,多数时间是由教师在讲,这样学生的参与环节较少。对于延伸知识部分,内容的跳跃性较大、部分的内容过于晦涩,是我准备上的失误,学生的参与度较低。较多内容早早就消耗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堂的气氛较为枯燥。因此,必须意识到,处理好量与质的关系是衡量一节好课的关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